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嫩江阶底界层型剖面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嘉荫县东南永安村东的黑龙江南岸永安村组和太平林场组界线剖面的研究 ,发现两组界线之下是永安村组顶部的灰色厚层状粉砂质泥岩 ,界线之上整合覆盖着太平林场组的黑灰色页岩 ,页岩以产俞氏链叶肢介 H alysestheria yui(Chang)为特征。全国地层委员会 2 0 0 2年指定嫩江阶的层型剖面为黑龙江省肇州县光荣乡郑德福屯的 2 5号钻孔剖面 ,以青岗链叶肢介 H alysestheria qinggangensis Zhang & Chen的首现作为嫩江阶底界的生物标志。古生物学研究表明 ,青岗链叶肢介 H.qinggangensis是俞氏链叶肢介 H.yui的同物异名 ,俞氏链叶肢介 H.yui的首现便是嫩江阶底界的生物标志 ,因此建议将该阶的界线层型剖面由钻井岩心剖面改为嘉荫县永安村东的永安村组和太平林场组界线的地表露头剖面。该层型剖面沿黑龙江边呈陡坎出露 ,界线清楚 ,交通方便 ,化石丰富 ,易于参观和研究对比。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岩溶水水化学特征与地层岩性,重点研究济南市市区内千佛山断裂与文化桥断裂的导水、透水性以及地垒区域的水文地质特点。研究表明,地垒南边界处,文化桥断裂为上部阻水,深部透水断裂,千佛山断裂具有透水性,但经十路以南区段为不透水断裂。地垒南边界的岩溶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SO_4-Ca和HCO_3·SO_4·Cl-Na·Ca型。饱和指数与矿化度数据显示地垒处主要岩溶水含水层位于地下70~100 m范围的寒武系三山子组,与寒武系炒米店组深部岩溶水含水层分属两个独立的含水层系统,垂向上水力联系不连续,主要的水力交换多在断裂处进行。地铁M3线施工时,采用不降水的盾构施工方法,采取有针对性的施工措施后,对泉水环境基本无影响,适宜轨道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地震引发滚石灾害及其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已有地震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了地震滚石灾害的致灾方式、诱发环境条件及发生模式,总结得出地震引发滚石灾害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解决地震滚石灾害的可行性方法和思路,以期能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了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导航授时、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区域短报文通信、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共6类服务的测试评估方法,并利用实测数据对各类服务的核心指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方面,空间信号测距误差0.23 m(RMS),空间信号可用性99.44%,空间信号连续性99.99%,PDOP...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岩溶大泉动态变化的影响机制,以济南泉域为例,根据2003年关闭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以来趵突泉及黑虎泉的泉水位、泉域内降水量、地下水开采及人工补源资料,采用分形理论中时间序列分形维数法,计算各要素数据序列分维值及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旬尺度下泉水位分维值大于月尺度下泉水位分维值;奥陶系灰岩分布区雨量站降水量分维值较小,但奥陶系灰岩降水入渗补给条件好,因此与泉群的水位波动关系更为密切。各泉水位影响因素中,人工补源因素的稳定性最差,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发生改变。利用灰色关联度验证分析表明降水量、人工开采量、人工补源量与趵突泉泉水位的关联度分别为0. 858、0. 647、0. 667,与黑虎泉泉水位的关联度分别为0. 859、0. 646、0. 668;关联度总体排序为:降水量>人工补源量>人工开采量,说明2003年以来影响泉水位动态的首要因素是大气降水并非人工开采,即泉水动态主控因素发生转变。在分析了泉域资源量的演化基础上,对各影响因素的分维值与泉水位动态分维值进行回归分析认为,为保持泉水持续喷涌奥陶系灰岩分布区更适宜作为泉水人工补源地带。研究结果为济南岩溶大泉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富饶阶地表地层剖面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黑龙江省嘉荫县乌云镇地区中生代结束前后连续沉积了两套含煤地层,即上部的古新统乌云组和下部的马斯特里赫特阶富饶组。富饶阶相当于富饶组上段地层,但由于其代表剖面顶、底不全,且可参照的钻孔岩心已不复存在,因此有必要在原命名地区寻找新的地表露头剖面。乌云镇西北白头山黑龙江沿岸出露富饶阶上部地层,其上部含有丰富的孢粉化石,自下而上初步确定了两个孢粉组合: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红杉粉(Sequoiapol-lenites)孢粉组合和鹰粉(Aquilapollenites)-肋桦粉(Betulaepollenites)孢粉组合。这两个孢粉组合都有鹰粉类(Aquilapollis)化石,计有5属10多种化石,其中除了小刺鹰粉(Aquilapollenites spinulosus)一种可由上白垩统上延入古近系下部地层外,其他多数出现在环太平洋的上白垩统最上部地层中(马斯特里赫特阶)。由于富饶组下段相当于明水阶(马斯特里赫特阶中、下部),因而富饶组上段,即富饶阶,相当于马斯特里赫特阶的上部。对该剖面下部的流纹质晶屑沉凝灰岩采样进行SHRIMP锆石U-Pb法测年,定年结果为66±1Ma,与上述孢粉生物地层学结论相吻合。由此可以推测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似在乌云组与富饶组之间,即厚层含砾砂岩的底部,但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