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95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比分析石油地震剖面和高分辨浅层地震剖面,依据震源机制解、地震精定位结果,给出太康MS4.7地震区深浅断裂的展布关系。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太康隆起发生NWW和NE-NNE向张剪性走滑断层活动,其产生的伸展拉张作用使隆起解体,形成目前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新近纪以来,在太康隆起整体接受沉积的背景下,构造活动强度有所减弱,但凸凹相间的构造变形样式得以延续,表现为控制断陷的边界断层的持续活动,同时,一系列新近纪-第四纪铲式正断层的形成也表明深部走滑伸展作用的存在;太康MS4.7地震区深部震源构造表现为沿近NW和近NE走向的高角度断层,浅部构造表现为受近NW向铲式张性断层控制的凸凹相间的构造样式,这种深浅构造展布形式共同控制了太康MS4.7地震及其余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2.
汶川8.0级特大地震,使青川县城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出现了条带状破坏增高异常现象,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受到隐伏断裂、山体变形、强烈的余震活动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通过城区的隐伏活断层,开展地球物理定位工作,查明其展布的位置势在必行.在此次青川县城区活断层定位过程中采用了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查明了北东向的平武-青川断裂隐伏段城区内的展布情况,并根据其解泽成果进行了探槽的开挖验证,确定了主干断裂及其分支断裂的具体通过位置,为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3.
利用三河—平谷8.0级大震区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与宽角反射剖面探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解释. 结果表明:两种探测方法给出的地壳基本分层是一致的,在三河—平谷大震区上地壳的埋深为21~23km,莫霍界面的深度为36~37km;该地区基底结构起伏变化较大,浅部断裂发育,在确定的数条断裂构造带中夏垫断裂是一条特征明显、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带;震源区周围差异明显的速度异常结构和特殊而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意味着这些部位是发生大地震的有利部位;该地区莫霍界面起伏变化和较厚的反射叠层以及局部复杂的楔形反射带的存在等现象表明,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过强烈的挤压、变形,同时也反映出岩浆活动对下地壳结构进行了物质的和结构的强烈改造,从而构成了该地区复杂的地壳深部结构,可将其视为三河—平谷8.0级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深部要素.  相似文献   
64.
利用反演方法确定新疆伽师地震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一种广义反演方法 ,在任意垂向非均匀介质中 ,根据近震P ,S波到时来确定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的概率分布 ,应用此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临时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定位处理 ,发现所定位的地震在平面图上呈明显的NNW向和NNE向线性分布 ,其中NNW向趋势略为明显。同时讨论了伽师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对伽师地区天然地震的定位结果显示了地震与断裂的密切关联 ,该震群的形成与震源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有关 ,这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地壳剧烈变形及现今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结果 ,这些复杂的构造格局和特殊环境为伽师强震群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5.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漳州盆地及其邻区地处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通过该地区高分辨率折射及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探测剖面,获得了该区地壳几何结构与速度结构、地壳深浅部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关系等。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的厚度为16.5~18.8km,下地壳厚度为12.0~13.0km。上地壳分为上下两部分。在上地壳下部有一个低速层,速度约为6.00km/s,低速层顶面深度为12.0km左右,厚度约为5.0km。下地壳也分为上下两部分。Moho界面的深度为29.0~31.8km。该区6条地壳浅部正断层大部分向地下延伸深度不超过4km,最大延伸深度达5km左右。据推测,浅部正断层下方有一条高倾角地壳深断裂带,该断裂带向下断至Moho面,向上断至上地壳下部低速层中。深浅部断裂构造不相连接。漳州盆地深浅部构造组合特征表明,九龙江断裂带是该区内一条特征明显、具有复杂深浅构造背景的深断裂带。这一深地震探测成果的获得,使得该地区深部资料解释的可靠性和探测精度比以往显著提高;对深浅部构造的组合可作统一解释,地壳的分层和结构特征更为确切和精细;首次发现上地壳的拉张性构造及铲式正断层组合特征,不仅有助于对漳州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的综合判定,而且对深化东南沿海地震带深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海原8.5级大震区地壳结构探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西吉-中卫剖面深地震测深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得到了海原8.5级大震区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结果表明,震区南北两侧壳内存在着明显的速度结构差异,南侧呈高,低速相间的结构特征,北侧为正的速度梯度层,在震区的下方存在着M面断裂或构造异常带。  相似文献   
67.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深部结构的深地震测深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利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技术,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结果表明,以低P波速度为主要特征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在地壳范围内可分为3个深度层次:在9~15km深度,岩浆系统分布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尺度大、近南北走向,是地壳内储存岩浆的主要位置;自15km深度以下直至下地壳,其分布横向尺度较小,显示出岩浆自上地幔侵入地壳的痕迹,这也意味着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极有可能延伸到上地幔,或更深;在地壳浅部,深度小于8~9km范围内,岩浆的分布范围更小一些,集中在天池火山口稍偏北的南北方向上.如果说低P波速度与岩浆系统关联的话,那么它反映出这部分岩浆仍然处于较高温度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至少不是残留的,或者说是处于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68.
tudyoncrustmantletectonicsanditsvelocitystructurealongtheBeijingHuailaiFengzhenprofileZHIPINGZHU(祝治平)XIANKANGZHANG(张先康)...  相似文献   
69.
八达岭及周缘地区壳幔结构与潜在震源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eis83程序包,对盐山大兴延庆剖面的大兴延庆段人工地震测深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得了八达岭及周缘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结果显示,该区浅部断裂发育,沉积层厚度差别大;其深部构造在横向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均匀性,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明显,局部存在低速块体.莫霍面由剖面东段的大兴向延庆方向倾斜,大兴附近莫霍面的深度为34.5km,居庸关附近为38.5km.在延庆附近莫霍面存在一断裂  相似文献   
70.
帕米尔东北侧地壳物性结构及其发震环境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两条深地震测深剖面S波资料的处理计算,结合P波研究结果,得到了S波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波速比(vP/vS)分布.研究表明:① 塔里木块体平均地壳波速比明显高于西昆仑和天山褶皱带,显示了坚硬、稳定地壳物性特征.下地壳正常偏低的波速比(泊松比)值,说明塔里木块体的下插是该地区地壳运动的主要特征;② 天山褶皱带上地壳岩层相对较软,易于在应力作用下断裂破碎和应力能量释放,是其小震密集分布的重要构造因素;③ 伽师附近正处在下地壳C界面和壳幔边界的上隆顶部或拐点上,是强震群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上地壳中下部的块体边界附近波速比值的交错变化和接触面复杂形态的存在,形成了伽师强震群出现的特殊构造环境.震源处波速比相对较高,剪切模量较小,可能是伽师强震群应力降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