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西太平洋地区板块间相互作用强烈,热演化和构造演化过程复杂.为了揭示构造相互作用对岩石圈强度的影响,本文使用自由空气重力异常模型WGM2012和地形模型ETOPO1,基于小波变换的导纳法计算得到了该地区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西太平洋区域的Te主要分布在5~85 km之间,南海等张裂环境地区Te普遍小于20 km,俯冲带附近Te一般大于80 km,与俯冲板片年龄呈正相关.参照平板冷却模型,弹性岩石圈底界面主要分布在200~500 ℃等温面之间,随洋壳年龄增大逐渐趋于平稳,热点及年轻洋壳部分地区弹性岩石圈底界面处于200℃等温面之上.西太平洋海山与年轻海盆等区域Te与居里点深度一般呈正相关,与地表热流一般呈负相关,但由于强烈的构造运动、热液循环、岩浆活动、地幔流变性等因素的影响,整体Te与居里点深度和地表热流所反映的岩石圈热结构相关性不高.  相似文献   
32.
主要通过对修水县港口地区野外 1:5万地质填图而实测到的三条剖面 (沙墩上、岩背、洞下 )的详细研究,阐明西阳山组的岩石学及地层分布特征,进而分析得出本区西阳山组为深水碳酸盐台地斜坡环境沉积。鉴别出三个主要沉积相:环台地再沉积碎屑裙相、碳酸盐浊流沉积相和半远洋泥质沉积相。并在此基础上,又对本区西阳山组沉积过程的动态变化以及灰岩透镜体、扁豆体的成因作了初步分析,认为灰岩透镜体的成因是多源的,往往是多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还发现西阳山组碳酸盐地层沉积旋回具有自相似和多重分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33.
东海陆架盆地是位于中国东部华南大陆边缘的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具有较大油气潜力。目前东海陆架盆地油气的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对中生代残留地层的各方面特征认识不足:在空间上通常集中于特定构造单元,且基本位于盆地西部;在时间上主要涉及白垩纪和侏罗纪,且多是定性或半定量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研究区目前最新、最全的反射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从钻遇中生界井的标定出发,以地震资料的层序划分和解释为基础,进行残留地层的研究,空间上统一盆地东、西两大坳陷带,时间上统揽白垩纪、侏罗纪以及前侏罗纪三个时期。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残留地层遭受了后期严重的剥蚀改造,总体呈现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残留地层范围随时间不断东扩。对比各时期残留地层平面展布特征,揭示了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变过程:三叠纪时期盆地原型为被动大陆边缘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时期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时期为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与此相对应,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肇始于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板块后撤始于晚侏罗世。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的东侧边界位于钓鱼岛隆褶带的东侧。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反射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结合该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演化历史和反射地震剖面及其重磁曲线的对比分析结果,对发现的一类处于渐-中新世不整合面的异常反射体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发现的21个异常反射体总体分布状况是南部多、北部少,个体之间相互孤立存在,大小基本一致,内部孔隙发育,其密度大于新生代沉积层而小于中生代基底岩石。由此认为,这些异常反射体是渐-中新世在地表处形成的火成岩体,在部分遭受风化剥蚀后被沉积层所覆盖。由于这些火成岩体的周围断层发育,孔隙度较高,且形成时期早于该区域的生烃高峰期,故推测这些异常反射体中可能富集大量油气资源。同时认为,东海陆架结构在该过渡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35.
红海与加利福尼亚湾同处于由大陆裂谷向初始海底扩张的过渡阶段,但具有显著不同的构造背景与演化特征。本文基于磁异常数据,利用基于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的质心法,计算得到了红海和加利福尼亚湾的居里面深度,对比发现二者热状态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均显示加利福尼亚湾的居里面明显深于红海的居里面。红海扩张中心相对连续,岩浆活动较为活跃,而加利福尼亚湾扩张中心区域广泛发育了错开扩张脊的转换断层,并且扩张中心处热液活动强烈,加速了该区域的热对流和热损耗。此外,扩张速率与热状态和热液活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耦合关系。加利福尼亚湾的扩张速率是红海的两倍多,较快的扩张速率与热液活动正相关,较强的热液活动加速热损耗而加深居里面,也是引起加利福尼亚湾居里面比红海居里面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