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35篇
地质学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本文概述了国际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的发展历史、宗旨及其组织机构和运作体制,介绍了近些年来IUGG在推动地球科学各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地球科学的发展,以及探讨地球科学未来的趋向,关注青年科学家的培养和成长等方面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合理利用资...  相似文献   
53.
国际著名地震学家,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名誉教授Bruce Bolt,因患胰腺癌医治无效,不幸于2005年7月21日在旧金山去世,享年75岁。  相似文献   
54.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关西兵库县南部发生7.2级地震(阪神地震),神户一带遭受巨大损失,人员伤亡惨重,这次地震是自唐山地震之后近20年来,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地震事件。本文首先从地震预报的角度,简要地介绍了阪神地震前观测到的中短期前兆异常,包括震群活动、地震空区,水中氯离子浓度增加以及低频电磁辐射等,分析了阪神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指出在中期预测圈定的强震危险区,加强短临预测的跟踪,是最佳地震对策,也是起到减轻地震灾害,取得实际御防效果的基础.同时提出推进工程抗震研究,发展城市抗震工程学,提高城市综合防御地震危害的必要性。最后,文中对近期我国东部震情作了简要分析,并对强化监测,努力捕捉短临前兆信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5.
前震活动特征及其识别的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大陆强震(M≥7.0)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广义前震序列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分形特征,计算其广义分维谱Dq和标度指数谱F(α),并探讨了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对广义前震活动,在所研究地区的时、空分布,均呈现多分形结构;(2)大地震发生前半年至一年,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高次分维D∞呈下降趋势.这种降维特征,亦在实验室含水大样本岩石破坏前,声发射序列D∞的变化中观测到;(3)与中强地震相比,大地震孕育区地震活动的空间高次分维偏低,表明地壳应力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是板内大地震孕育环境中的本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6.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三届会议暨地震学、地球灾害评估和地球内部结构相关论题讨论会于2000年10月10-12日在伊郎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文章介绍了这次学术大会的概况及近年来来亚太地区各国在地震前兆、地震预测、震源物理、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台网和数据处理,以及地震灾害评估和诱发地震等方面的研究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7.
朱传镇 《地震研究》1991,14(2):165-170
本文简述了分形和分维在地震学中应用的主要方面,从地震现象的自组织过程和尺度不变性。分析了实验室岩石破裂试验与实际地震观测之间的异同,对地震发生的自组织临界模式(SOC)作了简要的介绍。文中后一部份概述了复杂现象的多分形(Multifractals)和广义分维Dq的基本概念,以及计算Dq的方法,并给出了广义分维应用于地震活动研究的例子,指出Dq(q<0)随q变化的形态特征,在地震前兆信息的提取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震群与大地震关系的研究(华北地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6-1976二十年来,华北地区(106E 以东,33N 以北,42N 以南,黄海以西)共发生震群37次,其中1966年邢台地震后到1976年唐山地震前,震群次数比1956-1966增加三倍多,近十年来华北四次七级以上地震就是在震群活动水平不断增高的背景上出现的.从空间分布上来看,1967-1972年震群分布范围相对缩小,仅靠近大震震中;1974年后,震群活动区域明显扩大,唐山地震前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震群活动沿唐山地震震中的 NE-SW 和 NW-SE 方向上分别延伸达一千多公里.这种地震活动随时间由未来大震震中逐步向外扩散的现象,在几次历史大地震前也类似出现过,据此粗略估计平均扩散速度约为100公里/年.除上述特点外,还观测到大震发生前一、二年至数月,在距未来震中不太远处(百公里)常发生前兆震群.分析了前兆震群与一般震群在震源机制、震源动力学参数、b 值以及 P 和 S 波振幅比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初步结果表明:与一般震群相比,前兆震群具有较高的应力降.最后,简要地分析了易于发生前兆震群可能的物理和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59.
海城地震前后微震震源参数与介质品质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等效弹性球模型,由分析P波波谱的斜率和低频成分,测定了海城地震(M=7.3)前后,震源及其邻近地区内微震震源参数(地震矩、应力降和震源尺度),以及相应路径上的介质品质因子-Q值。 结果表明:(1)海城地震前,发生在震源区内及沿北东向断裂带上的震级相近的小地震,其应力降高于震后相应地区小震的应力降,与此相应,震源尺度则震前比震后要小。(2)震前沿北东向断裂带应变能积累的范围大于余震分布区域,显示出北东向的构造运动在海城地震孕育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3)震前,海城地震震源区周围介质强度较高,Q值分布比较均匀,约为500-600;震后,在震中西南方向上Q值明显减小,约为180。 文中还初步提出了分析小震群震源参数,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的特征,以及其他前兆现象预报未来大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0.
唐山7.8级地震前后微震震源参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参考资料[1]中提出的方法,测定了唐山7.8级地震前后,震源及其邻近地区微震震源参数(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尺度)。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前数年,唐山-宁河-滦县一带发生的震级相近的小地震,具有较高的应力降和较小的震源尺度;并自1974年7月以来,唐山地震震源区介质看来出现一个应力加速积累的过程;震后,相应地区内小地震的应力降减小,震源尺度增大,这与海城地震所得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