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9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337篇
测绘学   147篇
大气科学   281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626篇
海洋学   242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利用鲁东南地区18个代表站1961-2015年的逐日降水量、逐日天气现象、积雪深度资料,对近55 a来降雪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鲁东南地区年均降雪日数、强降雪日数、降雪量、强降雪量及年均雪深、年最大积雪深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山区多于平原和沿海,区域差异明显。21世纪00年代以前为多雪时期,以后为少雪时期。近55 a的年均降雪日数、强降雪日数、降雪量、强降雪量及年均雪深、年最大积雪深度皆呈减少趋势,降雪由多转少的转折年份均在1993年,年均雪深、年最大积雪深度的减少分别出现在1987年、1986年。鲁东南地区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份,3月份强降雪量最大,平均雪深、最大积雪深度的最大月份分别出现在11月份、3月份。降雪时段为10月23日-次年4月28日,降雪的初终日西北部山区皆为最早。降雪日数、强降雪日数、降雪量、强降雪量、雪深均存在3 a的周期,最大积雪深度存在4~5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992.
基于黄河源区相关气象站1961-2014年蒸发皿蒸发数据,利用线性倾向分析、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黄河源区各分区及整个源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进行多尺度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近50余年来,空间上,黄河源区年平均蒸发量经历了从上游到下游先减小后增加的过程,季节蒸发量变化稍有差异;时间上,黄河源区季节及年平均蒸发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分区略有差异,各分区及整个源区蒸发量年代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各分区及整个黄河源区年平均及季节平均蒸发量突变点基本一致,均出现在2000年前后,且年与季节平均蒸发量在突变前均值大部分小于突变后的均值。位于源区下游的玛曲-兴海平均蒸发量发生突变的时间较早,且跳跃幅度较小,位于源区中游的达日-玛曲平均蒸发量发生突变的时间较晚,且跳跃幅度较大。对各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源区年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因子为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993.
浙江安吉上奥陶统钾质斑脱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安吉杭垓地区的上奥陶统黄泥岗组和长坞组分别发现42层和5层钾质斑脱岩夹层,对其中部分斑脱岩开展的X衍射分析显示,其主要成分为石英、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和极少量钠长石;该套斑脱岩具有高钾特征,为钾玄岩系列;稀土元素成分分析显示具有高∑REE含量,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较强负铕异常,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曲线具有右倾的特征;富集Rb、Th、U、K,亏损Ba、Sr、P等。SHRIMP锆石U-Pb测年值为453±4~444.7±3.3 Ma。成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斑脱岩主要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为晚奥陶世凯迪期广西运动构造—岩浆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4.
青海省聚乎更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011年和2012年获取的2期IKONOS2数据为信息源,在波段组合、数据融合和正射纠正等图像预处理基础上,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对青海省木里煤田聚乎更煤矿区因煤矿开发而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进行了遥感调查与监测;并将矿山环境调查结果与矿区基础地理及地质资料相结合,根据矿区环境的实际状况,合理选择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因子及权重指标,对该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聚乎更煤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2012年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有影响的面积较2011年增加了近10 km2,主要是地表植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破坏,且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进程远远跟不上矿山环境恶化速度。  相似文献   
995.
黑碳在开封古城黄泛地层沉积旋回划分中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多次黄河泛滥使现今开封城市地面以下叠置数座古城,出现"城摞城"奇观。泛滥之后的城市重建等人类活动常常扰动正常的沉积层序,给粒度旋回划分带来巨大困难,因此需要寻找其他代用指标。分别在"城摞城"中心区(ZKsz)和郊区(ZKjm)获取25 m连续岩芯,以10 cm间隔分样;用激光粒度法结合筛分开展沉积物粒度分析,用Lim法(1996)测定黑碳含量,用小波分析划分沉积旋回。结果表明:ZKjm岩芯的粒度旋回界线大多与黑碳旋回一致,表明黑碳含量可以作为划分沉积旋回的代用指标。ZKsz钻芯深度8.8~23.5 m之间的地层,粒度旋回和黑碳旋回的数量及其界限基本相同;北宋以后地层(深度0.3~8.8 m)的粒度旋回只有2个,而黑碳旋回有7个,表明黑碳含量适用于城市扰动地层的沉积旋回划分。  相似文献   
996.
多普勒天气雷达1 h降水产品的质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估多普勒天气雷达1 h降水量(OHP)产品在降水预报中的质量, 从南通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体扫资料及其覆盖范围内太湖流域34个雨量站的同期逐小时降水资料中选取了19个降水个例。以空报率、漏报率、准确预报临界指数、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等, 为评估降水预报质量的指标。根据雨量站实测日降水量(P)和1 h降水量(P1)大小分级, 对不同情况下的OHP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表明:(1)OHP的空报率和漏报率较高, 导致整体的准确预报临界指数偏低。(2)与不同的P和P1量级相对应, 不同的OHP预报质量有明显差异。除P<10 mm时和P1<1 mm时稍有高估外, 其他量级都存在低估, 且随着P的增加, 空报率和漏报率都减小。(3)对2007年9月18日的降水个例分析表明:OHP与实测的落区基本一致, 但降水强度上有偏差。不同站点的雨强偏差不同, 距南通雷达站100 km左右的OHP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997.
一次大范围海效应暴雪的雷达反演风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  杨成芳  王俊 《气象科学》2015,35(5):653-661
用EVAP(Extended Velocity Azimuth Processing)方法对2010年12月30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一次海效应暴雪过程进行风场反演,以了解暴雪过程中雷达回波和低层风场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烟台和威海暴雪发生时间不同步,降雪带有明显东移的过程,对应烟台强回波带逐渐向东移动,而威海回波位置少动。(2)雷达回波开始产生于渤海,减弱也始于渤海;强回波带的位置与风场的辐合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3)反演风场水平切变线的移动,会引起强回波带的波动;烟台北部切变线相对稳定,南部切变线西移,致使强回波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威海南部切变线位置相对稳定,北部切变线西移,引起强回波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4)辐合切变线是由经过辽宁南下的东北风与山东半岛的西北风(西风)辐合构成;切变线受西风分量减弱的影响而发生移动。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2001—2010年影响山东的切变线的天气气候、环流形势、降水分布的特征和各类典型切变线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的切变线天气系统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切变线和暖切变线,冷切变线按其风场结构可分为经向切变线和纬向切变线。一年当中7、8月是切变线高发期。山东雨季典型切变线的发生与副高关系密切,经、纬向切变线分别发生在副高强大呈块状、带状分布时,西风槽东移受阻,蜕变为切变线。经向(纬向、暖)切变线在空间剖面图上与向西(北)倾斜的正涡度柱配合,且切变线上正涡度最大;切变线均上有θse能量锋区配合,冷切变线位置偏向于相对暖的气团一侧,暖切变线位置位于锋区中间;切变线的上升运动区主要位于切变线上和暖气团一侧;构成切变线的相对暖气团均具有对流不稳定性;冷切变线的水汽辐合区主要位于切变线上和切变线附近的冷气团一侧,而暖切变线的水汽辐合区则主要位于切变线上。500 hPa槽是切变线降水区的后边界,冷切变线降水区出现在地面静止锋后部的偏北风里,暖切变线降水落区位于地面准东西向倒槽的偏东风里;相对较大的降水出现在700 hPa和850 hPa切变线在地面的投影之间的区域;切变线暖气团或相对暖气团中在合适的触发条件下还可能出现分散性的短历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999.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次为外陆架至中陆架,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CaCO3的高值出现在内陆架至中陆架...  相似文献   
1000.
Achieving dual goal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a major issue in China. In this paper we define thre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s (green growth, brown growth and black growth)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scale and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n trace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last 40 years. Granger causality is used to tes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 linkage. We argue that green growth means that the rat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faster than the increase in GDP. When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is slower than GDP growth, brown growth occurs. Black growth occurs when both carbon intensity and economic scale increase. For China, we denote the four periods of black growth (1971–1977), brown growth (1978–2001), black growth (2002–2004), and brown growth (2004–2010).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indicate that mutual causality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exists in the short term, but not the long ter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lobal carbon reduction activit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