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53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不锈钢产业是镍最大的消费领域,对全球镍消费趋势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电动汽车产业逐渐发展,动力电池对镍需求也逐渐得到重视,该领域的镍消费普遍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镍消费领域.本文通过对镍需求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不锈钢及电动汽车领域等重要部门的镍需求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镍需求将由2019年243万t增长至2030年445万t,其中不锈钢领域仍为其第一大消费领域,电池领域上升为第二大消费领域;通过梳理全球镍资源情况及供应开发情况,认为由于受到疫情冲击,2020年镍矿供需形势紧张状态将有所缓解,但随着未来疫情好转,未来几年内镍仍将处于供需紧张状态;此外,通过梳理镍供应链条,本文认为市场对硫酸镍以及硫化镍矿需求未来有望持续增长,这对镍盐价格将形成有力支撑,对推动全球红土镍矿湿法产能建设也将形成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2.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北部断阶带在近40年的勘探实践中一直未获商业发现,近年来在阳江东凹与恩平凹陷北部相继获得重大油气发现,且油气具有远源富集特征。本文提出"断裂复合汇聚脊"是该地区新近系油气远源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断裂复合汇聚脊"是受多条断裂切割复杂化的一类汇聚脊,具有4个特征:(1)汇聚脊三面分别被恩平17洼、恩平21洼、恩平14洼等三个已证实或潜在富生烃洼陷环绕,油气来源充足;(2)汇聚脊西侧发育7条北倾的反向断裂,东侧发育6条南倾的顺向断裂,整体由南向北逐级抬升,两侧地势较低,油气能从多个方向持续汇聚;(3)汇聚脊南端的断裂深切洼陷,且新近纪强烈活动,能将洼陷内部的油气大规模调节至新近系;(4)汇聚脊东西两侧断裂上升盘发育一系列断鼻圈闭,利于捕获油气。勘探实践证实,断裂复合汇聚脊是该地区油气远源富集的关键要素,由此作者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该模式丰富了新近系油气成藏理论,这一发现对珠江口盆地类似地区的勘探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3.
针对伊犁盆地郎卡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铀矿地质勘查中对沉积相研究存在的问题,以钻孔岩芯精细研究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测井、地震、粒度等分析资料进行沉积相标志、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等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分布;西山窑组中段沉积时期,湖平面上升,全区基本演化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条带状展布;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整体呈现出湖退过程,辫状河三角洲进积,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前缘亚相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4.
随着全球产能结构的转变,"清洁、安全、高效"能源的使用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核电俨然成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发展领域。了解、掌握境外铀矿资源勘查开发和核能发展动态,实施"走出去"开发战略是我国核电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以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和UDEPO (World Distribution of Uranium Deposits,世界铀矿床分布)的数据等为基础,综合分析美洲铀矿资源、生产和需求的最新情况及主要铀资源国家的核能发展动态。结果认为,美洲铀资源丰富,在全球铀资源供给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美洲铀资源现状及未来愈加激烈的竞争局面,掌握美洲国家核能及铀资源发展动态,对我国实施铀资源保障战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5.
深圳坂银通道鸡公山隧道的设计路线下穿了深圳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由于钻孔分析等前期地质勘察无法在该区域开展,下穿填埋场隧道区段施工存在地质状况不明、填埋场渗滤液及填埋气泄露等风险,现有隧道施工超前预报体系不适用于隧道下穿填埋场引发环境灾害问题。针对该难题,本文基于地震预报法(TGP)、瞬变电磁法(TEM)、超前钻孔、取样化学分析等多种方法,构建了隧道下穿填埋场施工超前地质预报体系,并对下穿填埋场隧道区段的围岩质量和渗滤液、填埋气渗漏情况进行了探测与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综合超前预报方法能够提高隧道前方围岩级别判定准确性;(2)填埋场下方存在联通至隧道施工区域的潜在渗滤液渗流通道,但尚未有渗滤液下渗情况发生,隧道开挖过程也无有毒有害气体逸出;(3)针对渗滤液渗漏风险隧道区段,采取全包防水和提升防渗材料等级等方式,可有效保障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隧道穿越环境风险区域施工的超前预报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6.
中国西部探明了一系列与新元古代以来幔源岩浆有关的镍铜铂族元素(platinum group elements, PGE)岩浆矿床,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金川镍铜铂族硫化物矿床、峨眉山二叠纪大火成岩省金宝山铂族元素矿床等记录了不同构造环境幔源岩浆PGE超常富集成矿过程。亲铁性的铂族元素高度富集于地核,深部地幔起源、高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镁铁质岩浆中PGE含量较高,地幔岩浆系统不同条件下铂族元素以纳米态元素簇、合金、硫化物熔体或超临界流体运移-聚集成矿,在阶段性岩浆房多阶段、多途径富集,成矿作用类型丰富。华北-华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PGE含量均略高于原始地幔值;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PGE含量从古生代到中新生代略有降低,表明存在PGE抽取岩浆事件。中国西部新元古代以来的幔源岩浆源区PGE不亏损、岩浆活动时间长、岩浆-硫化物相互作用PGE多阶段富集及地幔柱岩浆动力学背景是PGE超常富集成矿的有利地质条件,其控制因素及动力学背景的认识对查明PGE成矿潜力和拓展资源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7.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某变电站场地人工堆积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的现场勘察和室内外试验结果,选择典型边坡剖面,应用极限平衡法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在天然工况下,该人工堆积边坡剖面1-1和剖面2-2均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剖面1-1和剖面2-2处均处于不稳定状态,边坡整体上处于不稳定状态。根据边坡稳定性的分析结果,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桩板式挡土墙为该人工堆积边坡的优化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168.
2021年8月26日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38.88°N, 95.50°E)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5 km,震中烈度为Ⅶ度,震区总面积为1 352 km2,距震中30 km处存在烈度异常点。本次地震震害较轻,未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较轻。本文从地震应急响应、现场震害调查、建筑物破坏情况调研、烈度评定、灾害损失评估等方面对本次地震震害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对造成震害的致灾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震害经验和相应的防震减灾启示,以便本地区查找防震减灾不利因素,进而采取属地化措施,尽可能减轻未来地震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69.
新一代"图谱合一"的星载遥感传感器"推扫式宽视场成像光谱仪"设置了CH18(8.125~8.825μm)和CH19(8.925~9.275μm)这2个波长在10μm以内的热红外通道用于地温反演。为了验证传统的针对10~14μm大气窗口的分裂窗算法在8.0~9.3μm大气窗口的适应性,介绍了基于Sobrino,FrancaCracknell和Becker算法的3种分裂窗算法;针对8.0~9.3μm大气窗口的分裂窗波段设置进行了参数计算公式的修正;并结合MODTRAN提供的热带模型、中纬度夏季模型、中纬度冬季模型、极地夏季模型、极地冬季模型和1976美国标准大气等6种标准大气模型,验证了各算法的地温反演精度。结果表明,FrancaCracknell和Becker算法的误差在2 K以内,可以较好地移植于CH18和CH19的分裂窗反演地温;但现行的3种分裂窗算法都难以保证地温误差小于1 K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0.
根据朔州市6 个地面气象站1960-2010 年降水、气温资料,利用折线图、距平图、趋势图、滑动平均、气候变率及统计图表等,对朔州市51 a来气候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1) 51 a 来朔州市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6.21 mm/(10 a),减少速度低于全国和山西水平,多雨年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少雨年则比较分散;四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其他季节的降水呈现增加趋势,表明朔州市年降水减少主要是夏季降水减少所致;年、季降水均没有显著突变.2)51 a来朔州市年平均气温以0.285℃/(10 a)的速率波动上升,上升速度显著高于全国和山西水平,20世纪90 年代以来这种趋势尤为明显,四季平均气温均为增暖趋势,但增温幅度差异较大,冬季最为明显,增速为0.5℃/(10 a),表明朔州市气候变暖是四季气温增加所致;年和季节的平均气温均存在由低向高的显著突变.3) 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将朔州市气候分为冷、暖2 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