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2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华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前后远场异常现象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关于地震前兆的反应距离问题,多年来一直为地震学者所关注。一些地震的资料表明,地震前后在震源及附近直至数百公里处,都可能出现异常现象。一般认为,震源附近(近场)出现前兆异常是有着较明确的机理的,而对远距离处的异常(远场)人们则常持审慎的态度。然而已有不少资料说明大陆地震的远场异常是客观存在的。近几年来苏联学者亦提出了远场前兆问题,认为这一现象增加了地震预报的难度。对此问题,从观测事实、概念到物理解释都有待更深入的工作来加以阐明。本文试以华北地区的资料为例,对地震前后的远场异常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2.
汶川8.0级地震的一些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肇诚  张炜 《地震》2009,29(1):193-202
文章分析了地震能否预报争议的历史、 背景及其影响, 主张地震预报要知难而进, 要坚持监测、 预报和科研这一中心工作。 地震预报探索就是一部不断在反思和总结中前进的历史。 文中讨论了1975年海城7.3级、 1976年唐山7.8级、 1995年孟连西7.3级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等地震的启示、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意义及科学继承与发展问题。 作者提出了地震大形势的判断、 地震前兆、 观测资料分析与评价等在汶川地震科学总结中要思考的重点问题, 建议做好汶川地震的科学总结、 制定新一代地震预报发展规划、 部署新一代观测台网、 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制等, 进而开创我国地震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3.
正俄罗斯基辛教授所著,张炜、占巴扎布翻译,张肇诚校编的《地壳中的流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问题》一书中译本于2014年5月由地震出版社在北京出版。该书的俄文版,于2009年在俄罗斯莫斯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著者基辛(КиссинИГ,英文名Kissin I G)是俄罗斯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教授、资深研究员、著名的地震水文地质学家,国际知名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就从  相似文献   
24.
本文概括了唐山地震前后各阶段异常变化的情况,指出了现象的复杂性及异常时空变化的图象和异常类型变化与强震事件之间的联系。唐山地震的实际观测资料给地震成因和前兆规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待解释的问题。资料表明:应综合研究震源及源外更大范围内地壳深部和浅部的应力、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的变化机制,建立符合观测实际的孕震过程和前兆成因理论,综合解释大地震前后震源及更大区域内异常变化的全过程,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综合分析唐山地震的各种现象及地质构造条件,比较不同的理论,实验结果,可得出的重要认识是:产生异常复杂性的原因可能来源于前兆成因的多样性,并与复杂的地体环境有关。构造地震前在较大地区内显示的复杂前兆图象,可能是非均匀不连续地质体中多种局部力学过程的综合反映。文章分析了不同研究者室内实验的几种基本结果,认为可用非均匀不连续地质体在低应力状态下显示出相对均匀性及高应力状态下显示的不均匀性来解释唐山地震孕育和异常的发展过程。这可能是大陆内部构造地震孕育的一种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25.
自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获得多次强震的前兆观测资料,展示出中期前兆异常有较多的共性特征。短临前兆异常资料比较零星,对其特征的了解和研究较少。唐山地震发生在人口集中、台网较密的地区,专群地震工作者有机会对这次近8级地震短临阶段的异常进行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