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较大的隐伏在地堑内部的地垒,一些大的侵入体,形变的变质岩体。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以及在地壳中部的岩浆集聚地带的地质特征,可以由大陆反射部面测量协会(COCORP)在里约格兰德裂谷(Rio Grandl rift)上所进行的工作来说明。作为其规划的部分工作。即把先进的地震反射技术应用于研究大陆地壳上的一些主要的地质问题.该协会在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六年于新墨西哥洲的Socrro 附近收集了二十四次迭加的155公里地震反射资料.其中包括一条长八十公里的穿过该裂谷的横向剖面,它西起 Sierra Iucero,东至 Manyano 山区。迭加反射剖面表明至少三十五公里的深度.可得到相关的反射能量。从这些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该裂谷内的前寒武系基底被大角度的正断层普遍破坏。这就导致了实际所存在的隐伏的地形。在 Albuquerque 盆地的西南部发现了一个大的隐伏地垒,它大概和附近的 Sierra ladron 地块是相关的。这个裂谷的西部边界是被一个以中等角度(约40°)向东倾斜的反射层所划分。这个顷斜面在 Monte largo 先把地槽的两边缘和地层表面相交。裂谷的东部边界是与一个大倾角带状带有关.这一地带被一个相关反射的断块所确定,一直延伸到地壳的基底。裂谷内的基底特征是.无相关的地震能量的地震透射带,可能是均匀的深层岩体以及主要是很多短的(不足5公里)不连续的反射层段的地带。后一种看法是指对相应构造大量的破坏,例如,在一个形变的变质岩体中也许得到这种现象。在地壳中部深度,强而复杂的 P 波反射层在深度和倾斜方面同以前确定的岩浆体相对应。合成地震记录及频谱研究表明观察到的波形和地壳中低速的局部熔融体物质是一致的,但是对这种物质又不是唯一的。地震剖面显示了在地壳底部分层反射带复杂的间断性.而不是经常从折射的结果推断出那种简单的莫氏界面模型。地壳中的构造变化是该协会用反射剖面绘制的,这种构造变化也许在里约格兰德裂谷的发展过程及后来发生的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
井中油气化探等多元信息模式识别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井中油气化探快速准确 ,能较好地预测油气并指示钻井剖面的油气显示 ,实现井中油气储层的评价。模式识别技术作为油气地震资料解释及储层预测的一种方法手段 ,已应用于油气地震勘探和开发。把井中化探与测井、地震、地质多元信息相结合 ,通过人工神经网络 ,对油气藏模式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 ,在莺歌海盆地实际地震和井中化探方法试验中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说明在区域油气勘探与开发中 ,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进行井中化探与其他多元信息的综合解释的评价 ,可以提高勘探与开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53.
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空白带现象正演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空白带现象是人工地震方法识别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针对水合物沉积物的 3种微观模式 ,首先采用度量振幅空白程度的振幅比方法 ,计算并分析了水合物饱和度不随孔隙度变化 ,以及水合物的饱和度随孔隙度变化 (即CGHC和VGHC)两种情况 ,然后对上述两种情况设计了地震模型 ,合成了水合物沉积物地震纪录 ,获得了地震空白带现象。研究结果表明 :水合物沉积物饱和度的变化是振幅空白的主要原因。对孔隙度和饱和度都不固定的复杂情况 ,沉积物的岩性存在多解性 ,需用各种方法的多元信息进行对比研究 ,才能更好地解释空白带的产生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54.
基于临界孔隙度模型的地震波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岩石物里学中临界孔隙度模型,建立一种简洁的均匀弹性流体饱和孔隙介质模型,进行地震波传播研究.首先定义了构建目标模型的基本力学模型:介绍了全孔隙度区间内基本力学模型和目标孔隙介质的含义,其中基本力学模型除了完全弹性固体模型S和完全弹性流体模型F还包括临界孔隙模型C.然后通过等效力学模型推出了目标力学模型介质本构关系的组分表达形式.文中分别通过直接求取弹性参数的表达形式和运用应力应变关系两种方法得到介质模型的本构关系,进而得到该模型波动方程的组分表达形式.最后对这种介质模型进行了地震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结合模拟结果分析孔隙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微动面波的介质响应和H/V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微动面波信息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对面波中的Rayleigh波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了充分有效的利用面波信息和提高识别的准确度,本文基于微动面波H/V谱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给定模型的数值计算,得到了微动面波的介质响应曲线和H/V谱,分析了面波中Rayleigh波和Love波多模式波的介质响应和H/V谱特征.结果表明微动面波的介质响应特征与地层界面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且在H/V谱中Rayleigh波和Love波的主频具有一致性,Love波的利用对H/V谱具有增强作用,文中也指出了H/V谱法在高频应用领域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由于该方法使用的是地微动噪声中的面波信息,不需要专门的震源,因此具有经济快捷、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很好应用前景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相似文献   
56.
基于烃类微渗漏基本理论和连续介质假设,总结了近年来地球化学勘探领域主流的关于烃类微渗漏机制的假说;根据其中最为普遍接受的烃类气体以胶体大小的微气泡做布朗运动向上运移为主的微渗漏机制,利用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定量描述烃类微渗漏的数学模型;采用构建单层和多层积木块理想地层介质模型叠加的方法对典型地质条件进行了划分和组合;建立了描述地层介质模型内部烃类垂向微渗漏过程的定量方程,即一类反应-对流-扩散偏微分方程,进行了“油气藏中烃类组分垂向微渗漏和异常形成动态过程”的数学描述和模拟,并将上述过程付诸于典型实践区--鄂尔多斯盆地花豹沟油气藏进行模型的数值验证与实例分析,得到与实际勘探数据相一致的结果。研究成果为复杂条件下油气运移定量地球化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和具体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57.
湖南省洞庭盆地具备形成一定规模生物气藏的条件。针对生物气资源勘探,2013~2016年在盆地内开展了以地球化学为主的勘探工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地表沉积物测量。勘探涉及面积2 060 km2,采集样品1 498个,采用现场顶空气游离烃、室内酸解烃和少量微量甲烷同位素指标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洞庭盆地甲烷地球化学异常由游离烃(顶空气)和吸留烃(酸解烃)组成。游离烃是现存地下生物气的动态反映,酸解烃与沉积相造成的碳酸盐沉积和古河道分布有关。(2)洞庭盆地为甲烷指标高背景区域,异常分布与第四纪断陷盆地分布基本吻合,尤以沅江凹陷显著。(3)酸解烃河坝镇异常与中部NE向串珠状和东南部次级局部异常组成的环状异常围绕着沅江凹陷,表明其可能是洞庭盆地潜在生物气烃源区。(4)沅江凹陷北部青树嘴—河坝镇一带是盆地内游离烃甲烷特高值异常区,是下覆生物成因天然气在浅表层直接渗漏的反映;酸解烃甲烷高值异常环绕着游离烃甲烷高值异常,构成了酸解烃环状异常和游离烃顶端异常最佳油气藏组合模式。青树嘴—河坝镇区块是洞庭盆地下覆生物气的"烟囱",是本区生物气勘探最有可能突破的地区。  相似文献   
58.
西沙海槽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涵盖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等多门学科, 其中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可以从海底介质中获得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痕量地球化学信息, 圈定水合物异常区域.依据2000年和2001年在中国南海西沙海槽工作区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现场快速勘查实测和室内分析测试的多种烃类结果, 获得了海上工作区气态烃地球化学异常分布, 以及与该区水合物地震BSR和BZ的对比分析评价结果.同时根据现场实测同位素数据, 探讨了工作区形成水合物气态烃甲烷的成因.研究成果为工作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了地球化学方面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9.
Biot介质密度参数的容差密度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探讨了Biot介质密度参数的表达形式。首先给出Biot介质地震波场的基本方程;然后基于动能方程,分别得到了开放边界条件和闭合边界条件的密度,进而用这两个密度的差值定义了“容差密度”,容差密度突出了孔隙介质宏观的平均状态,回避了孔隙形态等细节问题,在此基础上推导出Biot介质密度参数的容差密度表达形式;最后对密度参数的表达式进行了分析讨论,深化了Biot介质密度参数的认识,特别指出耦合密度的负值性是动能的非负性和惯性力的平衡关系所约束的结果。  相似文献   
60.
海洋深部地震勘探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国内外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来看 ,海洋 (中 )深部地震勘探技术是海洋探测和油气勘探的一种支柱技术 ,也是获取海洋环境、资源、能源、权益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由于海洋地质构造的复杂性 ,海洋 (中 )深部地震勘探技术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两个方面。文中阐述了海上中深层单分量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的若干关键技术。数据采集包含 :震源特性、电缆质量、高分辨率大动态范围的 2 4位数字地震仪、合理的观测系统、设计参数选择和仪器接收记录因素的选择。数据处理中有 :静校正、吸收补偿、压制多次波等干扰、多次折射波的消除和偏移等。文中列举的若干重点技术 ,特别是在采集处理方面的相关问题也是国际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发展海上中深部地震勘探技术 ,可以提高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和地质调查的整体水平 ,增加国际上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