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9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328篇
测绘学   298篇
大气科学   195篇
地球物理   145篇
地质学   806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11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82.
地图数据库中的结构化河网及其自动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河段的结构化河网,讨论了这种结构化河网的自动建立过程,主要包括两个结构索引即线索树结构索引及层次结构索引的自动产生;根据包含以上两个索引的结构化河网,提供了若干检索函数,作为地图数据库中结构处理时结构信息的提取手段。  相似文献   
83.
厂坝一李家沟矿床为规模大、品位富、分布集中的层控型铅锌矿床。主要成矿作用发生在沉积—成岩阶段,矿带受裂谷海槽内次级同生断裂及伴生的沉积盆地控制。矿带内一组走向北东的同生断裂带及次级洼陷和隆起,控制着岩相带的发育和矿床规模。矿带内主要矿体赋存于碎屑岩向碳酸盐过渡的岩相带内,并受到后期变质热液、层间断裂的改造富集。 厂坝一李家沟铅锌矿床的同生断裂,是喷气沉积成矿阶段含矿热卤水的通道;属海底喷气一沉积受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84.
85.
86.
利用成都站的最新辐射观测资料及有关气象资料,拟合出了四川省有效辐射的气候计算经验公式,计算了全省的地面射出辐射、有效辐射、大气逆辐射和辐射平衡,并对其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我省气候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7.
淮北煤田早二叠世化石植物丰富,其形成于炎热多雨的热带滨海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下三角洲平原是该区化石植物最宜生长的地方。早二叠世该区化石植物常形成四类植物群落:森林沼泽植物群落、沿岸水生植物群落、高地植物群落、三角洲平原真蕨及种子蕨混生植物群落(早期)、树蕨-大羽羊齿类雨林植物群落(晚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四类植物群落的结构及面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其演替显示,早二叠世晚期该区气侯更加湿热,雨林气侯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88.
本文根据沉积岩相及相组合特征,在鄂北南化地区出露的灯影组碳酸岩中自下而上划分出三种主要的沉积相带;蒸台地、局限台地潮坪和开阔台地泻湖,这一环境演化特征指示相应时期的海平面具有缓慢的上升趋势。层序地层学方面的研究表明,本区灯影组内部可以划分出两个层序,它们代表了晚震旦纪晚期本区海平面在总体缓慢上升的北景上,还发生过次一级的波动。这些次级旋回的延续时间(约几千万年)和相应的海平面上升速率(约几十mm/  相似文献   
89.
90.
陕西小秦岭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研究了陕西小秦岭地区的构造变形,探讨了华北地块南缘及北秦岭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在该区太华群经历了四期变形,陶湾群则遭受三期变形。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复杂变形史是收缩(Pt_3前)→扩张(Pt_3—Pz_1~1)→收缩(Pz_1~2)→扩张(Pz_2)→收缩(T、J)和收缩—扩张(K—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