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1978-2014年洪涝、旱灾、风雹灾及低温冷冻四种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同期粮食平均单产及粮食作物单产有关统计数据,采用线性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新疆37a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单产的影响进行分析。新疆农业气象灾害灾情总体呈受灾面积大、成灾率高、波动幅度大的特点。旱灾和雹灾对新疆的粮食生产危害较大,低温冷冻灾害和洪涝灾害其次。从作物种类来看,不同作物与旱灾受灾面积关联度最大,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与低温冷冻灾害受灾面积的关联度最小,而棉花和甜菜与洪涝灾受灾面积的关联度最小。旱灾和雹灾是影响新疆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02.
ⅡB-ⅢJ变形体位于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左坝肩下游。地质分析表明,变形体的形成是上游F29楔形滑体破坏过程牵动所致。地下水对这一楔形滑体的破坏及ⅡB-ⅢJ变形体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相似材料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短期内动态地再现了该变形体的形成过程。模拟所得变形破裂特征与变形体实际变形破裂特征具有很好的对应性,验证了对其破坏机制地质分析的客观认识。同时得出F29楔形体单纯在自重应力下不会产生整体失稳。失稳下滑之原因主要是因大量降雨、冰雪融水渗入F29断层及楔形体后缘陡倾裂面,并产生异常空隙水压力所致。ⅡB-ⅢJ变形体是在楔形体失稳下滑的牵引作用下,产生旋转拉裂松动变形所致。同时也证明变形体在自然状态下已处于稳定状态。提出在不利条件下对该变形体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3.
笔者根据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结果,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岩石圈和软流圈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存在一巨型低速异常带,结合构造地质学、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特性的研究,确认该区存在巨型裂谷体系。该巨型裂谷体系的岩石圈和软流圈三维Vs速度结构与太平洋洋中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及其邻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地震Vs速度结构十分相似,而与东太平洋边缘现代板块俯冲带的岩石圈与软流圈Vs速度结构有显著差异。在进一步论述该区动力学特征后认为,该巨型裂谷体系是中生代中晚期以来岩石圈整体主动伸展变形,大型裂陷盆地形成,岩石圈强烈拆沉减薄,以及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引起的。边缘海是在大陆裂谷系形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导扩张期为中渐新世至中中新世(32-13Ma),这些边缘海在17-15Ma后停止扩张,因而未能将所有边缘海和洋中脊联通。据此划分出4期构造变形动力学演化阶段,现今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大陆裂谷、边缘海与沟弧体系是新生代中晚期以来,邻区各板块构造相互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4.
居春荣 《现代地质》2004,18(2):244-248
讨论了江苏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墩塘地区三维开发区内戴南组的油藏圈闭类型、规模。充分运用地震技术进行全三维解释 ;利用水平切片研究断层的平面组合 ,并进行构造精细解释 ;利用模型正演 (AIMS)技术 ,研究目的层段地震波的形成机理 ,对地震剖面上T52 反射层的上超点与真正目的层的上超点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利用ISIS全局优化的多道反演系统技术 ,追踪并预测主要目的层段的砂体 ,圈定了砂体分布的可能范围 ,确定了含油范围  相似文献   
105.
三交坪滑坡位于四川首汉源县境内的流沙河左岸,分布面积约1km^3。由于该坡体存在层间错动带和局部变形碎裂体.且地表泉水点较多.造成坡体上游、中部及前缘出现了大量的拉裂缝,目前坡体局部已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对该坡体的稳定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根据坡体的结构及形态特征详细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演化机制,判定三交坪滑坡的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同时采用岸坡岩体地质分析及量化评价方法对该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浅层计算滑面及基岩覆盖界面处的深部计算滑面在天然状态下稳定性良好;但在天然+暴雨的条件下,浅部滑面的稳定性有少许弱化,处于临界不稳定状态。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合理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6.
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过程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在分析和总结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把水资源管理模型的研究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对各阶段的研究程度、使用方法和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并总结出水资源和管理模型的3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7.
经国家地震局批准,由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组织召开的中苏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6月9—11日在哈尔滨召开。以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所(TSNIISK)所长尼·尼·斯克拉达涅夫为首的苏联地震工程代表团一行7人参加了会议。中方参加的有来自国内各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20多位地震工程专家。会议交流了双方近年来在地震工程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在这一领域最新进展情况。工程力学所与苏方还探讨了今后在地震工程研究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8.
使用“JLC——I 型积时式缆道采样器”,由于没有单独的测深信号,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我们为它增装了直流脉冲的测深信号,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所加的“水面”、“河底”信号电原理图如图1。图中:继电器是小型直流弱继电器JRC——1M 型 RG4、553、004。BG_1可用任何小型锗 PNP 型三极管,BG_2最好用耗散功率稍大的3DK10或3 DG12等。其它元件无严  相似文献   
109.
用VB程序语言设计开发的灾情上报表自动生成及上传软件,实现了旬月零报告表的自动生成、编辑和发送功能。  相似文献   
110.
基于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TUM)提供的100 d的CHAMP卫星几何法轨道和GFZ提供的加速度计数据,计算出了50×5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XISM-CHAMP01,并与EIGEN-CG03C、EIGEN-CHAMP03S、EIGEN2、EIGEN1S、EGM96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XISM-CHAMP01模型精度明显优于相同阶次EGM96模型和EIGEN1S模型,并与EIGEN2模型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