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新疆地区是开展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的理想地域之一。对新疆地区史前文化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史前遗址分布空间增大趋势明显,特别是早期铁器时代,沿天山北坡,自东向西不断向西天山扩展。史前文化的分布与环境变化存在密切关系,史前文化演化与环境演变在时间上同步。对比该区域环境演变研究结果表明,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与气候冷、干,环境恶化有关,早期铁器时代的向西扩展是在环境适宜背景下进行的。新疆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空间扩张与环境变化高度相关,气候变化是引起这种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气候是引起新疆地区史前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对文化的分布、传播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学者们近20年的努力,该区域史前环境考古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文化演化的环境背景逐渐清晰,数字环境考古也有所涉及,人地关系综合集成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但新疆地区史前环境考古研究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受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限制,缺乏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研究成果,全新世环境演变过程仍有争议;侧重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研究,人类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气候突变事件所做的积极响应,人类反作用于自然环境产生的环境效应研究略显单薄;聚落环境考古也有待突破。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考古领域的应用,人地关系数字化、模型化研究迫切需要更多学者加入研究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112.
南京幕府山地区依山傍江,地处南京市规划战略发展中心位置,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早期采石等原因,地貌景观破碎,地质灾害情况比较严重.通过地质地貌调查,发现整个幕府山地区存在着较多的滑坡灾害隐患区.同时,近年来还发现该区蕴含较丰富的地热资源.调查表明,幕府山地区存在的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废弃白云石矿坑的西部、西北部和东北部的高地.  相似文献   
113.
梁王城遗址地层孢粉、质量磁化率、粒度和Rb/Sr等多环境替代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在大汶口文化产生之前是冷湿的气候环境,大汶口文化时期气候与环境条件好转,略显温暖湿润,但也有较大的波动。西周文化时期,气候整体上较温暖湿润。但在中期出现冷干事件,之后又变暖湿,到晚期又转为冷干,体现出不稳定的气候环境。战国时期,较西周时期气候适宜。前半期较暖湿,后期较冷干,但总的看来,气候属于人类适宜期。北朝时期,早期较暖湿,人类栽培作物花粉含量相对较高,晚期转凉干,有显著的冷干事件。宋朝时期总体看气候环境较适宜,但气候异常事件较多。明清时期孢粉浓度整体较高,但中期较低,木本百分含量也增加,体现出较好的气候条件,但也有波动。孢粉数据显示在本遗址地层中,人类大规模栽培植物可能是从西周开始的。  相似文献   
114.
A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merged trough of Maxwell Bay and the external agent geomorphic-phenomena of Fildes Peninsula, we can use glaciated theory to explain them. Moreover,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field investigation by foreign colleagues and the authors, we can consider that the last glaciated ice-stream which had a great effect on current periglacio-landform distribution, mainly flowed along the direction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The periglacio-geomor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peninsula has a deep brand of glaciated history. Three kinds of different profile assemblage features show that the periglacial landform have an internal relationship in genesis. They also show a difference between stoss and leeward slopes by glaciated effect.  相似文献   
115.
南极乔治王岛的地理环境分析:兼论南极地缘政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诚  陈传康 《地理学报》1991,46(3):300-309
作者从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和资源对航空、航海、科学考察的影响,讨论了南极乔治王岛地区的战略意义。根据对地质基础、矿产、火山活动以及冰川侵蚀历史和地貌现象的讨论,指出该区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大陆漂移和冰川冰缘地貌的极好场所;并指出该区种类全、数量多且具有南极特征的动植物和奇特的食物链关系,是其成为重要生物资源区和受条约保护的特别科学兴趣场所的主要原因;最后讨论了本区归属问题,认为《南极条约》今后可能继续生效或会制定出类似条约使本区和南极继续成为全人类的共有财富。  相似文献   
116.
浙江江郎山丹霞地貌发育的年代与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article revealed the uplift age of red-bed basin to be 77.89±2.6 MaBP (K2) I.e. Late Cretaceous, and it is the first chronological datum of Danxia landform research in China.  相似文献   
117.
上海马桥地区全新世中晚期环境演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于世永  朱诚  史威 《海洋学报》1998,20(1):58-64
在对上海马桥遗址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环境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探讨了该地区7ka以来的环境演变.该区在7.2kaBp前后为浅海环境.大约在6.1~4.4kaBp之间摆脱了海侵,良诸文化发展起来,其后期经历了一次洪水期,良诸文化突然消失,出现了马桥文化,其末期地表水域扩大,不适合人类居住.唐宋时期,现上海市大部分地区已成陆.以后海水虽有进退,但岸线仅在南部的金山卫一带摆动,海水再未到达马桥地区.  相似文献   
118.
通过对江苏境内全新世典型考古遗址文化间歇层成因及其灾变事件信息的提取和时间序列的建立,结合与自然沉积地层和现代洪水沉积物以及已知海相地层的对比分析,是了解该区全新世以来考古地层揭示的海侵、海啸、古洪水、黄泛与淮泛等灾变事件过程和环境质量变化历史的重要手段;探讨全新世灾变事件的确切年代及其考古地层学可靠的判定依据和特征,探索微体古生物学在本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海侵层调查中的应用是今后江苏及我国沿海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19.
Along the north bank of the Xuxi River, the sand-intercalated-muddy gravel layer from -3.7 - -5.8 m in the borehole 7508 at the East Dam and the middle, coarse and fine sand layer with a thickness of 4.5 m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borehole 8179 between the East Dam and the West Dam indicate that a large natural river was here before the Kingdom of Wu excavated the Xuxi Canal. The existence of Neolithic sites such as Xuecheng, Chaoduntou and Xiajiadang along the Xuxi River and the silt layer with dozens of meters archived under the earth's surface within a range of 1 km along both banks are the even more important evidence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ancient Zhongjiang River. The floodgate of the East Dam nowadays makes agains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huiyangjiang River and the Taihu Lake. The authors suggest the canal between Wuhu and Taihu Lake should be excavated as soon as possible, namely, the navigation channel from Wuhu through Guchenghu Lake, Xuxi River, East Dam, Liyang, Yixing to Taihu Lake should be further widen and the deposits composed of slope wash on the watershed between Shuiyangjiang River and Taihu Lake should be dredged away. Then, the channel journey can be shortened, the boats in ship transportation on the Yangtze River can be shunted to ensure the security of shipping, the resources of sand and gravel in the old river channel can be exploited and the dike of the Yangtze River can be reinforced. So, the problems of irrigation, flood diversion, pollution abatement and drainage of flooded fields in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will be resolved. Then, the above methods can impel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Xuxi River and Taihu Lake area.  相似文献   
120.
利用野外综合考察和岩石样品的室内分析资料,对浙江黄岩富山地区古崩塌地貌发育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火山沉积和岩浆侵入阶段,形成花岗斑岩。新构造运动使本区发生间歇性抬升,岩石受构造应力和风化剥蚀的共同影响,形成多组垂直节理和水平节理。本区特定的地貌、岩性和节理裂隙以及丰富的降水和风化作用等条件,形成了一线天、陡崖壁、嶂谷、峡谷、巷谷、瀑布、巨石川、崩塌岩洞等古崩塌地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