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岩石中纳米粒子层的观察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粒子具有个体极小(≤ 100nm), 大小均一, 多元物质和功能繁多的特点。岩石剪切滑移面纳米粒子层最早发现于美国圣安德列斯断裂带的花岗质糜棱岩中, 后相继在国内外一些地区的不同岩类中观察到。在剪切滑动作用下, 具有圆度和球度的纳米粒子可被变异, 并形成层状结构和各种构造型式。对岩石中纳米粒子层的成因有着不同的观点, 我们倾向于剪切摩擦的主导作用, 纳米粒子层可称谓摩擦-粘性薄层带。纳米级尺度粒子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效应是多种的、新奇的, 因此, 岩石纳米粒子层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有关方面的研究工作, 国内外都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32.
通过综合分析南沙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依照板块理论的层块思想,对南沙板内新生代沉积基底构造特征进行了剖析。在南沙板内划分出了南薇-安渡和礼乐-半月两套倾滑-层滑-走滑基底断裂系统及其所围限的相应的基底层块。从多元动力成因观出发,分析了南沙板内盆地的成因机制,提出中壳塑流作用是南沙板内盆地的主要成因动力。根据动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划分了南薇-安渡、费信-南华、礼乐-北巴拉望3个主要的板内盆地群。分别就南薇-安渡、礼乐-北巴拉望板内盆地群的成盆机制提出了“基底层块对向倾滑-拆离”和“基底层块单向倾滑-拆离”模式。本研究对全球构造分析和南沙海域油气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3.
京津唐地区地壳结构与强震的发生──I.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孙若昧  刘福田 《地球物理学报》1995,38(5):599-607,T001
用1984-1991年发生在京津唐地区(37°-41°N,112.5°-120°E)的2505个地震的22234条P波到时进行的层析成像,揭示了地震活动性与速度图像间的联系:1.公元1000年以来该区强震震中在上地壳的投影大多分布在高速块体内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相交地带,偏高速体的一侧.2.唐山地震和三河-平谷地震所处的构造背景相似,均未依傍大断层,处在介质速度变化剧烈部位.3.宁河与唐山、滦县分别位于规模大小、位置深浅不同的两个不同的高速块体处,可以解释唐山地震序列震源深度分布东北浅西南深的总体特征.4.唐山地震可能是由一条北西向的地下隐伏断层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4.
中国大陆东部及海域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c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东部及海域(98~150E,5~50N)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两大板块的衔接地带,且深受来自印度洋板块活动的影响.本文利用该区域内的35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面波资料,采取多重滤波技术等时频分析方法,求得了1252条路径上基阶瑞利波的频散曲线,然后将研究区域划分为11的网格,通过Occam反演方法求得了10~158s周期范围内基阶瑞利波群速度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这些速度分布大致反映了不同深度范围介质S波速度的横向变化情况.利用求得的纯路径频散,进一步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部——太平洋、南海——蒙古两个剖面的S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发现研究区内的横向不均匀性直到400km仍很明显,各构造单元的划分与速度结构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5.
赣湘北部地区从元古代至新生代挤压和拉伸构造变化归纳为三个造山期和三个成盆期,依次为中晚元古代板块俯冲、地体碰撞遗山期;震旦纪至中奥陶世裂陷拉伸成盆期;晚奥陶式至志留纪倾滑压缩造山期;泥盆圮至二叠纪地裂扩张成盆期;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前陆推覆造山期;侏罗纪至第四纪内陆伸展成盆期等。该区压缩—拉伸节奏相同的时序结构演变反映其构造运动发展史的特点,在杨子区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139.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