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3篇
海洋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王继志  杨元琴 《气象》1993,19(2):45-48
1 发展概况 天气分析业务系统的总体设计是一项重大软科学问题。AFDOS(Analyzing Forecast-ing Data Processing Operational System)的设计之所以在国内外占有地位,一方面在于其设计中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不失  相似文献   
22.
王继志  杨元琴 《气象》1993,19(3):44-46
1 回顾 近10年来,天气分析预报技术获得令人瞩目的进展,直至80年代初,预报业务人员主要是手工进行天气分析,面对的仍是纸面天气图。以计算机屏幕天气图调阅与检索的自动化系统始于1984年。中央气象台首先完成了西北太平洋百年台风图形调阅输出系  相似文献   
23.
王继志  杨元琴 《气象》1993,19(1):49-52
在第一讲《现代天气图形学概念及技术发展》中,我们强调了三维天气图形学的意义,给出了立体卫星云场的分析例子(见本刊1992年第9期)。本文将给出这类三维图形的制作原理和方法。1 三维坐标变换 制作三维天气图形的第一步,是把原有的二维天气图形坐标(x,y)向三维作概念  相似文献   
24.
王继志  杨元琴 《气象》1995,21(12):13-17
叙述了AFDOS多媒体新版本的原理与设计,介绍该版本的硬件结构及压缩、同步、叠加、计算机视沉原理等,展望此项技术在预报人员实时收集来自多种媒体的天气信息,进行同化合成,综合决策服务、建设现代天气会商规程与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
热带气旋登陆时的破坏力和灾害经常非常严重.其强灾害的产生与热带气旋登陆时能量短时内的突然释放及台风中强烈的中尺度扰动特征有很大关系.常规观测站网及常规观测设备,无论时间和空间的分辨能力,都不能很好的反映这种特征,因而给台风灾害的准确预报带来困难.该文采用CLATEX(China Landfall Typhoon Experiment)登陆台风现场科学试验的观测资料,分析2002年强热带风暴"黄蜂"的风场、中尺度扰动场及动量通量特征;研究其登陆期间湍流动量通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使用首次在登陆台风外场观测试验中的风廓线仪观测资料,能较好的分析强热带风暴"黄蜂"的风场结构.有助于对登陆台风的风场和湍流动量通量时空分布及机理有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6.
北京及周边地区雾形成的边界层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采用国家科学技术部“973”项目北京环境大气外场科学实验(BECAPEX)获得的大气边界层探测, 包括大气风廓线仪、系留气艇、铁塔边界层梯度观测及超声风速仪等探测、大气成分探测以及常规高空、地面和加密自动气象站(AWS)观测资料, 对2001年2月北京及周边罕见大雾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对大雾的形成、发展、持续等不同阶段边界层动力、热力特征及层结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ⅰ) 作为城市大雾的典型例子, 北京及周边此次持续大雾形成前期低空出现逆温, 城市及周边大气中烟尘污染物SO2及NO2在城市低空积聚. 起雾前, 随着SO2及NO2浓度的增加, 凝结度迅速增长; 大雾期间, 随着凝结度增长, SO2及NO2浓度反而下降. 表明城市大气污染物作为凝结核在低空堆积对触发凝雾起重要作用. (ⅱ) 采用铁塔上布设的梯度平均场观测仪器及超声脉动风速仪的脉动观测资料分析, 均得到起雾之前, 在边界层低层有强扰动信号出现. 即起雾前约10 h, 边界层低层平均及扰动动能均出现显著跃升.揭示起雾前低空风切变增大, 有利于湍流的激发.此强信号对指示起雾、监测和预测雾的发生、发展十分有意义. (ⅲ)雾一旦形成后, 雾的凝结反馈效应使逆温层在大气低空的中、上层产生抬升、维持与再建过程, 对城市雾的持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为了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数值预报图的优缺点有比较系统的了解,本文用1984年5月到1985年4月的一年北半球预报图资料,对各月平均误差分布情况及其季节变化特点作了统计分析。ECMWF数值预报图在35°—70°N之间的预报效果最好;在75°N 以北的高纬度地区,都是春、夏、秋三季500百帕高度的预报平均明显偏高,500—1000百帕厚度预报平均明显偏暖,其中又以夏季偏暖最显著,春、秋季次之(冬季则变为偏冷),年变化规律性明显;在30°N 以南地区夏秋两季都是500百帕预报明显偏低,厚度明显偏冷,最强偏冷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东南坡,冬春季则预报偏低和偏冷的程度减轻,年变化情况似与低纬度云雨量和热带低压活动的年变化大致相对应。青藏高原上空500百帕预报全年基本上都是负偏差,以夏季负偏差最大,春秋季减小,冬季趋于0,各月之间有近于正弦波型式的年变化规律性。把平均误差值与标准差相比较,可以看出低纬度地带(尤其是高原附近)是最需要也是最有利于进行系统性误差订正的地区。  相似文献   
28.
29.
30.
To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droughts and flo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upling index (MHCI) was developed using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 logical dat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in representing drought/flood information fo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he MHCI can reflect composite features of precipitation and hydrological observations; (2) compre- 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annual phase difference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hydrological indices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and predict annual drought/flood events along the valley; the hydrological index contributes more strongly to nonlinear and continuity features that indicate transition from long-term drought to flood conditions; (3) time series of the MHCI from 1960-2009 are very effective and sensitive in reflecting annual drought/flood characteristics, i.e. there is more rainfall or typical flooding in the valley when the MHCI is positive, and vice versa; and (4) verification of the MHCI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hydrologic responses in the valley during summer;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found to reach 0.82, exceeding the 0.001 significance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