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主要从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资料分析、震前地脉动特征分析、异常地脉动与前兆对应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深人研究,通过对本台多年的数字观测波形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找出震前地脉动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2.
小汪沟铁矿位于寒岭断裂、灯塔弧形断裂及石桥子断裂控制的近三角形构造框架内,区内构造发育,岩浆岩分布极广.由于深变质作用程度的不均一性,太古宇鞍山群茨沟组地层呈残留体形式分布在混合花岗岩中,矿体赋存在残留体中.区内主要有两条较大的矿体,大部分隐伏在混合花岗岩中,少量露出地表.围岩及矿体内部绿泥石化、阳起石化、白云母化、绢云母化等蚀变较为常见.通过对铁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类型研究,分析矿(化)体形态、分布、延伸、成因等特征,认为该区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43.
中甸普朗复式斑岩体演化及40Ar—39Ar同位素依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普朗斑岩铜矿的母岩——复式岩体,分别由闪长玢岩、二长斑岩及花岗闪长岩组成,3类岩石的黑云母、角闪石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与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等研究结果相吻合,并从212.1Ma→211.0Ma→206.4Ma,代表了由闪长玢岩→二长斑岩→花岗闪长岩的演化关系,时代显然跨越了印支晚期,是目前普朗复式岩体中获得的最新和较年轻的一组同位素年代数据。在本斑岩带北部帕纳牛场二长斑岩中亦获40Ar/39Ar年龄199Ma,显示本区有印支晚期的延续,或印支期末-燕山早期存在一期较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与铜多金属成矿作用,其仅仅为印支晚期延续,还是有另一期——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成矿活动并未有学者明确提出,是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维西—景洪裂陷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兰坪-思茅坳陷带西侧近南北向的维西-无量山-景洪地质块体,根据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地质综合分析,具有裂陷带的特征,自泥盆纪开始的地幔上隆,形成隆起带,地壳产生东西向拉张,局部出现火山活动,石炭纪至三叠纪以中酸性为主的火山岩浆大量喷发,早侏罗世关闭,中新生代沉积厚大碎屑岩系,伴随裂陷带的生成,演化形成许多大中型矿床。  相似文献   
45.
镇康芦子园地区遥感和GIS成矿预测示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遥感及GIS技术,对云南省重要原矿化集中域-镇康芒子园地区进行成矿预测示范的方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GIS平台下,充分利用遥感图像多功能处理成果及遥感地质解译数据,综合地物化遥信息,建立遥感地质成矿模型并类比外推,在芦子园地区进行成矿预测。经对预测靶区进行野外查证,不仅发现已有多个民采点存在,且可望近期会有找矿突破,充分说明遥感和GIS成矿预测的方法技术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6.
成矿区带(矿田)赋矿遥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0多年云南遥感地质找矿实践,归纳有代表性的成矿区带(矿田)赋矿遥感特征模型,进行成矿预测和评价,具有显著的找矿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
大硐厂Pb-Zn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腾冲地块内具有代表性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本文拟通过对该矿床流体包裹体及C、O、S同位素研究,查明大硐厂矿床成矿物质/流体来源,探讨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过程,揭示矿床成因。结果表明,大硐厂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可划分为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和碳酸盐期。成矿流体为H2O-NaCl体系,含少量N2、CO2和CH4。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矽卡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40~464℃,石英-硫化物期为304~381℃,碳酸盐期为196~265℃,对应盐度分别为2.90%~15.76%NaCl eqv、3.87%~9.98%NaCl eqv和1.40%~8.81%NaCl eqv,均一温度和盐度伴随成矿流体的演化逐渐降低。C-O同位素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流体迁移过程中可能受水/岩反应及大气降水作用的影响;硫化物δ34SV-CDT值介于2‰~5‰之间,对比腾冲地块及毗邻的保山地块典型铅锌矿床S同位素研究结果,认为该矿...  相似文献   
48.
【研究目的】金沙江—红河富碱斑岩及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展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北部产有玉龙超大型铜钼矿床,中部发育北衙超大型金多金属矿床,在南部的金平(铜厂)地区,铜钼(金)多金属成矿亦显现潜力,是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铜金矿集区之一,已成为东特提斯成矿域内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本文在该富碱岩浆成矿带内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概述了该带内典型富碱斑岩和矿床特征。【研究结果】富碱斑岩总体上以二长花岗斑岩和石英正长斑岩为主,显示富集碱质(K2O+Na2O含量高)、铝、轻稀土元素及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的特性,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源区主要为下地壳物质;同时在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讨论了区域走滑构造之次一级构造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本区成岩成矿的制约,并进一步总结了东特提斯成矿域内受控于金沙江—红河区域走滑深大断裂及其次级构造活动的“区域构造-富碱岩浆-铜金多金属”成矿作用。【结论】通过上述三地(玉龙、北衙、铜厂)主要矿区内主控岩断裂构造野外特征观察研究,提出金沙江—红河深大断裂的次一级近北西向构造控制了本区富碱岩浆活动及铜金多金属成矿的...  相似文献   
49.
孟会明  李文昌  李超  祝向平  江小均  杨富成  杨后斌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35-67040035
巴达Cu—Au矿床位于玉龙成矿带南段,为新近发现的碰撞型斑岩Cu—Au矿床,具有独特的板内构造背景和较大的找矿潜力,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矿区岩浆岩岩性组合复杂,厘定该区火山—岩浆的侵位时序及其岩石组合类型,有利于精细刻画矿区的Cu—Au成矿作用,丰富碰撞型斑岩成矿理论模型。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剖面实测及相关岩体侵位关系厘定,认为矿区存在同期2阶段岩浆事件:①始新世早阶段富碱火山—侵入岩喷发—侵位事件;②始新世晚阶段云煌岩侵位事件。并对早阶段凝灰岩、粗面岩和晚阶段云煌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4.47±0.60 Ma、34.88±0.59 Ma和34.18±0.53 Ma,代表巴达火山—岩浆岩的喷发—侵位时代为始新世末期。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显示,巴达富碱火山杂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Rb、Sr、Ba和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Hf和重稀土元素,并表现出弱的Eu负异常(0.68~0.88);岩石的\]n(87Sr)/n(86Sr)\]i 值介于0.70629~0.70851之间,εNd(t)值为-6.41~-1.57,εHf(t) 值为0~4.4,两阶段Nd模式年龄和两阶段Hf模式年龄分别为0.98~1.37 Ga、0.72~1.09 Ga,表明巴达Cu—Au矿区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主要来源于受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并混染了少量地壳物质。综合上述特征,认为巴达富碱火山—岩浆杂岩体形成于青藏高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50.
西藏中拉萨地块东段大规模侏罗纪-白垩纪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及构造背景尚未得到有效约束,该时期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岩石成因以及深部动力学机制等问题亟需新的深入研究。本文对中拉萨地块东段南缘那茶淌地区的花岗岩类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那茶淌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47±1.4Ma,花岗闪长岩年龄为140.6±1.3Ma,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主量元素组成具有富SiO2(分别为71.02%~71.81%和65.17%~66.73%)、Al2O3(分别为13.45%~13.57%和14.43%~15.20%)、碱金属(Na2O+K2O)(分别为6.79%~7.48%和6.55%~7.37%),贫TiO2(分别为0.15%~0.21%和0.10%~0.13%)等特征,显示I型准铝-弱过铝质(A/CNK=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