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宋立伟  张宁  巩红林  张茜 《地下水》2012,(4):195-196
西马煤矿区第四系含水层主要由砂、砂砾石,卵石组成,渗透性强,出水量大,水质较好,可以做为供水源地。底部粘土层是阻隔第四系水下渗的主要隔水层,但是由于其分布不均,断层、裂隙、地层露头等的沟通,对煤矿充水有很大危险性[1]。  相似文献   
12.
微束分析技术在研究伴生金元素赋存状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婕  徐金沙  潘晓东  任静  张茜 《岩矿测试》2011,30(6):655-663
运用微束分析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配套的背散射电子像功能,特征X射线线扫描、面扫描功能,能谱仪(EDAX)鉴定功能,观察里伍铜矿矿石中纳米级至微米级的伴生金(超微细金)矿物,获取其形貌照片、能谱图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得到了清晰的金元素及与其共生的元素线、面分布图像,查明了里伍铜矿中的金元素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分布于含银的铋矿物和金银矿中,含银的铋矿物和金银矿分布在黄铜矿与磁黄铁矿的裂隙中及含锰的铁闪锌矿中,排除了基体成分的干扰,载金矿物颗粒至少大于20 nm。该方法操作简便,过程简单,分析结果直观、可靠,提高了研究伴生金元素赋存状态的效率。测试的样品为里伍铜矿热液型矿石,经分析形成于燕山中晚期(104~142.2 Ma),为局部构造运动和岩浆期后热液使成矿元素再富集成矿的地质产物,晚于主成矿期——燕山中期。里伍铜矿中Ag和Au的质量比值为1.38~4.59,推测伴生金的成矿温度应小于或等于227℃。里伍铜矿在成矿过程中至少经历了早期的中高温热液阶段和晚期的中低温热液阶段,早期大量硫化物的析出和晚期中低温绿泥石、绢云母矿物的大量出现也证实了这一过程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对鄂尔多斯盆地王盘山长6油层组低渗透储层的微观渗流特征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室内模拟油田储层注水开发过程开展了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渗流实验,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恒速压汞等测试资料研究了储层微观水驱油特征,探讨了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润湿性、驱替压力、注水倍数等参数与水驱油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王盘山区块长6储层微观渗流特征以均匀驱替、网状驱替为主,指状-网状驱替次之,少见指状驱替,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不同驱替类型对应不同的驱油效率,均匀驱替类型驱油效率最高,平均值为63.08%,指状驱替类型驱油效率最低,平均值为27.72%;残余油80%以簇状、膜状形式存在,角隅状、孤立状分布较少;储层物性中渗透率的变化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大,孔隙度次之;注水倍数增大,驱油效率亦增大,注水倍数增大至3PV 时,驱油效率增大幅度减弱,趋于平缓、稳定;喉道半径<0.49μm 时,驱油效率呈指数倍数趋势增加,喉道半径>0.49μm 时,驱油效率呈线性倍数趋势增大.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1储层在沉积、埋藏、成岩等地质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典型的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致密砂岩储层;该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阶段部分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的早期,大部分属于中成岩阶段A期的中晚期。按照成岩演化特征或地质综合效应建立了适用于马岭地区长81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演化模拟方程,同时分析了各成岩作用之间的独立性和关联性。对4类典型样品的分析表明,样品主要属于压实型成岩改造类型,孔隙度演化模拟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长81致密砂岩储层样品压实损失的孔隙度平均为23.47%,受胶结物含量和流体性质影响,早期胶结损失的孔隙度较中晚期胶结损失的孔隙度低,早期胶结损失的孔隙度为3.21%,中晚期胶结损失的孔隙度为7.79%,溶蚀作用产生的孔隙度为5.53%。这表明差异性的成岩演化过程是导致砂岩孔隙结构、储集性能、物性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利用贵州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Hadley中心全球逐月海温(HadISST)资料,对中国西南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有69个站点(占比85.2%)的单次凝冻过程最长连续日数和63个站点(占比77.8%)的冬季凝冻总日数极值出现在1976年、 1983年和2007年,其中以威宁的66 d(1976年)和39 d(2007年)为最多;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主模态(方差65.04%)呈全区一致型分布,大值中心位于贵州中部;在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异常偏多年,欧亚中高纬地区的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东亚大槽共同作用在东亚地区形成稳定的经向环流,而中亚地区低值系统活跃并引导阻塞高压和蒙古冷高压前部的冷空气南下,在贵州及其以北地区的对流层低层形成浅薄的异常冷垫。同时,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在异常环流圈作用下沿着云贵准静止锋锋区附近的冷空气堆边缘爬行抬升,在贵州上空对流层中形成上暖下冷的不稳定垂直层结异常,导致贵州冬季凝冻的形成。此外,分别来自上游的北大西洋地区和低纬热带地区的波扰动能量传播...  相似文献   
16.
奚子惠  管兆勇  张茜  陈丹萍 《大气科学》2016,40(6):1261-1272
利用1979~2013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及NOAA研究中心的CMAP(CPC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月平均降水资料,通过定义欧亚—北太平洋间大气质量迁移指数IMAMEP,分析了春季欧亚—北太平洋上空大气质量迁移(MAMEP,Migration of Atmospheric Mass over Regions between Eurasia and North Pacific)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同期中国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存在一个纬向分布的欧亚—北太平洋遥相关型,且其可能对中国同期气候异常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春季MAMEP指数具有显著的长期趋势,同时还具有2~4年及5~7年的振荡周期及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垂直环流和波动运动对欧亚—北太平洋间大气质量迁移具有重要作用。大气质量在欧亚西部低层异常辐合,高层异常辐散,在中、西太平洋地区低层异常辐散,高层异常辐合,在纬向上构成了顺时针的垂直环流圈,将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大气质量变动与欧亚大陆上空的变动联系了起来。另外,来自西欧大陆的波扰能量可传播至北太平洋,有利于这些区域上空位势高度异常扰动的维持。IMAMEP与春季同期降水及地表气温异常关系密切。IMAMEP为正时,东亚以北地区、鄂霍次克海西岸以及西欧沿岸降水显著减少,欧亚西部及我国华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850 hPa上西伯利亚受反气旋式环流控制,太平洋上空受气旋式环流控制,引起欧亚大陆北部地表显著增温,西伯利亚以东、我国东北、华北—江淮地区及韩国、日本南部地表显著降温。西欧—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大面积显著降温现象与这两个地区受异常反气旋东侧的偏北气流影响有关。这些结果有利于人们更深刻认识区域春季气候异常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7.
悬挂式防渗墙是当前堤防加固工程中选用较多的一种堤基防渗方式。但由于悬挂式防渗墙未贯穿整个透水层,地下水可以通过防渗墙的底脚进行绕渗。绕渗量的大小与防渗墙的深度以及所在地层的渗透性相关。选用解析法,运用达西定律和等效渗透原理计算了松花江水位变化条件下,通过群力堤防渗墙非均质地层的渗流量,分析了悬挂式防渗墙深度与渗流量大小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案下堤后排水系统的渗流量相差较大,当悬挂式防渗墙深度在16~24m,松花江处于洪水位,堤后强渗层底板高程为115.50m时渗流量最大,为3 202.8~3 639.7m3/d。研究结果不仅能够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同时为更全面、合理地评价悬挂式防渗墙的效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the daily rainfall data from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he tropical cyclone (TC) best track data from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and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from NOAA, regional mean daily precipitation extreme (RDPE) events over southeastern China (specifically, the Fujian-Jiangxi region (FJR)) and the associated circulation anomalies are investigated. For the summers of 1979–2011, a total of 105 RDPE events are identified, among which 35 are TC-influenced (TCIn-RDPE) and 70 are TC-free events (TCFr-RDP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RDPEs are found in both their statistical features and the related circulation patterns. TCFr-RDPEs usually occur in June, while TCIn-RDPEs mainly take place during July–August. When TCFr-RDPEs happen, a center of the anomalous cyclonic circulation is observed over the FJR, with an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to the south of this region. The warm/moist air flow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nd western Pacific meet with colder air from the north, forming a narrow convergent belt of water vapor over the FJR. Simultaneously, positive diabatic forcing anomalies are observed over the FJR, whereas negative anomalies appear over both its south and north sides, facilitating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as well as the upward motion of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FJR. When TCIn-RDPEs occur, southeastern China is dominated by a TC-related stronger anomalous cyclonic circulation. An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in the mid and high latitudes north of the FJR exists in the mid and upper troposphere, opposite to the situation during TCFr-RDPE events. Abundant warm/wet air is carried into the FJR from both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SCS, leading to a large amount of latent heat release over the FJR and inducing strong ascending motion there. Furthermore, large differences are also found in the manifestation of Rossby wave energy propagation between these two types of RDPE even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helpful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se two types of RDPE events.  相似文献   
19.
碳酸盐岩热储层具有地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单井涌水量大等特点,是中深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热储层之一。在地热长期开采、尾水回灌过程中,既要保持抽灌井之间的水力联系,又要避免热突破的发生,对抽灌井热储层温度长期监测和热源分析计算,是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文章介绍了抽灌井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监测了碳酸盐岩热储抽水回灌对地温的影响,根据监测数据分析、计算了热储温度恢复的热源及热量。研究结果表明:受抽灌井间距较小和碳酸盐岩热储优势通道的影响,供暖后第6天,抽水井热储温度明显下降,平均降幅1.6℃,抽灌井产生了热突破;因长期大量低温尾水回灌,第二个供暖季之前回灌井热储温度未能恢复到初始温度,抽水井温度基本恢复;经分析计算,储层热量恢复的主要来源为地热水对流聚热,其次为高温储层、地热水传导聚热。基于该研究结果,在大规模回灌条件下,回灌井温度降低,抽灌井发生热突破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深入开展抽灌井合理井距研究、防止短时间内发生热突破,对促进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含有叠环的大型粗粒土直剪试验设备进行试验,叠环作为剪切盒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剪切时根据粗粒土的结构形成多组剪切面,能够明显地展现出粗粒土的剪切变形特征.为了分析硬质岩粗粒对粗粒土的剪切强度和变形的影响,对粗粒岩性为花岗岩的粗粒土进行大型叠环式直剪试验.通过分析得到试验特征规律,研究粗粒土在剪切过程中的颗粒运动,得出花岗岩粗粒对其组成的粗粒土的剪切强度和变形有很大的影响.硬质岩性的花岗岩颗粒在剪切时不易被剪碎,在剪切过程中主要做错位、翻滚运动.低轴压下,剪切带位移会出现阶梯现象,而在高轴压下,剪切带位移为线性变化,并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剪胀现象.粗粒土在剪切破坏后依然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为工程建设中土石体材料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