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南黄海为一叠置于下扬子地块变质基底之上的中、古生代海相与中、新生代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及多期次构造改造。有关南黄海多期次盆地地层格架及分布特征、构造变形及动力机制、盆地性质及成因机制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论。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几年最新获得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南黄海有关地层与构造相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地球物理及综合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燕山晚期以来陆相断陷盆地之下并不存在印支-早燕山期的前陆盆地;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是存在的,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汇聚碰撞过程中存在壳内多层次的互相楔入构造;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广泛分布,往东抬升剥蚀,可能主要残留下古生界,中部隆起残留有完整的下三叠统-震旦系。  相似文献   
12.
依托CSDP-2全取心井岩心及38块烃源岩样品的实测w(TOC)、w(氯仿沥青"A")、镜质体反射率、生烃潜量等一系列地化测试数据,在精确识别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沉积相类型的基础上,分析多组段、多岩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比该区与下扬子苏皖地区主要烃源岩的差异性,探讨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在中—古生代共经历了6次较大规模的海侵-海退,由海向陆方向发育完整的浅海陆棚-障壁海岸-三角洲沉积体系且充填了浅水内陆棚、镶边碳酸盐岩台地及潮坪-泻湖和三角洲前缘等连续的沉积演化序列;海盆内栖霞组、龙潭组、大隆组和青龙组4套烃源岩品质与陆区相当,同属中等最好烃源岩级别;垂向上则以龙潭组、大隆组源岩品质最高且不乏优质烃源岩的存在,青龙组源岩品质稍低但同样有效;丰富的烃类物质基础、7套全烃、荧光高幅上升段及累计40余处油浸、油斑等直接油气显示彰显了南黄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存在着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和盆地的生烃、排烃、运移和聚集仿真数值模拟表明,东海南部中生界发育T_3-J_2和K_1~2-K_2两套生烃潜力大致相当的暗色泥岩烃源岩,总生烃量达1.2×10~(11) t。J_(1-2)暗色泥岩是经"油—源"对比证实的成熟有效烃源岩,K_1~2-K_2暗色泥岩是潜在烃源岩。T_3-J_2烃源岩生成的烃类运移聚集始于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达到高峰;K_1~2-K_2烃源岩生成的烃类运移聚集始于晚白垩世末期,古新世末达到高峰;雁荡运动和瓯江运动及其之前形成的各类圈闭,更有利于捕获和聚集侏罗系和白垩系烃源岩生成和排出的烃类。中—新生代的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和不整合面为烃类运移提供了重要优势通道,烃类多沿断裂带及附近的构造圈闭聚集。白垩系内的烃类聚集量是侏罗系的3倍,白垩系内的"构造型"和J_2/K_1之间不整合面附近的"构造—地层不整合复合型"是本区中生界两类重要的油气聚集,聚集模式可能包括"近源聚集"和"远源聚集"2种,成藏组合包括"自生自储自盖"、"下生上储上盖"和"新生古储新盖"3种。  相似文献   
14.
南黄海北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地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控制和影响着浅部的构造热演化过程,针对南黄海北部中、新生界断陷盆地,将地球动力学模拟技术与传统古温标法相结合,对研究区中、新生代伸展断陷期演化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研究.对基于改进McKenzie模型的数值模拟的原理、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探讨,包括理论与计算构造沉降趋势拟合、伸展系数计算与误差校正、模拟参数定义及一维模拟结果的三维初步应用等方面.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盆地中生代以来伴随裂陷拉张过程其古热流整体呈现升高趋势,至晚白垩世末到古新世期间最高可达80 mW·m~(-2),古地温梯度最高可达49℃/km,部分单井构造沉降史模拟结果显示多期拉张特征,裂后期热流持续降低,至渐新世末到中新世热流约为65 mW·m~(-2),与现今热流值相当.利用一维数值模拟获取的相应参数及热史恢复结果,对盆地的古地温场进行了三维模拟恢复,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于盆地构造演化、油气资源评价及成藏模拟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低勘探程度盆地模拟研究——以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地模拟已成为当前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工具。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自裂陷期演化以来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代碎屑沉积,近年来的地质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其盆地模拟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次研究在收集相关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重建了盆地热史,模拟结果显示其古热流在中-晚侏罗世平均值约为61mW/m2,在约145-74Ma间不断上升至约80 mW/m2,随后缓慢下降至65 mW/m2,并持续到渐新世末期,据此将盆地演化阶段划分为裂前期、裂陷期及裂后期。盆地模拟结果显示北部坳陷在白垩纪逐步进入强裂陷演化阶段并经历快速沉积过程,至晚白垩纪裂陷发育程度中等,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了三维盆地模拟,结果显示北部坳陷生烃门限深度大致位于古近系阜宁组顶部,下伏的侏罗系及白垩系烃源岩基本完成生排烃过程,其中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主要发生在盆地发育的裂陷期及裂后期,而白垩系及古近系烃源岩生排烃主要发生在裂后期。尽管研究区尚处在低勘探程度阶段,但盆地模拟结果已能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此外,本次研究对模拟过程中的主要不确定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大地热流值,是岩石圈、地壳和盆地等各种尺度的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南黄海是东亚大陆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东海陆架、冲绳海槽、渤海湾盆地等的大地热流研究相比,其研究程度较低,只有10个大地热流测点且大部分位于南部坳陷,不能很好地表征南黄海的大地热流特征.系统和准确的地温和热导率测量,是获得可靠大地热流值的基础.南黄海中部隆起之上的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全取心钻进2843.18 m, 2016年先后5次系统测温,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系统研究其大地热流的机会.对井中295块沉积物或沉积岩进行了热导率测量,并进行了温度压力等校正.根据热导率的垂向分布特征将全井分为6个井段,地温梯度分别为31.86、24.38、23.54、18.09、18.21和20.18℃·km-1,平均23.46℃·km-1,热导率则分别为1.776、2.765、3.182、3.623、4.184和2.825 W·(m·K)-1,大地热流分别为56.5、67.4、74.9、65.5、76.2和57.0 mW·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