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当感应参数很低时,可以将电磁场(EM)看作是自由空间内的静电场。在这种情况下,测量的EM场中将含有磁化率的信息,随着发射频率的提高,测量的EM场将受到感庆现象(其中包含有电阻率的资料)更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扇体沉积指主要由粗碎屑沉积组成的平面形态似扇形的沉积体.它是从冲积扇、扇三角洲、水下扇等环境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扇体沉积多分布于盆地边缘,沉积的构造背景极为相似,由于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沉积面貌.我国西北地区中新生  相似文献   
93.
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扩展过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历史制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藏东甘孜-理塘、龙门山逆冲断裂带及甘孜、理塘走滑断裂上主要花岗岩体样品中的磷灰石进行分析, 取得了测试样品的表观年龄. 并且运用模拟退火法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热历史模拟, 获得了样品的热演化史, 从而对甘孜-理塘、龙门山逆冲断裂带的活动历史进行分析和解释. 前期活动主要反映在甘孜-理塘逆冲断裂带上, 为中新世早期20~16 Ma; 后期活动主要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 为~5 Ma以来. 裂变径迹结果指示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是分步向外扩展的, 即上部地壳通过走滑断裂及与之相联的逆冲断裂联合作用, 在中新世形成甘孜-理塘边界, 在5 Ma迁移到龙门山边界. 藏东不同阶段的变形被内部的逆冲断裂所吸收, 不存在数百公里级的长距离走滑挤出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94.
石培礼 《中国科学D辑》2006,36(Z1):194-203
了解生态系统CO2净交换(NEE)的季节变化规律和主要生物因子及环境因子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将有助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机理的理解以及大尺度过程的模拟. 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位于西藏高原腹地的、世界海拔最高的草地碳通量观测站的NEE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近3年观测, 阐明NEE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 草原化嵩草草甸生态系统碳吸收的最大值出现在8月, 最大碳排放出现在11月, 在生长季初的6月, 受降水和植物返青快慢的影响, 会出现生态系统碳吸收或排放的年际差异, 7~ 9月表现为碳吸收, 其余月份均为碳排放. 在生长季, 白天的NEE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变化的控制, 同时又与叶面积指数交互作用, 共同调节光合速率和光合效率的强度. 生态系统呼吸主要受温度的控制, 同时也受到土壤含水量的显著影响, 呼吸商(Q10)与温度呈负相关, 而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生长季昼夜温差大并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碳获取. 10℃时标准呼吸速率(R10)与土壤水分、温度、叶面积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 降水格局影响了土壤水分动态, 土壤含水量会显著影响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变化. 生长季初和末期的脉冲性降水会导致生态系统呼吸的迅速上升, 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碳的流失. 西藏高原草原化嵩草草甸生长季短, 温度低, 致使生态系统的叶面积指数偏低, 生态系统碳吸收较少, 降水格局引起的土壤湿度动态和脉冲性降水将对生态系统呼吸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而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水平.  相似文献   
95.
羌塘盆地与特提斯域油气盆地类比及其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羌塘盆地在特提斯域中的位置入手,对沉积充填、构造特征和地史演化加以论证,并与北带塔里木盆地进行具体对比。羌塘盆地与塔里木盆地沉积、构造、地史差异性十分明显,故其应划为中带,而不是北带。根据类比盆地选择原则,选取与羌塘盆地同属中带,沉积、构造,含油气性具可比性的伊朗卡维尔盆地、泰国呵叻盆地进行类比,发现羌塘盆地与两盆地沉积、构造、生储盖组合具相似性,唯油气保存条件较差。从亚洲特提斯域油气聚集地质特征分析,羌塘盆地油气远景毋庸质疑,只是因位于中带地质构造与改造十分复杂,油气远景虽好,但勘探难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96.
作为煤矿安全高效地质保障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我国煤田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形成了从一维地震(1D)、二维地震(2D)到三维地震(3D)的技术系列,实现了从资源勘探向采区勘探、从构造勘探向岩性勘探的技术进步,而四维地震(4D)将进一步实现地震勘探从静态探测到动态探测的技术跨越。基于空间-时间维度的概念,在1D到4D地震勘探4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提出了1.5D(如非零偏移距VSP)、2.5D(如宽线二维地震)和3.5D(如三维地震动态解释)等3个过渡阶段,给出了1D与1.5D、2D与2.5D、3D与3.5D以及4D等7个不同阶段的时间-空间特征。研究发现:(1)煤田地震勘探从低维到高维、从空间维到时空维的维度增加,使得地震勘探所获地下信息量出现指数级增长,地震勘探解决地质问题的精度相应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是煤田地震勘探技术不断进步的内在引擎;(2)基础理论研究的厚积薄发、地震勘探仪器的升级换代和煤矿开采技术的需求驱动,是煤田地震勘探技术持续进步的外部驱动力;(3)跨学科、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加速了煤田地震勘探技术的迭代升级。  相似文献   
97.
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9月6~12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述彭教授主持。他在开幕词中说,出席会议有广东、珠海地理和测绘界的同行,有各个省区市的地理科研、测绘单位及高等院校的代表,还有香港地理学会的同仁,共一百多位专家、学者。这反映了我们地图事业的兴旺发达,体现了我们改革、开放方针的正确。代表中有老一辈的地图学家,更多的是年富力强的中年,  相似文献   
98.
变化条件下常德市降水气温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68~2012年常德站降水量及平均气温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九点二次平滑、MannKendall检验、Yamamoto法、Morlet小波分析研究了常德市降水量和气温序列的趋势、突变、周期特征,运用R/S分析法计算得Hurst指数预测了两者未来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5年常德市年降水量呈略微上升趋势,未发生突变,降水序列存在6a、15a和28a三个周期,在未来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近45年常德市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显著性水平α=0.01),在1994年发生突变,气温序列存在28a的主周期,在未来年平均气温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99.
西藏当雄高寒草甸碳通量定位观测站小气候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西藏当雄高寒草甸碳通量站4 a高密度小气候观测资料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的规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风、大气压、土壤温度及湿度、土壤热通量的年变化规律.该地区具有明显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光照强、日照长,太阳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空气湿度小,较干燥,雨季和旱季分明,降水集中强度小;气压低,有常风;土壤温度年变化较小,土壤湿度和降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降水节律是土壤湿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0.
针对用于代替粘土砖住宅结构的新型人字支撑复合结构进行了模拟地震作用的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其结构性能.试验采用1∶ 2的缩尺模型,根据抗震试验规程设计了试验方案.基于试验结果,将新型复合结构的受力特征分为4个阶段,绘出了试件的滞回曲线及各部分钢筋的滞回曲线,计算了结构的耗能系数,分析研究了复合结构的受力性能及破坏机构.得出复合结构具有"强柱、中梁、弱支撑"多道抗震防线的抗震性能及较好的耗能能力,可以用于多层住宅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