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211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20世纪人口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世纪之前的人口地理学只是从属于传统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进入20世纪,人口地理研究尚未从人文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上延续了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思想;二战以后,人口地理研究逐步向人口地理学纵深发展,50年代人口地理学逐步成形.20世纪后半叶,人口地理学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出生率与老龄化、迁移与流动、人口与脆弱性等世界性...  相似文献   
112.
李鹏 《工程地质学报》2013,21(2):199-205
本文通过对子午河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10个平硐洞壁波速特征进行的阐述,结合室内试验对岩体工程质量及岩体基本质量进行分级分类,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讨论,对波速与岩体质量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岩体大范围波速较高(约占70%以上),波速分布具有间隔性,隔档状分布在左岸中高程及右岸高高程段特征尤为明显,除部分硐段外(左岸中高程PD02及PD20,右岸高高程PD28),波速随硐深增加而增大,低波速段长度随高程增加而增加; 岩体质量与波速揭示特征基本一致,整体上随深度增加而提高,随高程增加质量较好的岩体出现的深度增加,对局部中高程表现与高高程相似的特征。岩体波速与工程质量对应关系上,高波速(4000m s-1)及低波速(2000m s-1)区域波速与岩体工程质量分类对应性更强,而2000~4000m s-1 段对应性略差。高波速及低波速段可直接根据波速值定性进行分级,而中波速段应结合饱和抗压强度、岩体完整性程度等多个指标综合分析。波速值与工程质量分级对应关系较好,可以用波速值来对岩体基本质量进行较好的指示。实践中可利用波速与岩体质量的对应关系对岩体质量进行初判,选择性的进行室内试验从而大大提高勘察效率。  相似文献   
113.
李鹏  朱峰 《中国沙漠》2009,29(4):641-647
以河西走廊为例研究了沙漠化地区的旅游开发对沙漠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河西走廊主要的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受到了沙漠生态环境空间上的制约,因此多数的旅游产品都集中在生态环境较好的绿洲上。通过计算旅游人口的用水量发现,旅游发展对沙漠化的直接影响很小,但旅游业在沙漠化地区不同流域地段的发展会对政府的环境政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沙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4.
拉西瓦工程河谷区高地应力场反演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拉西瓦水电工程坝址区为高山峡谷地貌,受地质构造应力、自重、地表剥蚀和河流侵蚀卸荷等多因素影响而赋存有高地应力,河谷区钻孔岩芯饼化与探洞片状剥落现象明显。由于该区地应力场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多期地质构造运动及河谷演化历史等因素密切相关,要合理确定其三维地应力分布状况与大小具有较大难度和复杂性。采用多元回归与逐步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工程区域初始地应力场进行了详细反演,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河谷区地应力场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并就其形成机理开展了多因素影响效应分析,为我国西部强烈地质作用区高地应力研究及水电工程建设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和工程案例。  相似文献   
115.
曹文贵  李鹏  程晔 《岩土力学》2005,26(Z2):175-178
把填石体作为粘弹性介质,提出采用三参数本构模型来描述填石体的蠕变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入遗传算法与有限元分析,建立了填石体三参数本构模型参数确定的优化反演方法,结合某高填石路堤得实测工后沉降数据进行参数反演,并利用反演参数对类似断面进行工后沉降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填石路堤工后沉降计算方法能准确的预测工后沉降,参数便于求取,为寻求合理的路面铺筑时间和制定施工控制条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6.
西南石灰岩山区矿产资源开发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鹏 《矿产与地质》2000,14(6):354-358
简要分析了西南石南灰岩山区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不利因素,以及开发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石山矿产开发的目标与要采取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7.
采用数值模拟给出水平均匀波导环境下的声场强度在R-ω平面上的"纹理"图案,根据相位及任2号简正波之间的水平相干距离[1]随频率的变化,分析了平面中存在的"分裂"和"孤立的干涉线"2种干涉"纹理"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18.
中国锂资源的分布具有卤水型与硬岩型相伴相随、若即若离的特点。“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锂理论,在多年三稀金属矿产找矿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中国锂矿的形成与“多旋回”构造运动密切相关,从前寒武纪到新生代均有成矿潜力,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多旋回成矿谱系。锂的“深循环”,一是锂深度参与成岩成矿的物质循环;二是需要一个“圈闭”的构造背景将锂“捕获”以避免其过度分散,锂从开始加入到岩浆与最终定位的深度之差,是硬岩型锂矿成矿的关键之一,压差越大越有利于伟晶岩型锂矿的形成。大量锂矿实例显示锂的物质循环是“内外生一体化”的统一过程,高海拔地区(山上)的含锂地质体(花岗岩类甚至直接就是含锂矿床)经风化剥蚀之后,可能成为沉积型锂矿的物质来源之一;而富含锂的沉积岩经过埋藏、变质、深熔也可以形成含锂的岩浆岩、伟晶岩。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扎布耶盆地及东部的江汉盆地、吉泰盆地、周田盆地等大小不一的盆地均含锂,而其周边造山带中也不同程度发育硬岩型锂矿,这就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锂理论是三稀矿产成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锂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在甲基卡、可尔因、阿尔金、幕阜山等锂矿矿集区的找矿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9.
煤层底板突水是华北型煤田煤矿生产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水害类型,为解决水害防治工程的科学决策问题,进一步提高防治水工程的可靠性,提出构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思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传统决策支持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分析底板水害防治决策支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数据-模型-方案”一体化设计流程,从数据导入、模型驱动、智能决策等3个层次构建底板水害防治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框架。将模型驱动层进一步细分为方法库、模型库、知识图谱构建3项专业化服务,模型库包括底板突水空间点预测模型、疏水降压数值模拟模型、注浆改造工程可靠性分析模型、隔离工程设计模型及底板水害监测预警模型。系统最终输出的决策方案包括底板突水危险性分区、疏水降压Q-t-s方案、区域注浆改造设计及工程可靠性评价、隔离工程设计、底板突水监测预警警情发布。系统通过注浆过程的反馈-控制、突水监测预警的深度学习、疏水降压方案的动态优化等实现其智能决策。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将会在煤层底板水害防治可靠性保障方面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0.
对农户水稻熟制决策行为差异及其空间特征的研究是理解水稻熟制动态变化、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关键和提出应对策略的前提。利用野外调研与室内统计分析等方法,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区,对研究区402例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湖区水稻种植呈现南北差异,东南部(进贤县等)双季稻种植处于绝对优势,而西北部(德安县等)以单季稻为主;(2)不同县域的水稻熟制选择差异较大,以双季稻农户为主,占受访农户的63.57%,然而复种指数仍然偏低,仅1.55,且有近三成的农户发生了水稻熟制变更。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通过种在哪、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等角度出发,鄱阳湖区应该从提高水稻生产比较效益、促进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和优化水稻种植环境等方面引导、规范农户水稻种植,提高区域水稻复种指数和粮食供给功能,务实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而实现耕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