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2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海洋因素对镇江以下长江河段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进行三角洲沉积相分析中,常常遇到各种相指标互相矛盾和海进界线及地层界线互不吻合的现象。为了正确认识三角洲层序和三角洲地区冰后期沉积层的结构,我们选择长江镇江以下河段作为对象,进行水文和现代沉积的观测。由于长江江面宽阔,水流条  相似文献   
22.
过去大量关于白垩纪中期Cenomanian-Turonian晴期的古海洋及其界线时期缺氧事件研究的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的实际材料绝大多数都来自深海钻探(DSDlP)、大洋钻探(0DP)和欧美的一些较深水盆地.通过对西藏南部地区(位处特提斯洋东南)同一层位高分辨率碳同位素分析,目的在于为Cenomanian-Turonian古海洋及全球事件的碳同位素响应提供西藏地区的对比材料,并试图就浅海相的变化情况进行探讨.西藏定日和岗巴地区的高分辨率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δ^13C值在Cenomanian中晚期稳定,Cenomanian-Turonian界线时期快速高幅正偏,Turonian期持续负偏,这种长期变化趋势在特提斯甚至全球可以对比.深入研究还发现,Turonian中后期存在2个较大幅度的负偏凹陷区,与来自欧洲的相关资料在偏移时间和幅度方面惊人相似.对比分析表明,岗巴地区δ^13C值长期变化和短期波动幅度及步调与定日及全球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别,幅度差异可能与样品制备和成岩改造有关,步调不一致则可能受生物地层定位的影响.研究区近海一半远洋环境Cenomanian-Turonian界线时期未出现典型富有机质黑色页岩,说明δ^13C值极度正偏与黑色页岩的出现并非一对应.  相似文献   
23.
北冰洋西部晚第四纪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壳体的δ18O和δ13C与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筏冰碎屑含量的综合研究表明,MIS 7晚期以来,Nps的δ18O和δ13C值出现7次明显的偏轻,可能与海冰形成速率的提高造成轻同位素卤水的生产和下沉相关.偏轻的Nps δ18O和δ13C值对应于极低的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筏冰碎屑含量,因此这些轻值与温暖的大西洋水和淡水的输入无关,应当指示进入北冰洋的大西洋水减弱和楚科奇海陆架水的大量减少.相反,Nps δ18O的重值则反映输入北冰洋的淡水和太平洋水的减少;Nps δ13C的重值指示来自陆架流通性更好的表层和盐跃层水向北冰洋的输送.  相似文献   
24.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化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 1 1 4 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 ,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 (3.2~ 2 .0MaB .P .)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 ,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种间碳同位素的差值 ,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种含量的变化表明 :3.2~ 2 .0MaB .P .期间南海北部混合层、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属种的百分含量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生产力变化的控制 ;2 .7MaB .P .前后该区表层海水混合程度、生产力增加 ,上部海水垂直交换增强 ,反映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对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张 ,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25.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中更新世过渡期的古海洋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上部约25 m样品中所含浮游有孔虫的定量统计和鉴定,结合转换函数及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了第四纪近1.6 Ma以来冰期旋回中赤道西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深度的变化,为研究西太平洋暖池的变动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冬季表层海水温度在第四纪的冰期旋回中变化幅度超过了5℃,而温跃层深度自1.6 Ma以来有所变浅,进一步论证了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通过对暖池区和南海及赤道东太平洋的比较,发现南海南部和暖池的海水在第四纪具有较好的连通性,而南海北部则受季风控制影响较大;同时,赤道东、西太平洋及南海,自1.6 Ma以来温跃层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变浅。研究中发现中更新世过渡期(MPT)在许多古海洋学指标中都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以此为界,对0~0.9和0.9~1.6 Ma两个时间段的暖池冬季表层海水温度、表层与次表层种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差值与地球轨道参数ETP分别作交叉频谱分析,结果显示暖池在响应全球气候转型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低纬特有的热带气候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太阳号”115航次18268-2孔陆源碎屑高分辨率沉积粒度分析,获取了大约2.5万年以来巽他陆坡下部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的详细记录。结果显示,该孔陆源碎屑颗粒较细,粒径在2~10μm之间的含量最高,几乎不含大于63μm的颗粒。沉积物粒度分布的均值和中值与粒径在10~63μm之间的百分含量相关性较好,说明古水流速度决定着沉积物粒度分布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14.6~14.3 kaBP期间海平面迅速上升造成海岸线后退数百千米,使本地区沉积物供应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造成所有统计参数及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在15 kaBP前后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说明沉积物供应控制着沉积物粒度分布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27.
南沙深海沉积中的中更新世微玻陨石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首次在南沙北部海域 1 795 7 2柱状样 ( 1 0°5 3.9′N ,1 1 5°1 8.3′E ,水深2 1 95m)柱深 7.80m至 8.1 0m层段中发现的大量微玻陨石进行了初步研究 .其形态多种多样 ,以圆球形为主 ;直径一般小于 1mm ;颜色以透明或半透明棕色为主 ;多数内部具气泡构造 .根据大洋粗组分地层学和有孔虫、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事件 ,确定该层微玻陨石的地质时代在古地磁B/M界线附近约 780kaBP ,显然与印度洋、澳大利亚和我国黄土中的中更新世微玻陨石和大型玻陨石属同一次地外物体撞击事件的产物 .这不仅是海、陆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可靠标志 ,也为古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了依据 .  相似文献   
28.
南沙深水区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南沙深水区17957和17959两柱状样多门类的生物事件研究,发现9个生物事件。其中放射虫事件6个,有孔虫事件2个,钙质超微化石事件1个。这些生物事件直接与氧同位素和古地磁资料对比所得的年龄,与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年龄均相对应。这是中国海深海区第四纪地层第一次多门类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将为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地层学基础。这两个柱状样沉积速率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区为南海最低沉积速率区(1.0~19cm/10a).  相似文献   
29.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井深12.54~16.38m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δ18 O以及浮游有孔虫壳体的Mg/Ca测试,揭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800~1 000kaBP)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的变化。研究发现,中更新世时期ODP 807站的表层海水温度在25.1~30.9℃之间浮动,平均为28.4℃,接近现代暖池区实测温度值,冰期/间冰期之间的温度差值在1.5~5℃左右,与晚第四纪时的温差相近;同时,表层海水温度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没有明显的超前或滞后的相位关系,区别于前人在暖池区的研究结果。间冰期时,表层海水温度上升伴随着温跃层变深、盐度降低,与现代西太平洋暖池La Ni珘na状态类似;冰期时则类似于El Ni珘no状态。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变化受低纬热带驱动影响,都显示出强烈的岁差周期(16.8ka),而底层水氧同位素更多受到高纬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ODP1148站深海沉积岩心的磁化率记录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研究发现,中新世和渐新世的深海地层物性参数具有很强的斜率周期.Shackletoneta1.利用这一规律,以北半球高纬太阳辐射曲线作为天文调谐的目标,以ODP154航次的深海沉积岩心的磁化率记录作为调谐对象,将磁化率的极大值与北半球天文辐射的极小值相对应,建立了14~34Ma的天文调谐的年代标尺.采用相同的方法,利用南海北部ODP1148站深海沉积岩心的磁化率记录和北半球高纬太阳辐射曲线建立了南海中中新世天文调谐的年代标尺.调谐后的磁化率记录显示了很强的斜率周期和较强的岁差周期,并与太阳辐射在这2个记录上高度相关,此外偏心率周期在磁化率记录中也较显著.调谐后1148站的浮游有孔虫事件年龄与ODP154航次采用相同的天文调谐方法获取的事件年龄异常接近,而与传统方法获取的生物地层事件年龄有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利用天文调谐的方法建立中新世深海地层年代标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