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研究了昆明滇池和太湖无锡湾软体动物壳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利用化石同位素组成,恢复了昆明盆地百万年以来和太湖无锡湾近四万年以来的古气候环境。研究表明:淡水软体动物壳化石氧同位素组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最大差值可达7‰;钻孔中的不同层位的贝壳化石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现代贝壳同位素相比,既有富集重碳氧同位素的层段,也有富集轻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层段,氧同位素变化周期为十万年;富集轻碳氧同位素组成层段与湿润期对应,而富集重碳氧同位素组成层段与干燥期对应。化石氧同位素记录了昆明盆地古气候干湿变化有十万年的周期,随时代变新,气候逐渐干燥;以化石碳氧同位素为主,综合沉积物特征,推断太湖无锡湾近20m地层形成于近四万分年至今,气候温和潮湿,环境可能为河口相。  相似文献   
22.
中国东部幔源流体的活动特征与成藏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东部进入地洼构造演化阶段后发生了一系列构造活化现象,形成了一系列伸展性断层和巨型深大断裂带,其中的一些超壳或岩石圈断裂成为壳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特别是地幔流体上升的主要构造通道。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及两侧的松辽、辽河、黄骅、济阳、苏北和三水盆地(坳陷)中的许多气井中,He和CO2的含量很高,部分气井中He的浓度超过其工业品位(0.05%)CO2的含量在80%以上,甚至近于纯CO2气藏。这些气井中的He和CO2不仅显示幔源特征,而且CO2具有岩浆成因特征。此类幔源气体一般都和壳源气体组分复合,在储盖层及构造圈闭发育的地区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3.
以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为主,简要概述了对我国含油气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1. 烃气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讨论了天然气成因新模式与气藏烃气同位素组成的关系,低演化阶段天然气同位素分馏的二阶段模式,云南中小盆地天然气低演化系列同位素特征及用储层解析气作油气源对比。2. 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阐述了3He/4He值与中国构造分区, 幔源氦的复合成藏和幔源甲烷问题以及气源对比等。3. 液态烃同位素地球化学:简述了轻烃碳氢同位素特征及氢同位素作为判别古沉积介质盐度的指标,概述了未熟-低熟油同位素特征及在自然剖面上油和源岩抽提物碳同位素分馏特征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24.
本文在辽河盆地原油和天然气之间碳氢同位素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特别是它们之间同位素组成关系,划分出油气的不同组合类型,从而证明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油气的自生自储特征,认为过渡带是油气形成聚集的重要垂向演化层段。同时为完善烃类形成的多源复合和多阶连续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5.
徐永昌 《沉积学报》1993,11(3):52-56
七、八十年代地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是关于地幔的研究,氦是地幔挥发分的重要组成。其同位素3He/4He的丰度比是判识含氦地质体来源于幔、壳和大气的重要指标,其相应的表征值为1.1×10-5,10-6和1.4×10-6,在研究我国东部含油气区的工业气井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组成时,发现一批沿郯庐大断裂两侧分布的工业气井,其氦浓度为0.05~0.1%,达到了氦气资源所要求的品位.其3He/4He比值达3.7×10-6~6.36×104,由于工业气井中大气氦的组分可忽略不计,可用壳-幔二元混合模式计算氦气中幔源氦所占份额,结果表明幔源氦达33.7~57.3%,从而在我国领土上第一次发现了幔源氦在沉积壳层形成工业储集。为了解这一发现在国际上的意义位置,请中科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科技文献检索室进行了国际联机检索,证明从1967年到1991年3月(从可能出现有关文献及1990年我所论文发表分别作了相应时间的前后延伸)国际上无有关报导,证明这一发现在世界范围也是首次。此项发现对我们更深入认识地球、地幔形成演化,对于进一步了解幔源挥发份的脱气、运移乃至成藏有重大理论意义,从而对指导有关矿产的勘查也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6.
沉积岩中铀、钍、钾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平  朱惠英  徐永昌 《沉积学报》1983,1(3):109-122
沉积岩中铀、钍、钾的研究可以给人们带来沉积环境、物质来源、沉积层中稀有气体关系和地热状态等信息,对寻找沉积型自然放射性元素也是重要的基础工作。七十年代以来为开展含油气沉积盆地的铀、钍、钾分布特征的研究,我们先后建立了沉积岩中轴、钍、钾的γ-能谱测定法及化学量测方法。对我国几个含油气盆地各种沉积岩进行了铀、钍、钾的浓度测量,取得了一批基础数据。本文以陆相沉积为主,讨论了铀、钍、钾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了它们的古环境意义,与有机质关系等地球化学问题。  相似文献   
27.
The Jiyang Sag and the Liaohe Basin are the two important areas where immature oil resources are distributed in China. From these two areas immature-low mature to mature 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carbon isotopic analysis. The extracts of source rocks are dominant in the Jiyang Sag while crude oils are dominant in the Liaohe Basin. The maturity index, Ro, for source rocks varies from 0.25%(immature) to 0.65% (matu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within this range of Ro values the extracts of source rocks and crude oils, as well as their fraction components, have experienced observable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The carbon isotopic values tend to increase with burial depth, the oils become from immature-low mature to mature, and the rules of evolution of oils show a three-stage evolution pattern, i. e. ,light→heavy→light→heavy oils. Such variation trend seems to be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two hydrocarbon-generating processes and the main hydrocarbon-forming materials being correspondingly non-hydrocarbons and possessing MAB characteristics, lower thermodynamic effects and other factors. In the process towards the mature stage, with increasing thermodynamic effects, the thermal degradation of kerogens into oil has become the leading factor, and correspondingly the bond-breaking ratio of ^12C-^13C also increases,making the relatively ^12C-rich materials at the low mature stage evolve again towards ^13C enrichment.  相似文献   
28.
天然气中氦同位素分布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采集天然气样334个,测量了它们的氦同位素组成。3He/4He值分布在056×10-8~721×10-6范围。3He/4He值分布与天然气储层时代无明显的相关性,而在空间展布上有较明显的规律。东部含油气区3He/4He值主要分布于10-7~10-6范围,西部含油气区在10-7~10-8的范围,中部地区分布在056×10-9~056×10-8范围,3He/4He值的分布与我国构造环境大的格局有很好的相关性。3He/4He的高值区构造环境活动性强,低值区具有最稳定的大地构造属性,西部地区3He/4He值介于东部和中部,具有次稳定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9.
讨论了壳源及幔源氦、氩同位素组成特征的“横人字型”模式、二氧化碳丰度分布、同位素组成及其成藏和80年代以来地学研究热点之一的幔源甲烷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0.
中国最古老的气藏--四川威远震旦纪气藏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研究了中国最大的气田--四川威远气田的气体组分和碳、氢、硫、氩、氦同位素组成。其特征如下:(1)震旦纪气藏相对于其它气藏具有高氮(9%),高CO2+H2S(5%)和高氦(0.18%),高氩(0.05%)的特征;(2)震旦纪气藏的氩同位素组成为4400-9255,平均7000,显示了很高的年代积累效应。3He/4He比值低为n×10-8,这意味着威远气藏中的氦主要来自壳源物质;(3)He/Ar丰度为5.39-6.14,是笔者研究过的天然气中的最低值;(4)N2/Ar,N2/He浓度具有较好线性关系;(5)碳、氢、硫、氩同位素丰度比可将三叠纪、二叠纪、寒武纪、震旦纪气藏明显加以区分,证明各自属不同气源。(6)震旦系岩石吸咐烃和储气层气体的C2/C3有良好的对比性。因此,笔者认为:震旦系气藏为自生自储。稀有气体不具地幔物质特征,但不排斥有幔源物质加入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