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218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针对陕北延长油田黄土层漏失具有井底温度低、漏失严重、常规堵漏材料与方法堵漏效果差的特点,研究出了一种低温下快速实现交联的PLC聚合物交联凝胶。采用浓度6.5%的聚合物胶液与浓度2%的有机复合交联稳定剂,按聚合物胶液与有机复合交联稳定剂10∶1.3的交联比,在17.6~40 ℃条件下进行快速成胶试验。试验得出,PLC聚合物交联凝胶成胶时间短,抗污染能力强,与桥堵材料有很好的配伍性,二者配合使用对于封堵黄土层恶性漏失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2.
应用Terra/MODIS卫星数据估算洞庭湖蓄水量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洞庭湖为例,利用2002年的美国Terra/MODIS卫星数据,以16天为周期将全年划分为23个时段,分别对湖区水位和蓄水量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分析。具体测算方法包括以下4个步骤: (1) 根据湖区特性,将整个洞庭湖分为3个部分:自西向东依此是西洞庭湖 (WDL), 南洞庭湖 (SDL) 和东洞庭湖 (EDL)。这3个部分的蓄水量之和就是整个洞庭湖的总蓄水量。(2) 以水体和陆地的光谱差异为基础,使用Terra/MODIS卫星的NDVI 数据识别并量测湖区水面积。(3) 将湖区水面影像同湖区数字高程模型DEM相叠加,以被监测的湖区水面的平均高度值作为水面高度。水面高度与湖底高度的差即为相应点的水深。(4) 按50 m×50 m网格大小和相应位置的水深的乘积来计算每个水柱体积。最后,将整个湖内的所有水柱的体积值累加便得到洞庭湖的总蓄水量。用上述方法测算的水位和蓄水量与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表明,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3.
气体受激增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基本证明了热红外温度异常与太阳照射、大气电场、大气成分密切相关。非极性气体如CO2 、CH4 的含量越高, 增温越大。而极性气体, 如水蒸气则相反, 含量越高, 增温越小。CO2 、CH4 含量高的大气, 其增温远远超过单纯由温室效应引起的增温, 其幅度可达10℃,而水蒸气引起的增温还没有单纯由其温室效应引起的高。  相似文献   
184.
以要路沟上平房-青石岩、上白庙-罗家沟和小郎家沟-三门店剖面为代表的建昌盆地义县组,自下而上分为5段:第一段主要为砂砾岩(要路沟层);第二段为砂泥岩、页岩夹凝灰岩,其中包括上白庙层含Cypridea(C.)biventricostata-Yumenia luojiagouensis介形类亚组合带,罗家沟层产介形类CyprideaC.)luanpingensis-Yumenia unidorsalta-Djungarica camarata亚组合带以及爬行类和鸟类等多门类化石,后狮沟里层以鱼类和介甲类化石为主;第三段岩性是中酸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第四段亦称前狮子沟层,以砂页岩为主,夹安山岩,含介形类Yumenia luojiagouensis-Jianchangella dorsicostata亚组合带;第五段为酸性火山岩.上述各层介形类亚组合统归该盆地义县组CyprideaC.)biventricostata-Yumenia luojiagouensis-Djungarica camarata组合带,其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文中描述了介形类化石1新属7新种.  相似文献   
185.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深化人们对花岗岩地貌景观成因的认识,加强景区建设以及提高花岗岩地貌的科学研究水平,需要从目前花岗岩景观的地貌形态分类提升到按花岗岩的成因分类。本文在华山花岗岩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花岗岩动力学、运动学理论为指导,提出脆性形变前的塑性-韧性形变阶段是花岗岩景观形成的主要阶段,花岗岩景观的多样性是岩浆体在这个阶段中运动方式的多样性造成的。花岗岩在塑性-韧性流变过程中与侵位的围岩互动,与围岩在韧-脆性变形的耦合过程中形成的景观表现为:①长岭状、龙脊状的景观与A、B型成分-结构层的线状背形结构有关;②峰岭、尖峰等景观主要和A、B型成分-结构面波中的原生(轴面)劈理(或节理)、"肠套"式褶皱及横节理有关;③旋卷-扭动过程中形成的弧形-扭动构造是花岗岩景区中千奇百怪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类似华山主峰、天柱山都是旋卷-扭动构造中的砥柱状突起;④绝大多数石蛋、石球和球状风化是鞘褶皱式结构样式的特殊表现;⑤成分-结构层的穹状隆升是浑圆状、圆丘状景观形成的主因。  相似文献   
186.
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获得Ag、W、As、Au、Sb、Pb、Bi、Mo、Zn、Cu、Hg等多元素组合异常,这些异常具有明显的浓度分带和组分分带。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方法进行异常查证,进一步获得Ag、Au、As、Sb、W、Mo等多元素套合较好的岩石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圈定出具一定规模的矿化体。深部钻探工程验证确定银多金属矿体的存在。矿体主要产于硅化较强的流纹岩、流纹斑岩、流纹质角砾岩中,以及火山岩与花岗岩的接触带部位,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赋矿围岩为下白垩统白女羊盘组(K1bn)酸性火山岩。  相似文献   
187.
1937年“8.13”淞沪抗战爆发后,歼灭敌旗舰“出云”号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要目标之一。芦沟桥事变时,“出云”舰和它所在的日本海军第三舰队正在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第2天,  相似文献   
188.
天山季节性积雪稳定期雪密度与积累速率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高培  韩茜 《冰川冻土》2011,33(2):374-380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测量的天山积雪雪崩站2009年2月21-26日及2010年1月26-31日雪特性数据,分析了季节性积雪稳定期内积雪垂直剖面密度的变化特征及其随降雪沉积时间和雪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季节性积雪稳定期内,积雪剖面密度中部最大,表层和底层密度较低;新雪层密度随时间的推移增加速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89.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地理研究》2011,30(7):1244-1253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测量天山积雪与雪崩研究站融雪期开阔地(站区内气象观测场)与雪岭云杉林下雪层含水率,分析季节性森林积雪融雪期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开阔地和林下积雪接受的太阳辐射、雪层密度和雪层污化程度等的不同,开阔地、树冠边缘及距树干1m处的雪层含水率垂直廓线特征、雪层含水率的日变化特征以及融雪期雪层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各异;雪层含水率受气温因子影响最大,融雪期雪层含水率随气温变化呈指数增加,由于开阔地和林下微气象条件的不同,三点雪层含水率对日均温、最高温、最低温、日较差以及逐时气温的响应也不同,且雪层含水率对气温的滞后效应也各异。  相似文献   
190.
中国天山西部季节性森林积雪物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恒  魏文寿  刘明哲  韩茜  洪雯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1403-1409
积雪特殊的物理特性对冰雪水文过程、积雪生态系统、不同尺度的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目前对林下积雪物理特性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对天山雪岭云杉林下季节性积雪深度、沉降速率、密度和含水率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林下积雪深度小于开阔地;林下积雪沉降速率和新雪密实化率小于开阔地,且稳定期沉降速率小于融雪期。稳定期林下积雪密度小于开阔地,林下雪层密度最大值位于中粒雪层,开阔地则位于粗粒雪层;融雪期则全层密度趋于一致。稳定期林下雪层含水率随深度递减,开阔地雪层最大值出现粗粒雪层;融雪期雪层汗水峰值出现在细粒雪层,新雪层最小,林下雪层由细粒雪层到深霜层始终呈减小趋势,开阔地雪层由细粒雪层至中粒雪层逐渐减小,粗粒雪层至深霜层逐渐增大;稳定期雪层含水率日变化随深度的递减逐渐减小,开阔地大于林下;开阔地的新雪层和细粒雪层含水率的日变化大于林下,粗粒雪层到深霜层则小于林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