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汪进新  白光钊 《北京测绘》2023,(11):1462-1467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时间序列粗差多、分布随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改进型3δ粗差探测方法。新方法基本思想是:先利用3δ准则初步探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时间序列粗差并插补,再将GNSS时间序列分解为若干时间尺度的固有模态函数(IMF)分量,再利用相关系数法信噪分离,最后利用3δ准则对残差序列进行粗差探测。利用模拟数据和实际工程数据对比EMD-3δ方法相对于常规LS(Least Squares)-3δ法的粗差探测效果。模拟实验数据表明,EMD-3δ法能够探测92.7%的粗差,LS-3δ方法仅能探测48.3%的粗差。来自斯克里普斯轨道和永久阵列中心(SOPAC)的GNSS时间序列数据进一步表明EMD-3δ能较传统方法更有效地探测粗差。  相似文献   
22.
基于49景Sentinel-1影像,综合SBAS-InSAR和CR-InSAR技术对安康膨胀土机场进行为期2 a的形变监测。结果表明,共存在3处明显失稳边坡区域,与机场填方区域高度重合,失稳边坡沿视线向远离卫星,在空间上形变范围由点到面,时间上形变速率逐渐变缓。结合降雨数据对机场形变规律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膨胀土边坡形变在夏季降雨高发期明显变缓,甚至发生抬升。综合分析推测,机场边坡区域发生的特殊形变与施工填方所用的膨胀土具有密切关系,且安康机场形变仍在持续。  相似文献   
23.
4A沸石吸附模拟核素Sr,Cs后的组分变化和结构表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4A沸石吸附模拟核素Sr,Cs前后的化学成分分析、X衍射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方法,分析探讨了模拟核紊Sr,Cs在4A沸石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4A沸石与模拟核素Sr,Cs之间主要以离子交换的方式发生作用,Sr^2 ,Cs^ 取代4A沸石中的可交换离子Na^ ,占据4A沸石a笼中的6元环和8元环。导致4A沸石的晶胞参数增大,晶格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24.
藏北羌塘高原双湖地表热源强度及地表水热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加热及地—气间物质能量交换对我国、东亚乃至全球的天气和气候系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客观条件限制,藏北羌塘高原腹地尚无系统的地—气相互作用过程观测。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羌塘双湖极端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11年10月-2012年9月一年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了年内季节和日尺度下双湖地区地面加热场特征,探讨了地表能量平衡及水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1) 双湖地区年内地表热源强度基本为正,年平均热源强度为79.5 W/m2;然而地表热源强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夏季热源强度大于冬季,白天热源强度大于夜间。夏季地表白天为强热源,夜间为弱热源,冬季地表白天为强热源,夜间为冷源。(2) 双湖地区地表能量分配季节变化明显,7、8月份地—气间主要以潜热交换为主,其他月份主要以感热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年平均上主要以感热交换为主,年均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为55.4 W/m2和24.1 W/m2,波文比为2.3。(3) 双湖地区降水和蒸发皆主要集中在6-9月,年降雨量为332 mm,年蒸发量为312.9 mm,年水量差为19.1 mm,地表水量存在不平衡现象。(4) 双湖地区地表蒸发力很强,年潜在蒸发为1888.2 mm,年均湿润指数为0.17,属典型半干旱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25.
贵州天鹅山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化学地层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剑  易发成 《地层学杂志》2005,29(4):397-404
华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多元素富集事件”受世人瞩目。贵州遵义天鹅山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测试表明,黑色岩系存在贵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异常富集,绝大多数较上覆、下伏地层含量为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元素的来源并非地外,而是海底含矿热卤水沿深大断裂而来,“热”的来源为地内火山喷溢。黑色岩系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为一种干燥气候的较深浅海的还原环境。据古地温判定,黑色岩系属低温成岩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6.
配制全鱼粉饲料(以鱼粉为蛋白源)、10%豆柏饲料(用豆柏蛋白10%鱼粉)、20%豆柏饲料(用豆柏蛋白20%鱼粉)等3种等氮等能饲料,分别投喂体质量21.34± 1.54g的幼鱼24 d,研究饲料中豆柏蛋白含量对 军曹鱼幼鱼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馈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各饲料组军曹鱼δ13C逐渐上升,δ15N逐渐下降,虽然δ13C和δ15N变化速度上有差异,但除20%豆柏饲料组肌肉的δ15N外,其他各饲料组肌肉和 全鱼在实验结束时均已与饲料达到同位素平衡;军曹鱼肌肉和全鱼的△13^C和△15^N值均随饲料中豆柏蛋白含量 的增加而加大,△13C从4.19‰增加到5.04‰, △15N从0.18‰。增加到 2.20‰,军警鱼金鱼和肌肉的△13C和△15N 相似,但在同位素值变化速度上有差异,因此,在进行生态学营养级研究(长时间尺度)时,肌肉可以代表军警鱼的同位素特征,而在进行生理学研究(短时间尺度)时,肌肉的同位素变化则不能代表军警鱼的同位素变化。  相似文献   
27.
<正>选梅吃梅,既要吃出文化,还要吃出科学。吃出科学,保证卫生与健康,则需要从农业地球化学出发了。我们以国家地理标志的某杨梅为例,说说如何科学地选择杨梅等问题。从望梅止渴与选梅吃梅说起望梅止渴,对于今人也好,对于古人也罢,可望而不可吃,可谓春天里许多人的一块心病。"渴心先止,惟有杨家梅可喜。"南宋词人沈瀛,家居浙江湖州,可能是吃遍了无数家的杨梅,才知道谁家的杨  相似文献   
28.
黔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古地温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显微光度计测定黔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固体沥青反射率平均为5.89%,按相关经验公式折算出来的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4.123%,在迈维尔图解、Karwell图解、Hood图解上投点,结合干酪根和孢粉颜色指数法,推断黑色岩系的古地温为60~250℃。结合黄铁矿热电系数法和包裹体均一法测温值,认为黑色岩系属中、低温沉积成岩成矿作用,以低温沉积成岩成矿作用为主。"热"的来源为海底火山喷溢,含矿热卤水提供了丰富的有用元素。黑色岩系有机碳含量高,属好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高,热演化程度高,属过成熟。黑色岩系古地温的研究,对阐明黑色岩系的沉积、成岩和成矿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鞍山地区地质构造及深部铁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鞍山地区是我国铁矿最集中的地区,已探明铁矿石近100亿t,但对该区地质构造和深部铁矿的认识仍然是不确定的,存在一些争议。不同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该区是属于向斜构造还是属于背斜构造,这些构造是怎样控制铁矿产出的,深部铁矿远景有多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对鞍山地区浅部地质构造及铁矿特征、岩(矿)石物性特点和重磁异常特征等综合研究基础上,采用剖面重磁异常人机交互反演技术对穿越东鞍山和齐大山铁矿区的重磁异常剖面数据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鞍山地区整体为以铁架山为中心的穹隆构造,而穹隆顶部存在环绕铁架山的向斜构造或"凹陷",该向斜构造控制了鞍山地区铁矿的分布,深部铁矿的规模远大于已探明的地表及浅部铁矿的规模,深部铁矿资源前景巨大。  相似文献   
30.
豆荚状铬铁矿多阶段形成过程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豆荚状铬铁矿是铬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的紧缺矿种,因此,寻找一批大型铬铁矿矿床已成为解决我国对铬铁矿长期依赖进口的途经.然而对于豆荚状铬铁矿的成因,一直以来都有较大分歧.豆荚状铬铁矿及其围岩地幔橄榄岩中大量异常地幔矿物的发现,引起了各国地质学家对豆荚状铬铁矿成因的新一轮思考.本文着重讨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豆荚状铬铁矿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包括豆荚状铬铁矿的形态特征、产出规律、矿物化学、铂族元素(PGE)的分布模式,铬铁矿矿石中出现的超高压矿物,以及围岩地幔橄榄岩的演化过程等等.豆荚状铬铁矿中的铬来源于两种辉石的不一致熔融与副矿物铬尖晶石,其形成环境可能在下地幔或者是过渡带的位置.豆荚状中含铂族元素矿物呈包裹体状和裂隙状分布,铂族元素含量与铬铁矿形成过程中的S饱和程度有关,具有多期性的特征.进而初步地拟定了豆荚状铬铁矿形成过程存在四个阶段,分别为铬的来源阶段、铬尖晶石及超高压矿物的结晶阶段、铬铁矿的成矿阶段、铬铁矿的就位阶段,而每一阶段的特征还需进一步细化与翔实,并且需要对不同岩体不同产出的豆荚状铬铁矿矿床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