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01.
应用二阶完全非线性Boussinesq方程模拟破碎波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基于高阶Boussinesq水波方程的一维波浪破碎数值模型。基于一组具有二阶完全非线性特征的Boussinesq水波方程,建立了交错网格下的高精度差分格式,推导了适用于该组方程的永形波解析解,其和松弛造波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数值波浪水槽中(强)非线性波浪的无反射入射。通过模拟封闭容器内水体晃动问题对数值格式进行了验证,通过模拟孤立波在斜坡海岸上的浅化过程说明了将方程从弱非线性发展到完全非线性的必要性。采用涡粘方法处理波浪破碎,利用物理模型实验数据,分析了模型中各波浪破碎参数对数值结果的影响并对参数进行了率定。应用该模型对规则波在斜坡海岸上的传播、变浅以及破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结果同实验数据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02.
建立了求解一维全非线性Green-Naghdi水波方程的中心有限体积/有限差分混合数值格式。采用结构化网格对守恒形式的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和积分,界面数值通量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剩余项则采用中心有限差分格式求解。其中,采用中心迎风有限体积格式计算控制体界面数值通量,并结合界面变量的线性重构方法,使其在空间上具有四阶精度,通过引入静压重构技术和波浪破碎指标使模型具备处理海岸水-陆动边界及波浪破碎的能力。时间积分则采用具有总时间变差减小(Total Variation Diminishing,TVD)性质的三阶龙格-库塔法进行。应用该模型对孤立波在常水深和斜坡海岸上的传播过程及规则波跨越潜堤传播的实验进行了数值模型研究,数值计算同解析解及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603.
对于波流相互作用的Boussinesq方程,为了考虑水流作用所引起的平均水面变化,通过引入新的计算速度,使方程色散关系中的水深为考虑水流影响后的实际水深,并使方程色散精度达到了Padé[4,4]。通过计算潜堤强水流和裂流两种背景水流流场情况下的波浪运动特征,验证了该模型和数值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04.
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岩石圈演化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消减有关,近年来作者从岩石圈-软流层深部地质过程审视中国东部岩石圈演化问题发现,中国东部中生代早期(三叠纪至侏罗纪)岩石圈演化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消减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可能是一种源自中国东部周边东亚洋盆系的一些洋盆向中国东部大陆俯冲消减碰撞造山以及由它们引发的中国东部大陆内的软流层上涌的深部地质作用联合作用的结果。软流层上涌作用自始至终控制着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与软流层之间以及壳幔之间的层圈拆离,底侵作用以及岩石圈变形缩短、伸展和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605.
龙永煤田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倾角变化大,断层破碎带多,在应用金刚石绳索取心工艺钻进时,常常存在着掉块、坍塌和漏失现象,造成孔内事故多,钻进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反复的实践研究,总结出根据不同的地层特性,选择适宜的钻孔口径、钻具级配和钻头型号,配制不同的冲洗液;针对地层的漏失特点和漏失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的堵漏材料的技术措施,从而初步解决了在该区钻进时遇到的技术难点,减少了孔内事故的发生,将钻月效率由430m提高到603m,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06.
巨型洋底高原或海山系统到达俯冲带发生俯冲以后会在俯冲过程中发生肢解,在增生杂岩带中形成面目全非的小型洋底高原-海山系统的断块或碎片,使得在增生杂岩带中识别古老洋底高原-海山系统变得十分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洋板块地层、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联合研究的新方法及其识别标志,重新审定增生杂岩中洋底高原或海山的成因.  相似文献   
607.
梁棠  李广洪  梁福照 《气象》1988,14(4):25-25
目前,国内大多数厂家生产的天气警报接收机只能被遥控开机,无遥控关机功能。当每天广播完关闭发射机后,接收机便发出较大噪音,必须手动才能回复静噪等待状态,对用户极为不便。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遥控关机电路,安装在610厂生产的XSP-C10天气警报接收机上。经过实际应用,在半径60km范围内遥控关机性能良好,佛山市150多个用户的接收机已装上这种关机电路,深受欢迎。 图1为遥控关机电路方框图(图中虚线部分)。  相似文献   
608.
绿色创新具有生态环境友好和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双重属性,厘清绿色创新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5—2019年黄河流域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Kernel密度估计、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从“集聚-网络”视角探析了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格局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创新水平增速放缓,上中游城市后发追赶,城市间差距逐渐缩小,存在动态集聚特征。(2)绿色创新空间集聚格局呈现由东至西渐进发展态势,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绿色创新水平整体跃迁,形成片状集聚,而其余城市群形成点状跳跃式的“核心-边缘”发展格局。(3)绿色创新合作网络密度低且高度不均衡,形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郑州、西安和银川为四边形骨干的“金字塔”形。(4)融入绿色创新合作网络对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且稳健地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强度与绿色创新呈现出倒“U”形关系,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网络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绿色创新,网络中心度、环境规制、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