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南海磁性基底分布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海最新的磁力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基础上,选择南海一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并以拟合结果作为约束,反演全海域磁性基底的宏观分布.对南海磁力数据进行了低纬度化极处理,利用Halo小波基对化极磁异常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并依据磁力异常特征进行了磁场分区.根据剖面与全海域磁性基底反演结果认为:南海北部陆缘更倾向于非火山型的构造属性.磁性基底对浅部沉积作用的控制关系在莺歌海一带表现得非常明显.中—西沙和南沙块体的磁性基底特征十分相似,推测在海盆拉张之前,二者为同一块体.  相似文献   
32.
如何通过地球物理资料圈划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是残留盆地油气研究中重要的方法技术之一.本文以大港地区为例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岩石物性分析,利用正演与反演方法,求取本区的重力基底(对应本区新生界底界)和磁性基底(对应本区太古界顶界)埋深,进而计算前新生界残余厚度,讨论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特点,并预测了前新生代油气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认为本区前新生界残余厚度分布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残余厚度增厚带大多沿NE方向展布,表明后期来自NW-SE向的挤压应力对其分布有一定影响;埕宁隆起与歧口凹陷的结合部位是本区前新生界残余厚度最大的地区,存在由南向北的逆掩断裂构造,有利于前新生代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33.
海底地震仪(OBS)采集数据的去噪处理是开展OBS震相分析及后续处理反演的基础.本文结合曲波(Curvelet)变换及压缩感知提出一种稀疏化表达的OBS去噪方法,并通过与小波变化对比等探讨去噪效果.曲波变换具有抛物尺度及识别线性异常的优点,可以稀疏地表示OBS数据,再结合压缩感知思想对稀疏表达OBS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和重构.通过对变换后的系数进行基于L1范数的冷却阈值迭代滤波,获得最优的变换系数,本文指出基于曲波变换的冷却阈值迭代法能够很好地对OBS数据去噪.对比小波和曲波两种变换在相同迭代次数下对理论模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表明曲波变换得到的结果信噪比更高.利用本文方法对渤海地区采集的OBS数据进行去噪处理获得了更加清晰连续的震相,噪声压制效果更明显,为震相拾取及后续速度模型反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4.
地球物理信号是地下介质对物理场的响应,其特征是解释地下结构和性质的主要依据.但受限于地下介质构造及物性分布特征的复杂性,地球物理信号特征的识别和解释具有不确定性.机器学习基于数据与特征的映射关系为判别地球物理信号特征和解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围绕机器学习方法在地球物理信号特征识别及解释应用主题,梳理得到机器学习用于地球物理信号特征识别与解释的一般逻辑思路和工作流程,在提炼机器学习所涉及的处理技术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机器学习在解决岩石图像识别与分类、地层岩性预测与成图、地震事件检测和到时提取、微小地震信号解释等问题时的技术要点;并对深度学习模型和简单的机器学习模型针对不同地球物理信号进行特征识别与解释的适用性和应用实效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的发展趋势和已有研究,对机器学习在地球物理信号特征识别应用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35.
南海共轭大陆边缘构造属性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海最新的重磁资料,在岩石物性分析和全海域分带变倾角化极磁异常反演磁性基底分布的基础上,选择6条典型剖面拟合反演其密度与磁性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部结构的对比分析.反演中尽可能以海底地震仪探测数据(OBS)、多道地震等结果作为约束,其中FF'剖面层速度分析是利用“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973项目200...  相似文献   
36.
徐亚  薛祥山  刘玉强  刘景财  董路 《地球科学》2014,39(9):1349-1356
利用3种不同水流运移方程分别模拟井管附近不同区域的水流运动, 基于流量守恒原理实现不同流态区域边界的耦合, 建立了有代表性的观测井-含水层系统场景; 利用建立的耦合模型模拟了观测井-含水层系统中水头的分布, 基于模型模拟数据分析了观测井井筒存在对含水层局部水头分布及地下水水质采样和环境监测结果的影响; 还分析了地下水三维水流强度、观测井井径以及含水层介质参数等对井筒效应的影响规律: 井筒效应在粘土等渗透系数和比单位贮水系数相对较小的含水层介质中更为明显, 其影响随着三维水流强度及观测井井径的增加而增大; 进行了上述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指出对于同一参数其在不同区间的敏感性比例不同, 对于不同参数观测井井径的敏感性比例最大, 因此在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工程实践中减小观测井井径是相对快速且有效提高监测和采样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7.
龙门山构造带及汶川震源区的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四川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和体波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龙门山地区的S波速度结构,据此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结构和汶川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反演结果表明,地震破裂与龙门山断裂及其两侧的地壳结构差异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汶川以北的龙门山上地壳具备较高的强度且明显抬升,灌县至江油是龙门山西侧应力积累的主要地区,汶川8.0级地震位于其南部边缘;四川盆地的刚性地壳向西俯冲于龙门山之下,其凸出部与造山带古老基底在汶川附近发生碰撞是汶川成为8.0级地震破裂起始点的主要原因.汶川以南的龙门山地区地壳上层具有较大的韧性,岩石强度相对减弱,与龙门山北部相比不易于应力积累和产生破裂,因而汶川以南的龙门山断裂缺少余震活动.龙门山地区地壳厚度明显增加,其原因与中下地壳具备较大的柔韧性有关.由于青藏东部向东挤出时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岩石层的阻挡,龙门山中下地壳的塑性变形和垂向物质的增加导致地壳厚度加大和莫霍面下沉,以此方式吸收了龙门山地区的大部分地壳缩短量,地表则强烈褶皱抬升形成数千米的龙门山脉.  相似文献   
38.
以黄海及其邻区为研究对象 ( 32~ 4 2°N ,1 2 0~ 1 30°E) ,以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 ,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带并给出它们的分布。对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一条近SN向分布的断裂带进行了重点讨论。根据重力数据、莫霍深度分布特点和层析成像的结果 ,认为该断裂带的两侧应属于不同的构造地质单元 ;提出该断裂带与五莲—青岛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一起组成了中朝与扬子块体在黄海海区的边界结合带的认识 ;并推测在三叠纪的晚期 ,沿郯庐断裂带和该断裂带曾分别发生过左旋和右旋走滑。受SN向挤压应力的作用 ,(下 )扬子块体被平移嵌入到中朝块体之中。因此 ,两个块体在海区的结合带为一个巨大的“Z”字型的入构造  相似文献   
39.
提升小波:可用于重磁资料处理的新方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小波变换在重磁资料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提升结构构造的二代小波继承了一代小波的优良属性,并且具有灵活性、适应性、易于快速实现等优点.二代小波比一代小波有很多优点和好的属性,其应用范围更为广泛.本文介绍了提升结构构造二代小波的思想,并讨论了其在重磁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0.
地震资料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在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过程中,地震资料的应用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统计学特征的应用对解决薄层分析、岩性预测、物性预列、压力预列、含油气性预列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手段。尽管该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最后对该方面研究做了简要的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