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2 毫秒
311.
<正>《干旱区地理》1978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植物生态学与动植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  相似文献   
312.
暴雨是四川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每年由暴雨引发的次生灾害在全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四川省500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距离权重反比法(IDW)和普通克里金插值法(Ordinary Kriging)法对2018年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降水分布进行计算,统计出不同降水等级的面积及面积比例,并对两种插值方法的的计算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在8次区域性降水过程中的距离权重反比法(IDW)和普通克里金插值法(Ordinary Kriging)法的平均相对误差均低于7%,有较高的计算精度;(2)2018年区域性暴雨降水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部、盆地南部和盆地东南部地区,川西高原与攀西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小;(3)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中,过程累计降水量>50mm的面积在20247~158144km2,面积比率在4.17%~32.54%。分析发现,暴雨面积能更较好的反映出一场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范围,同时也可以作为区域暴雨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313.
基于卫星产品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RSEI)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指数(Biodiversity Maintenance Function Index,BMI),对 2000~2019年大雪山生态红线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进行评价,并分析了红线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9年红线区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呈变好趋势,RSEI一般及以上等级所占的面积比例达90%。红线区内生态环境状况区域差异明显,北部和中部生态环境较好,东南部生态环境较差。(2)2000~2019年红线区生物多样性功能持续改善,BMI一般及以上等级所占的面积比例达84.912%。红线区内BMI一般及以上等级主要位于北部、中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差和较差等级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地区。(3)1990年以来,大雪山红线区显著增暖,降水充足,日照略增,风速略减。暖湿气候条件有利于红线区生态的恢复,使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功能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314.
构造变形与地表过程相互影响,但前人研究主要关注构造变形如何塑造地貌,而对地表过程如何影响构造变形尚有待研究。研究区塔西南褶皱冲断带主要经历了三叠纪末和新生代两期逆冲变形过程。在这两期变形过程中,剥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共同对变形施加影响,形成了山前逆冲断层突破地表、盆地内断层远距离传播的现今构造样式。因此,本研究以塔西南褶皱冲断带地质模型为基础,开展剥蚀和同沉积这两个地表过程对褶皱冲断带变形影响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合塔西南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在双滑脱层条件下,设计了3组实验模型,包括未施加剥蚀和同沉积的参照模型A、同时施加差异剥蚀和同沉积的模型B、同时施加剥蚀夷平和同沉积的模型C。在第一期变形结束后,三组模型变形样式相似,在没有上覆沉积物的负载作用时,变形均未向盆地内部远距离传播。在第二期变形结束后,模型A山前与盆地内部构造以及地形坡角差异不大,变形前锋最远可达106 cm;模型B在山前和盆地内部的地形坡度为14°以及4°,变形前锋最远可达96 cm;模型C在山前和盆地内部的地形坡度为20°以及5°,变形前锋最远可达89 cm。实验结果表明:1)早期剥蚀作用会降低逆冲楔体的地形坡度,从...  相似文献   
315.
为了获得层状页岩各向异性三维变形场特征,对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层状页岩开展单轴压缩试验,并利用Micro-CT原位扫描,以原位扫描获得的数字图像作为变形信息载体,基于局部数字体积相关法(digital volume correlation,简称DVC)和全局DVC方法计算单轴压缩条件下层理页岩变形场,研究页岩变形演化的层理效应。结果表明:随着载荷增加,页岩试件整体位移场梯度逐渐向层理方向演化。不同层理页岩试件的高应变集中区呈现出不同的模式,0°试件受张拉和剪切作用共同影响,在中部区域应变集中明显,裂缝集中于中部发育;45°试件在加载后期张拉应变和剪应变集中区同时出现,裂缝发育遇层理面出现明显拐折,裂缝的演化由张拉和剪切作用共同控制;90°试件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张拉应变集中显著,裂缝沿垂直层理面平行发育,试件破坏受控于张拉作用。Micro-CT的高分辨率原位扫描图像结合局部DVC和全局DVC获取的变形场和应变场能够反映各向异性页岩的变形破坏规律,为页岩变形演化的层理效应研究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316.
南海北部湾全新世以来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全新世以来南海北部湾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变化,对北部湾海域的SO-31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的垂向分布特征,将SO-31沉积柱划分为3个单元,反映了全新世不同时期的区域海平面波动以及沉积物物源的变化。SO-31沉积柱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La/Co与La/Sc散点图分析表明:111 400~12 800 a BP(全新世前期),研究区海平面较低,红河、其他周边河流及海岸侵蚀物均为本区的主要物源;28 500~1 1400 a BP(全新世早期),随着海平面的逐渐上升,河口和岸线逐渐后退,各物源供给区对本区沉积物的贡献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相对而言红河贡献率有所下降;30~8 500 a BP(中全新世至今),区域海平面持续上升导致了琼州海峡打开,北部湾水动力环境和物源供给发生了剧变,红河对本区的物源贡献逐渐变小,而来自北部湾东部的物质成为本区沉积物的主要物源。  相似文献   
317.
张亮  魏云  安立伟  韩建超 《城市地质》2015,(Z1):122-126
采用基于微纳技术(MEMS技术)的高性能三维运动姿态测量系统,主要包括三轴陀螺仪.三轴加速度计,三轴电子罗盘等运动传感器,实现多形态崩塌智能监测。  相似文献   
318.
濮阳近50a风速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线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濮阳近50a平均风速、大风日数的变化特征,并利用滑动的t检验法分析了风速突变,结果显示:年平均风速以0.498(m/s)/10a的倾向率减少,大风和扬沙日数分别以2.7d/10a和5.6d/10a的倾向率减少;平均风速,大风、扬沙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319.
气象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进入“冷战”以后,全球每年气象灾害直接造成的损失超过战争的损失,加之与气象密切相关的农业、林业、火灾、污染、地质灾害、海啸、疾病等有关灾害,则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当今,科学最发达的美国,可以自由地登陆月球,准确地探测火星,定点地撞击慧星,然而对于近地面只有数十公里的大气变化却感到束手无策。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狂袭美国新奥尔良市等地,造成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特大的经济损失,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3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