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79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以实际案例讲述了企业在强化质量管理、增强顾客满意方面的实施要点,可供类似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72.
73.
青藏高原向东挤出的变形响应及南北地震带构造组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张家声  李燕  韩竹均 《地学前缘》2003,10(Z1):168-175
受青藏高原物质在南北挤压下向东逸出的影响 ,四川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川滇地块和滇西地块均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形响应。根据航磁异常揭示的四川、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构造样式和滇西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结果 ,在主要由变质褶皱基底组成的四川地块发生平行龙门山断层的逆冲推覆 ,基底岩石发生递进褶皱缩短的同时 ,由华北变质结晶基底组成的鄂尔多斯地块在前期逆冲推覆构造的基础上 ,结晶基底沿一系列近东西向左行走滑断层向东错移。滇西和川滇地块则分别沿金沙江—红河断裂 (2 0Ma前后 )和鲜水河—小江断裂 (5Ma前后 )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位移。发生在滇西、川滇、四川和鄂尔多斯地块上的最新构造变动叠加或改造了先存构造 ,并且表现为从南向北、由盖层向基底发展的趋势 ,变形程度自西向东减弱 ,反映了青藏高原持续同构造伸展作用的边缘和远程效应。青藏高原东缘多层次、多阶段的现今构造变动引发的地震活动组成了宏观的南北地震带。  相似文献   
74.
一个城市的内涵往往通过古建筑得以体现。建筑不是城市的摆饰品,保护古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古建筑的修复和改造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地方的历史渊源、人文风貌、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等问题。如何使修复后的古民居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与周边的商业环境、氛围等有联系,与古民居如何吸取传统营养,又与现代城市生活,与周围环境有机联系,准确定位。随着岁月流失,古民居都将面临如何保护的历史的问题。文章从衢州市衣锦坊古建筑群出发,在古建筑工程修复建设、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5.
李燕  闫琰  董秀兰  郭庆山 《北京测绘》2010,(4):18-19,25
三维可视化可以用来描述复杂的地形情况,实现对某种地学机理的深入认识,发现常规方法所不能揭示的地形规律和特征。本文在阐述三维可视化优越性的基础上,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对南京地区进行三维模拟和分析,为今后从整体上研究该区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6.
以海南岛东部地区的4种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抛荒地、果园、橡胶林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SOC(土壤有机碳)和ROC(土壤易氧化有机碳)质量分数的测定,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以及R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对SOC与ROC具有显著影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影响植被凋落物、根系以及耕作方式、施肥收割等管理措施影响SOC及ROC的分布特征。就整个土壤剖面(0~30 cm)而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质量分数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水田>抛荒地>果园>橡胶林地;各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在表层土壤中质量分数最高,并随着土壤层的加深逐渐递减。水田、果园和橡胶林地土壤的ROC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抛荒地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ROC质量分数表现为抛荒地>水田>果园>橡胶林地。ROC质量分数的高低顺序与SOC质量分数基本相同。土壤的SOC质量分数是影响ROC质量分数变化的重要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田、抛荒地和橡胶林地的SOC与ROC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果园的SOC与ROC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土壤ROC的分配比例较低,说明水田的SOC稳定性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较高,有利于土壤碳的储存。  相似文献   
77.
从试验,积分羽流模型耦合油粒子模型,以及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水下油气泄露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溢油应急业务化数值预报服务和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78.
模拟暴雨条件下农田磷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庹刚  李恒鹏  金洋  李燕 《湖泊科学》2009,21(1):45-52
开展三次重复人工暴雨试验,研究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农田磷素在暴雨径流过程中的迁移输出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是暴雨径流过程农田磷素迁移的主要途径,地表径流水相和侵蚀相磷素迁移量分别占总磷输出量的58.50%和34.69%;随壤中水流输移的磷素仅占总磷输出量的6.81%,磷素迁移以颗粒态为主,约占总磷输出量的60.73%,溶解态磷素以无机磷酸盐输出为主,溶解态磷素更易于在土壤中运动,地表径流与壤中流磷素输出特征对比分析显示,土壤对磷素具有较强的滤减作用,尤其对总颗粒态附着磷浓度的消减效果明显,可达80%以上,尽管暴雨径流过程中磷素迁移以地表径流为主,然而在降雨丰富的太湖地区,一般降雨条件下壤中流是产流的主要形式,同时壤中流溶解态磷流失占有较大的比例,对区域水环境恶化具有重要贡献,因此加强壤中流溶解态磷素输移和控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李传琼  王鹏  陈波  李燕 《湖泊科学》2018,30(1):139-149
于2015年1月和7月在赣江干流和主要支流37个采样点共采集74个水样,分析赣江水系15种溶解态金属元素(Be、Al、V、Mn、Fe、Co、Ni、Cu、As、Mo、Cd、Sb、Tl、Pb、U)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多数水样的溶解态金属元素浓度符合水质标准,主要的超标元素是Fe,样品超标率为21.60%,其次为As(8.10%)、Mn(4.05%)、Tl(4.05%)和Al(1.35%).Be、Al、V、Fe、Co、Ni、Cu、U浓度在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其他元素差异不显著.依据溶解态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赣江流域可分为3个区域:湘水、章水和赣江赣州市段(C1),桃江、袁水和锦江(C2),其他区域(C3);溶解态金属元素水平大小排序为C1C2C3,其中Be、Al、Cu、Mo、Sb、As浓度在C1最高,V、Mn、Fe、Ni、Cd浓度在C2最高.采矿废水、矿渣和农田土壤降雨淋滤、钢铁冶炼废水是赣江溶解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Be、Al、Cu、Pb、U的污染源超过40%来自采矿废水,Cu、As、Mo、Cd的污染源超过35%来自矿渣和农田土壤降雨淋滤,V、Mn、Co、Ni的污染源超过41%来自钢铁冶炼废水.  相似文献   
80.
长江源区径流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0~2012年长江源区直门达以上流域水文观测数据,采用Mann-Kendall法对径流量数据进行突变检验,并结合径流过程线共同判断突变年份,最终确定2008年为径流量变化的突变年份。以径流突变年份分割时间序列为1960~2008年和2009~2012年,得到累积径流量、累积降水量与年份线性关系式。沱沱河以上降水和非降水因素对径流量增大的贡献率分别为22.89%和77.11%;直门达以上分别为67.85%和32.15%。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源区近年来径流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