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9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岩石圈流变强度与中国大陆构造运动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GPS观测资料和地震学研究成果为约束,针对不同流变参数的中国大陆岩石圈模型,数值模拟了岩石粘度与中国大陆板块边界作用强度的关系,探讨了陆-陆碰撞对中国大陆分层岩石圈运动的驱动机制.给出了陆-陆碰撞驱动力、附加地形与山根浮力及热浮力对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驱动特点.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对中国大陆驱动的边界作用强度之比约是4:1.25:1,所引起的水平主压应力主要集中在坚硬岩石层;而附加地形等垂直方向作用力在水平方向产生的最大主压应力则主要集中在软弱岩石层.这种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在高原南部地区阻碍陆-陆碰撞向北的推挤运动,在高原东北部增加对其它块体的推挤作用。  相似文献   
92.
聊古-1井氮氦比区间概率信息量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了非线性的褶积滤波结合多元回归的方法排除聊古1井氮氦比观测值中的干扰影响,然后计算了其观测值区间概率的信息量.分析了信息量与1981年宁晋MS5.8地震和1983年菏泽MS5.9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这两次地震前2个月左右,氮氦比信息量都明显地出现升高异常,地震后恢复到正常值  相似文献   
93.
沂沭断裂带活动褶皱及其与活动断层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获得的有关资料,初步讨论了沂沭断裂带活动褶皱的展布、内部结构以及与活动断层的关系。沂沭断裂带活动褶皱发育在F1、F2断层之间,呈串珠状伴随F5断层展布,开始形成于第三纪时期,主要形成于第四纪晚期,属活动褶皱。活动褶皱和活动断层是在右旋挤压剪切带中形成的两种构造形式。  相似文献   
94.
本文提出了造成长期以来不能定量评价 Ps 漏电误差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依据,推导出全线路最大可能漏电误差的理论计算公式,指出其应用条件,并给出实验验证结果和台站线路漏电误差的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95.
96.
本文对漏电场进行了系统计算,给出漏电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供电线与测量线间的漏电及其转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提高地震台站观测线路抗漏电影响适合地震电法特点的较科学经济的布线原则和方法。荷泽地震台线路改造实例及某些实验结果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97.
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及其破裂机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家灵  晁洪太 《地震地质》1994,16(3):229-237
根据近年来野外考察所获新资料,总结了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对地震断层的破裂机制提出了新见解。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北起莒县土岭南至郯城窑上,全长130km,由5条运动性质不同的断层段组成。中部以走滑运动为主,两端部以逆冲性质为主。断裂首先在强走滑的中部产生破裂点,并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造成了主震及强余震序列的发生。全新世以来多次主地震事件有着相同的破裂机制  相似文献   
98.
拟建中的某工程场址经工程地质勘探和基础开挖发现一规模较大的北西向断层。本文通过对该断层的地貌形态、断层面宏观结构、断层带内物质的显微构造分析以及第四纪地层的^14C测年,对该断层进行了活动性鉴定,并提出了工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
一、地震活动性特征公元1000年以来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共发生M_s≥5级地震200余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36次,7级以上地震10次。6级以上地震几乎无例外分布在区内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主要活动断裂带上,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北东—北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反映出强震的发生与断裂带构造活动有直接成因关系。研究表明有史料记载以来,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M≥6地震的时空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时间上,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有明显的涨落特点,反映地震活动准周  相似文献   
100.
岩石的电阻率差是电阻率法的物理前提,利用电阻率法研究断层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利用断层破碎带与周围岩石的电阻率差异,跨断层做了大量的实验数据,通过对比和分析,得出了研究破碎带与周围岩石的电性差异,寻找变化规律,研究其变化特征。对今后断层探测具有重要价值,对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