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1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201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3次(表1),其中包括1次8级以上地震,即2014年4月2日智利北部沿岸近海8.1级地震(图1)。2014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活动较弱。与2013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显著减少,能量释放略有降低。2014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42.
通过分析云南省的历史地震灾害造成的生命损失数据,表明20世纪以来云南省的地震生命损失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以红河断裂为界,红河断裂带上及其以东的滇西北、滇中和滇东北地区,其地震生命损失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红河断裂以西的滇西和滇西南地区。同时,从云南省的人口密度、民居建筑区域特点和地质地貌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地震生命损失区域性差异可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3.
基于环境因子的东、黄海鲐鱼剩余产量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环境是影响中上层鱼类资源的重要因子之一。本文根据东、黄海鲐鱼推断的产卵场海域平均海表面温度(SST)和适宜SST(15~21℃)范围,假设环境容量K和内禀自然增长率r与环境因子呈线性关系,建立了基于SST的剩余产量模型(Environmentally Dependent Surplus Produc-tion Model,EDSP模型),分析环境因子对东、黄海鲐鱼资源的影响。用Akaike信息法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对不同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产卵场适宜SST面积与平均SST成反比,基于产卵场适宜SST面积的ESDP模型为最优模型,并证实产卵场适宜SST面积大小与Kr、呈线性关系,进而对鲐鱼繁殖成功率和补充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鲐鱼资源量的预测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在蠕变试验机上完成了三组(6块样品)单轴反复压缩-退火实验,试验机载荷精度为1%,实验温度为-2±0.2℃。实验样品取自南极洛多姆冰帽BHQ钻孔的冰岩芯。三组试样的受压方向分别与冰岩芯的轴向平行、成45°角和垂直。试验前试样的C轴组构为单极大型或大致为单极大型,晶粒大小不一。用0.8MPa的初始轴向应力对样品进行压缩,达到10%应变后卸载退火72小时。每组实验如此反复进行6次。结果表明,在较高的温度和大载荷下,样品经反复压缩-退火,其初始组构特征消失,代之以小环状组构和细的、等粒的晶体,某些情况下发展为多极大型组构。结构和组构分析表明,新组构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再结晶作用。随着压缩-退火反复进行,六块样品在组构上的差异减少,它们的流变特性趋于一致,晶粒尺寸逐渐减少而趋于一个稳定值。  相似文献   
45.
东南太平洋茎柔鱼是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鱿钓船的主要捕捞对象。在多方共同开发的情况下,协调经济、生态、社会因素,才能维护资源不受过度开发的危害。本文从理论上设计了三种管理方案,模拟估算出各种方案下2个船队短期(5年)、中期(10年)和长期(20年)对应的捕捞努力量、资源量状况、产量及利润的动态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在各个方案下总体资源量、各船队的产量及利润变化趋势都相同。以方案3(中国大陆捕捞努力量为49.70万次、中国台湾捕捞努力量为12.42万次)为管理目标开发资源时,资源量保持较好且两船队都有较高利润,在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下,推荐方案3作为管理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46.
第四纪华容隆起构造活动、成因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第四纪华容隆起位于江汉—洞庭盆地中部。通过地表观察和第四系钻孔对华容隆起及周缘地貌、第四纪断裂和沉积进行调查,恢复华容隆起构造升降特征与过程,进而探讨华容隆起的成因及其构造活动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华容隆起与周缘凹陷一道沉降,同时前者受周边正断裂控制相对后者有抬升,中更新世晚期一道抬升,晚更新世—全新世构造稳定或弱沉降。第四纪期间华容隆起总体表现为明显的构造沉降。以上表明第四纪华容隆起主要由前第四纪盆—山地貌分异造成,其次与第四纪期间相对周缘凹陷抬升有关。上述地质特征以及区域第四纪地质资料,表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江汉—洞庭盆地为断陷盆地,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转变为坳陷盆地。就华容隆起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1)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江汉—洞庭盆地断陷沉降与地幔上隆背景下的深部物质迁出有关。2)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构造活动可能与深部物质蠕移运动的回返以及板块尺度的物质运动和挤压作用有关。3)江汉—洞庭盆地的整体性沉降导致盆地中部的华容隆起以沉降为主;华容隆起特殊的地壳物质结构可能导致深部物质更难向外迁移,使其相对周缘凹陷有抬升。  相似文献   
47.
48.
东海南部海洋净初级生产力与鲐鱼资源量变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官文江  陈新军  高峰  李纲 《海洋学报》2013,35(5):121-127
海洋初级生产力决定海洋渔业资源的潜在产量,我国应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法估算渔业资源量亦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控制机制复杂多样,将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与鱼类资源量的关系。本文利用中国大型灯光围网渔业在东海南部渔场的鲐鱼(Scomber japonicus)捕捞数据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的遥感资料分析了鲐鱼资源量变化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探讨了其生态系统营养控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净初级生产力与标准化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但呈显著非线性关系(P<0.05),且这种非线性关系表现为倒抛物线,即鲐鱼资源量随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而提高,但当净初级生产力进一步增加,鲐鱼资源量则呈下降趋势。净初级生产力与标准化CPUE呈显著的倒抛物线关系表明生态系统存在上行控制机制,但并非受该机制完全控制。种间竞争或浮游动物资源量的变动均可能引起鲐鱼资源的相对丰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呈倒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49.
可作为新震源的列车振动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震仪器对火车通过大同—秦岭铁路线产生的振动进行了观测. 观测中使用了两套宽频带地震仪和一套短周期地震仪,共获得距铁路0~2.15km的9个观测点的38次列车振动观测数据,全部记录均可分辨出清晰的地震波形. 研究表明:运动列车会在铁路沿线2~3km范围内产生明显的地面振动,接收到的振动频谱在0.05~20Hz范围内平坦,信号频带较宽,观测重复性好. 列车振动为利用地震勘探方法探测地下浅层结构提供了一种重复性很好的新震源.  相似文献   
50.
列车振动的地震记录信号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给出列车的多点运动源基本描述的基础上,对2003年3月8日在大秦铁路怀柔段的观测试验记录进行了初步分析. 分析表明:列车振动所具有的绿色环保、频谱较宽、重复性好和稳定性强的优点,除传统认识的噪声和振动干扰外,也可以用于地下结构的探测研究.如能在理论模型和信号分析处理方法,甚至观测积累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将可为地球物理勘探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