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基于北极理事会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AMAP)工作组于2021年发布的“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SLCFs)对北极气候、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科学评估报告,本文系统解读了黑碳(BC)、甲烷(CH4)、臭氧(O3)与硫酸盐(SO42-)气溶胶等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特征及其对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报告指出:BC、O3和CH4共同促进了北极地区的快速变暖,而SO42-气溶胶对北极气候变化具有致冷效应,由此减缓了由CO2和SLCFs导致的部分增暖效应。全球人为源CH4排放量以及北极大气中的CH4含量持续增加,苔原退化、泥炭地融化、森林火灾频发等导致北极地区BC和有机碳气溶胶排放日益增多,气候变暖进一步导致更大范围且更加频繁的森林火灾和冻土退化,对BC与CH4等释放以及气候效应形成正反馈。因此,SLCFs减排将有利于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  相似文献   
72.
广富林遗存在上海地区的首次发现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1999年重新发掘,在发掘中首次发现了类似豫东王油坊类型的文化———广富林遗存文化。本次采集了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探方样品,进行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划分出了3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当时的古植被和古环境,并对广富林遗存先人生存环境、农耕发展作了探析,为环太湖地区文化发展及文化变迁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73.
一、概况
吉林珲春煤矿板石勘探区位于珲春县东南,珲春河东南侧,其东南边缘与苏联接壤。我们先后对本区1504孔、3305孔、0706孔、3102孔和2306孔煤样作了孢粉分析,在大部分样品中发现较丰富的孢粉,为勘探区珲春组的地层划分和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探讨提供了确凿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74.
海南岛周边近海表层沉积中的孢粉及其与周边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岛周边近海海底180个表层沉积样品作了孢粉、藻类分析,根据孢粉分布规律及孢粉浓度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孢粉分区:1区为松属-凤尾蕨科-水龙骨科-里白科-常绿栎 蕈树属 杨梅属孢粉区;2区为松属-凤尾蕨科-水龙骨科-里白科-铁线蕨属 鳞盖蕨属孢粉区;3区为松属-水龙骨科-凤尾蕨科-里白科孢粉区。研究区沉积中的孢粉组合与该区陆缘植被特征基本一致,两者特征的相关性为研究陆缘地区的古植被、古气候以及海相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北极阿拉斯加春季积雪中汞的时空分布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北极雪冰中汞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的探究,不仅可以丰富冰冻圈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而且对评估北极环境中汞的潜在暴露风险具有现实意义.在2017年4月至5月对美国阿拉斯加的积雪进行大范围样品采集,探讨了该区域积雪中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汞的沉降后过程以及潜在来源分析.研究表明:积雪中汞的空间分布受大气汞亏损事件(A...  相似文献   
76.
南海深海柱状样沉积孢粉藻类组合及其古气候与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海149站和323站深海柱状剖面进行了孢粉与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149站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Pinus-Quercus(常绿)-Umbellferae-Gramineae-Pteris孢粉带(407~270cm);2带:Dacrydium-Quercus-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270~105cm);3带:Pinus-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Pteridium孢粉带(105~30cm);4带:Gleditsia-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30~0cm)。323站也划分了4个孢粉带,与149站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7.5万年以来4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149站和323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论,为南海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南海69站深海柱状剖面的孢粉、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该孔沉积层从下至上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带:1带:Quercus(常绿)-Pinus-Cyathea-Artemisia孢粉带(552.5—470cm);2带:Pinus-PP0dofnrpus—Quercus—Polypodiaceae孢粉带(470--350cm);3带:Quercus(常绿)-Castanopsis—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350250cm);4带:Pinus,Podocarpus-Artemisia-Polypodiaceae孢粉带(250140cm);5带:P0docarpus-cyathea-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140-0cm)。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64000a以来3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热带季雨林、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和热带季雨林。结合氧同位素测定资料,对69站柱状地层时代作了划分:孢粉1带相当于氧同位素3期,时代为Q3^3-2;孢粉2-4带相当于氧同位素2期,时代为Q3^3-3;孢粉5带为氧同位素1期,时代为Q4.  相似文献   
78.
上海地区全新世植被、环境演替与古人类活动关系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对上海地区新石器遗址文化层的研究,古人类活动可划分为三个文化期:马家滨文化期(5600—6400年或7000年);崧泽文化期(5200—5600年);良渚文化期(3800—5200年)。据此得出各文化层先人活动和植被、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上海地区作物的起源。  相似文献   
79.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长江三角洲是在河、海交错影响下的沉积,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是我国东部主要的工农业基地.因此,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的研究对于含水层划分、工程地质评价、天然气等矿产调查及三角洲岩系研究(古三角洲沉积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皆有一定意义.长江三角洲全新世地层其岩性主要为灰色、灰褐色和黄色粉细砂和亚粘土,下部相对较粗,以粉细砂及粘土粉细砂为主.其厚度各地不一,一般是由西南向东北变厚,常州、无锡、崑山一带约5—20米,而上海、崇明为20—50米,苏北长江沿岸最厚达40—60米.  相似文献   
80.
扬子地块东南古生代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长江中下游苏、皖、赣、鄂一带属古生代扬子地块被动大陆边缘的东南缘,通过该区64条古生界剖面的实测、分析和对比,得出该区古生界寒武、奥陶、志留、石炭和二叠系等地层中的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条带和结核以及磷矿层和磷结核等沉积是古特提斯海中上升流作用形成的。上升流水体中富营养盐和SiO2,在古生代低纬度的扬子地块东南缘生物大量繁殖,引发缺氧事件,形成上述硅质和磷质沉积以及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石煤和磷矿层等,由于上升流水体富营养盐和SiO2,生物化石属种丰富,个体大,多营底栖或固着浅海底生活,硅质生物放射虫等丰富。区内烃源岩有机质与上升流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可见它们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上古生界油气发现于苏北及南黄海,因而,这一区域是与上升流沉积有关的、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