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305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付晓东  盛谦  张勇慧  冷先伦 《岩土力学》2016,37(4):1171-1178
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对大规模工程问题的数值模拟耗时太长,其中线性方程组求解耗时可占总计算时间的70%以上,因此,高效的线性方程组解法是重要研究课题。首先,阐述了适用于DDA方法的基于块的行压缩法和基于试验-误差迭代格式的非0位置记录;然后,针对DDA的子矩阵技术,将块雅可比迭代法 (BJ)、预处理的块共轭梯度法 (PCG,包括Jacobi-PCG、SSOR-PCG) 引入DDA方法,重点研究了线性方程组求解过程中的关键运算;最后,通过两个洞室开挖算例,分析了各线性方程组求解算法在DDA中的计算效率。研究表明:与迭代法相比,直解法无法满足大规模工程计算需要;BJ迭代法与块超松弛迭代法(BSOR)的效率差别不大,但明显不如PCG迭代法。因此,建议采用PCG迭代法求解DDA线性方程组,特别是SSOR-PCG值得推广;如果开展并行计算研究,Jacobi-PCG是较好的选择,当刚度矩阵惯性优势明显时,BJ迭代法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702.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搜集获取了大量地理国情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通过全国、分省(直辖市)、分地市和分县市的地理国情统计图直观、全面地反映了全国地理国情。各级行政区的地理国情统计图的比例尺和开本设计,是其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本文总结了地图比例尺及开本大小确定的方法和步骤,并以地理国情统计图为例,计算了全国、分省(直辖市)统计图比例尺和开本大小,同时指出了调整行政区统计图比例尺大小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计算方法简单明确且具有广泛性,可以为全国各地区和各级行政区的地理国情统计图,乃至其他统计地图集的比例尺和开本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03.
岩体的声学特性与应力状态和破坏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岩体声学特性的变化来分析岩体应力状态进而评价工程稳定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针对砂岩开展了单轴压缩试验,并在加载过程中同步进行3个方向的声波测试,获得了砂岩加载过程中3个不同方向声波波速与应力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应力的增加,轴向波速逐渐增大,横向波速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考虑到不同方向声波测试结果的差异性,采用含不同倾角裂隙的石膏试样进行声波试验。结果表明,当裂隙方向与声波传播方向一致时,波速最大,与声波传播方向垂直时,波速最小;此外,为分析岩样波速与应力状态的相关性,建立了波速与体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体应变的增加,平均波速逐渐增大,在体应变达到最大值附近时,平均波速达到最大值,在体应变下降阶段,波速开始下降;根据轴向波速与应力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应力与波速的指数函数拟合公式,据此可以通过现场测试获得的波速预测现场岩体的应力范围,进而评价工程岩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704.
基于GIS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探讨,以期实现对相关日常业务的信息化管理,转变效率低下、工作量大的人工管理方式;通过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与建设用地审批项目挂钩,为年度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提供建设思路和方法,使之形成业务一体化和图文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705.
赵跃堂  罗中兴  李振慧  储程 《岩土力学》2013,34(5):1495-1500
针对深埋地下结构的荷载环境特点,提出了深埋地下结构静动力耦合计算过程中边界条件的合理设置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边界上的力系来平衡计算区域的初始地应力,然后将该力系设置成阶跃函数形式的动荷载作用于边界,并与后续的动荷载共同作用。研究表明,一次完整的地下结构静动力耦合分析过程,边界条件必须经过变换设置才能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另外,只要计算软件具有黏性边界条件设置功能就能准确地完成地下结构静动力耦合响应分析。算例分析显示,该边界条件设置方法精度和效率高,简单适用。  相似文献   
706.
西藏甲玛矿床南坑矿段蚀变、矿化及含矿斑岩年代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邹兵  林彬  郑文宝  宋扬  唐攀  张泽斌  高昕 《岩石学报》2019,35(3):953-967
西藏甲玛矿床南坑矿段新取得重大找矿突破。铜、铅、锌均已超过大型规模,但其矿化结构、蚀变特征与主矿体有明显差异,成岩成矿作用时限尚不明确。勘查成果表明,南坑矿段矿体以矽卡岩型为主,呈不规则"厚板状"产于推滑覆构造体系中。矿石类型以块状铜铅锌矿石为主,具有厚度大、品位富等特征。本文以南坑矿段的典型矿化蚀变特征研究为基础,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分析,获得含矿斑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4. 8Ma,与主矿体岩浆活动时限(17. 0~13. 9Ma)一致,说明二者属于同一岩浆作用的产物。同时,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南坑矿段含矿斑岩的~(176)Hf/~(177)Hf比值较高,为0. 282803~0. 282902,ε_(Hf)(t)值均为正值,主要集中在1. 4~4. 9,平均值为3. 6,表明其岩浆源区可能存在幔源组分的加入,是碰撞后伸展背景下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此外,南坑矿段明显受滑覆构造控制,区域推覆构造形成的红塔复背斜轴部高位岩块失稳向北滑覆,形成铜山滑覆体,岩浆热液沿滑覆构造交代角岩和大理岩形成厚大的富铜铅锌矿体。因此,岩浆活动时限和矿床地质特征,均揭示甲玛矿区南坑矿段与主矿段属于中新世同一岩浆作用的产物,但南坑矿段的成岩成矿作用受滑覆构造控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07.
分析了深部地热资源勘察中的地球物理电磁法应用现状,阐明了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法在深部地热资源勘察中的可用性和优势;重点论述了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法在深部地热资源勘察中的探测机理.利用北京大学研制的BD-6型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仪在京热119井和168井附近布点探测,在探测过程中利用硬件滤波和水平旋转探头方向的方法消除了工频50Hz的部分谐波干扰,同时探测曲线的重复性也非常好,得到了相应井位的超低频电磁探测数据.在对深部热水储层和盖层岩性界面进行地质解释后,得到热储层赋存深度的绝对误差为23-50 m,盖层岩性界面的相对误差小于6.3%.探测结果表明借助被动式超低频电磁探测仪,可以较准确地获得深部岩溶裂隙地热水的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708.
岩石损伤过程中的热-流-力耦合模型及其应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万成  魏晨慧  田军  杨天鸿  唐春安 《岩土力学》2009,30(12):3851-3857
岩石损伤过程热-流-力(THM)耦合问题的研究对于深部采矿等许多工程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岩石的损伤为主线,在多场耦合分析方程中引入损伤变量,基于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提出岩体损伤过程中的THM耦合模型。通过把均匀弹性介质THM耦合响应的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程序及有限元实施的正确性。然后,用该耦合模型进行了不同地应力条件下流固耦合过程的数值模拟,探讨了水压力对于岩石损伤过程的作用机制。数值模拟表明,水压力导致了拉伸损伤范围的扩大和损伤程度的加剧,同时亦对剪切损伤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09.
辽宁省海岸带渤海湾北岸第四系沉积环境与海面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海岸带ZK4孔位于下辽河凹陷区内,孔深25.5 m,共揭露地层24层,包括全新统和部分晚更新统.通过对24个样品鉴定和环境分析,共分辨出2个海相层及内部7次海平面的波动.  相似文献   
710.
地热井的天然源超低频电磁探测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天然源超低频电磁探测仪对北京大学校园内两口地热井进行了超低频电磁探测试验,获得了1号地热井(京热119号井)连续五天、每天四个时刻的天然源超低频电磁探测数据以及2号地热井(京热168号井)单天的天然源超低频探测的数据.基于所获得的数据,开展了地热井的天然源超低频探测影响因素的研究,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天然源超低频电磁场和观测时间的关系、探头摆放方向与接收工频谐波干扰关系以及天气状况对观测数据质量的影响等.研究表明:(1)天然源超低频电磁探测信号存在明显的日夜交替变化,其中相对振幅-频率曲线在不同日期、同一邻近时刻总体的包络线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一定的稳定性;(2)工频谐波干扰场方向是影响因素之一,当仪器探头长轴方向与工频谐波干扰场的等效主轴方向平行时噪声影响最小;(3)雨天环境会对天然场源超低频信号中的高频部分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