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61.
辽河油田注蒸汽泡沫封堵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核磁共振成象技术,采用质子密度的2DFT的自旋回波成像方法,针对辽河油田的实际情况,采用注泡沫剂封堵地层的方法进行了研究。辽河油田三类发泡剂的SunTechⅣ表面活性剂的发泡体积在高温下减小缓慢,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表明发泡剂形成的泡沫膜的强度和韧性较好,满足充当高温发泡剂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2.
目前我省经测绘主管部门审核具有测绘资格,持有《测绘许可证》的测绘单位有212家,其中甲级测绘单位17家,乙级25家,丙级98家,丁级71家。这些测绘队伍分布在全省测绘、建设、水利、土地、地矿、交通等14个部门,共有测绘职工5000多人。测‘绘单位为求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63.
辽宁冬季人工增雪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辽宁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概述了国内外人工增雪的现状和人工增雪机理及辽宁开展人工增雪的必要性、现有基础及预期达到的目标,提出研究开展冬季人工增雪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4.
通过对云南腾冲地区某已知古河道型铀矿床的瞬变电磁法效果探测实例分析,探讨了瞬变电磁法的理论基础、野外工作方法、资料处理。研究表明瞬变电磁法勘探与其它常规电法相比,有许多特出的优点,可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工作,有良好的空间分辨性。该方法探测古河道空间位置,效果很好。可为我国其它地区的古河道型砂岩铀矿勘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5.
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分区建立了玉米干物质累积与热量条件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揭示了干物质增质量过程中的某些数量特征,并与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动态增长曲线和玉米发育期进展动态曲线相结合。实现了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动态评价和冷害诊断。  相似文献   
66.
江西省相山火山盆地是我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火山岩型铀矿田,其西部牛头山一带铀矿勘探中发现深部有大垂幅的Pb-Zn-Ag矿化.60多年来,以该矿田为对象开展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但对火山机构的认识仍不确定.我们采集了涵盖该火山盆地主要地质体的1386块钻孔岩芯标本和243块地表岩石标本,开展了电阻率、磁化率、密度等物性参数测量,并在火山盆地中施测了19条MT剖面(2条骨干剖面和17条精细剖面),对3000 m以浅主要地层、岩体和断裂带等目标地质体的三维展布特征进行了解译和三维建模.研究结果表明:(1)相山火山盆地具有变质岩-花岗岩双基底.基底变质岩系顶界面表现为南北分带(三隆间两凹)和东西分块(两垒夹一堑)的三维地质格局;南西部有加里东期花岗岩侵人,具有似层状的空间展布特征;盆地基底变质岩系与上覆火山-沉积岩盖层之间呈连续的水平低阻异常带,不整合界面清晰.(2)打鼓顶组火山岩呈似层状产出,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在河元背一船坑一杏树下一带识别出近东西走向厚层的流纹英安岩凹槽,相山铀矿田西部探明的主要铀矿床分布在该凹槽内或其边缘.鹅湖岭组火山岩总体形态呈蘑菇状,在盆地中部厚度较大.在相山主峰半径约2 km的范围内,发现自下而上贯通式的低阻异常,推测是鹅湖岭组碎斑熔岩喷发的通道相(火山颈相),其火山颈呈陡立管状,深部向南东倾伏,浅部向南东撒开.后期花岗斑岩呈岩墙-岩床组合状,总体构成一个向西开口的环形岩体.打鼓顶期主要岩浆通道位于相山顶一巴山之间,次岩浆通道位于河元背;鹅湖岭期火山活动主岩浆通道也位于相山顶一巴山之间,次岩浆通道位于河元背、阳家山(芙蓉山)、严坑和柏昌.(3)火山盆地中断裂构造发育,MT测量结果显示存在7条北东向、4条北西向和1条南北向格架性断裂构造(其中一条新发现的北东向断裂隐伏于白垩纪红盆之下),盆地北部发育1条弧形火山塌陷构造,表现为大规模延续的低阻异常带.  相似文献   
67.
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花岗质片麻岩高SiO2、K2O,低Fe2O3、MgO、MnO,铝饱和指数A/CNK为1.07~1.19,含白云母、石榴子石等过铝质矿物,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石.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贫高场强元素Sr、Nb,Hf和Ba亏损,具有壳源S型花岗岩的特征.87Sr/86Sr初始比值ISr变化于0.709~0.7306,εNd(t)值较低,为-7.13 ~-8.97,且εNd(t)和ISr无明显相关关系,εSr(t)值较高,为80.65 ~379.(206Pb/204Pb)t=18.1062 ~18.8085,(207Pb/24Pb)t=15.6713 ~ 15.7901,(208Pb/204Pb)t=37.529 ~ 38.1815,表现出地壳特征的Sr、Nd、Pb同位素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是以粘土岩主,砂质岩占次要地位的沉积岩,经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14Ma,是泛非造山事件在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一带的地质记录.岩石形成于由碰撞造山的挤压环境向后碰撞造山的伸展环境转化阶段,说明泛非碰撞造山事件在拉雅拉轨岗日一带可能结束,进入后碰撞造山的构造演化阶段.岩浆底侵可能使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在该阶段已经初步隆起,对变质核杂岩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结合实地观测和STEREO/HI图像观测分析2010年CME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了基于单颗STEREO卫星日球层成像仪(Heliospheric Imager,HI)图像的固定Φ角拟合法(Fixed-Φ,FΦ)和调和均值拟合法(Harmonic-mean,HM),结合STEREO和ACE卫星的太阳风实地观测数据,深入分析了2010年15个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对比讨论了这两种方法在提取CME参数如太阳赤道平面的主传播方向、传播速度的效果,其中FΦ拟合法假设CME是固定方向传播的小质点,HM拟合法假设CME为具有球形前沿的通量绳结构,结果发现:(1)使用HM拟合法分析得到的CME主传播方向与太阳-实地观测点的夹角平均值是9.5°,小于FΦ拟合法的19.7°;(2)HM拟合法分析的预计到达时间与实测ICME起始时间的平均误差和最大误差分别为0.282天和0.805天,明显小于FΦ拟合法.本文也使用结合STEREO两颗卫星HI图像的直接三角法(Direct-triangulation,DT)和球面切线法(Tangent-to-a-sphere,TS),深入分析了5个朝向地球的CME事件,其中,DT和FΦ拟合法的假设相同,TS和HM拟合法的假设相同,结果发现:(1)这两种方法分析的CME主传播方向与日地连线的夹角最大值分别是13.2°和21.1°,明显小于单颗卫星观测的20.7°和27.5°;(2)其中4个CME事件使用方法得到的线性拟合加速度不超过0.4 m·s-2,这说明CME在主传播方向上的速度变化在1AU内不超过100 km·s-1;(3)使用TS方法得到的预计到达时间与实测ICME起始时间的绝对误差最小,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是2.3 h和5.8 h.可见,利用HI图像提取CME传播参数时,加入CME前沿结构假设和结合多角度观测都能够有效地减小拟合误差.  相似文献   
69.
为了解决机场大规模土方施工过程中土基承载力检测方法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冲击技术进行土基承载能力快速测试的方法。该方法以落锤式弯沉仪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确定与规范中承载板试验等效的落锤高度,采用此高度并结合实际的加载设备和土质条件在国内某机场的土基承载力试验段开展了比对试验,建立了动-静荷载作用的对比曲线,并通过大量实际的现场工程检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落锤式弯沉仪进行土基承载能力测试具有较好的工程可行性,且操作简单迅速,有着较好的实际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0.
南秦岭竹山地区广泛分布的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基性岩-粗面岩带,主要赋存于志留纪地层中。竹山地区粗面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粗面质火山岩全碱Na_2O+K_2O含量较高,为碱性岩系列;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和高场强元素(Nb、Ta等)相对富集,Sr、Ti、Yb等元素相对亏损;稀土元素总量(∑REE)较高,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结合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分析认为,该区粗面质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采用LA-ICP-MS方法测得该区粗面质火山碎屑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430.6±2.7Ma,该年龄应代表粗面质火山岩主体的结晶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南秦岭竹山地区在早志留世发生了强烈的裂解活动,并形成一富硅质和炭质岩组合的深水盆地,该洋盆可能为南秦岭勉略洋向东的延伸。南秦岭竹山地区粗面质火山岩岩石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研究,为了解南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