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塔里木盆地南部玛东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玛东褶皱-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部,走向NE-SW,由NW向SE方向冲断。褶皱冲断带发育于寒武-奥陶系,以中寒武统膏-盐层为主滑脱面。中志留统及其以上地层不整合于褶皱冲断带之上。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古生代褶皱冲断带之一。根据卷入变形最新地层、不整合于褶皱-冲断带之上的最老地层和上奥陶统上部的生长地层,玛东褶皱-冲断带的变形时间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玛东褶皱-冲断带与其东南侧的塘南褶皱-冲断带同为塔里木盆地南缘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的组成部分,塘南褶皱-冲断带是该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主体的残余,其向NW的主冲断方向代表该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主冲断方向;玛东褶皱-冲断带是该早古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前锋,其向SE的冲断具有反冲性质。它们是昆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重要记录,也是昆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组成部分,现今保存最好的部分。  相似文献   
62.
塔中I号坡折带上奥陶统台缘礁滩复合体建造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中Ⅰ号坡折带的台缘高能区发育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体,主要包括生物礁丘、灰泥丘、粒屑滩、滩间海等沉积类型,纵向上表现为粒屑滩、灰泥丘、礁丘的多旋回组合。单个礁滩复合体下部发育粒屑滩,上部为灰泥丘和(或)礁丘,之上为下一旋回的粒屑滩亚相所覆盖。横穿宽3~10km的区域,特别是台地边缘向陡坡转折的高地为礁生长相对集中区,而向内侧则更多出现滩相。不同沉积期礁滩单元分布范围不同,从良三段到良一段沉积期间内呈现逐步向塔中Ⅰ号坡折带迁移的缩减趋势。经后期多次成岩作用和构造破裂的改造,形成沿台缘分布且具有非均质性变化的礁滩型储层。  相似文献   
63.
库车盆地在古—新近纪时期发育巨厚的蒸发岩沉积,自下而上蒸发岩沉积地层主要有:古近系的库姆格列木组、苏维依组;新近系下部的吉迪克组,依据部分钻井剖面资料,可识别出5个蒸发岩沉积旋回。库姆格列木时期巨厚的蒸发岩沉积(Ⅰ1、Ⅰ2沉积旋回期)是燕山后期相对宁静的大地构造环境反映;苏维依时期蒸发岩沉积(Ⅰ3沉积旋回期)在岩性、沉积范围上发生明显改变,反映了早喜马拉雅构造环境下的不稳定沉积,吉迪克早期巨厚的盐、膏沉积(Ⅰ4沉积旋回期)及沉积区域的继续迁移则反映了早喜马拉雅构造影响仍然存在但已经减弱;吉迪克中期(Ⅰ5沉积旋回期)蒸发岩沉积结束,盐湖沉积转变为陆源碎屑岩夹薄层石膏沉积,以砂、砾为主的山麓相沉积指示了当时山体抬升、遭受剥蚀、快速堆积的沉积环境,反映了相对活动的大地构造环境,是中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的开始。可见,库车盆地的蒸发岩沉积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大区域的构造运动在小区域范围内的地质事件反映。  相似文献   
64.
深层—超深层地质条件下,储层的孔渗物性特征和流体动力连通关系决定了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状态,这也就决定了油气运移的动力条件和聚集成藏的机理与过程。本文基于对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结构非均质性的研究,认识深层—超深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和过程,总结油气多期复合成藏模式,探索深层—超深层油气分布规律。碎屑岩储层普遍存在强烈的非均质性,受到沉积结构构造及成岩作用控制,表现出空间结构性特征,在埋藏至深层—超深层的过程中经历了差异性的成岩演化和油气充注。结构非均质性储层中的油气总体向上倾方向运移,受储层中砂体分布、隔夹层结构以及连通方式的影响,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极不均匀,在储层中任何部位都可能聚集,并可能继续运移到有利圈闭中富集。在深埋过程中,多期多幕的构造变动促使深层—超深层储层中已聚集的油气向着上倾方向运移调整,或沿着断裂向上运移调整至中—深层与之相关的有效储层中运移、聚集。深层—超深层勘探具有更为广泛的目标选择,洼陷区和斜坡区都可能成为有利勘探区域。现实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包括:构造高点油气藏向供源方向的拓展,深层—超深层烃源由断裂调整至中深层—超深层的次生油气聚集,深层—超深层与油气源...  相似文献   
65.
66.
稻城贡巴纳岩体位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的南东侧。采用LA-ICP-MS的方法研究了贡巴纳岩体,结果表明岩体锆石LA-ICP-MS U-Pb表面年龄为(226.7±2.8)Ma,是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性组合复杂,在岩相学特征上,呈浅灰-灰白色,暗色矿物含量低,并出现褐帘石等富铝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w(SiO2)=71.24%~73.86%,低MgO、FeOT、CaO,ALK=6.47%~6.86%,A/CNK=1.04~1.07,δ=1.36~1.57,AR=4.43~4.90,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贫化高场强元素;Rb/Sr=0.71~0.88,w(∑REE)=159.3×10-6~190×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比值较高La/Yb=12.87~16.54,δEu=0.16~0.18,总体表现为右倾型,显示与Ⅰ型花岗岩的特征相似。根据花岗岩的R1-R2,Nb-Y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区域构造演化史研究,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其形成与义敦岛弧带俯冲碰撞造山活动有关,即三江古特提斯洋闭合事件对接时间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67.
油气超长运移距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广泛分布着来自于库车坳陷的陆相油气,其运移距离超过100km,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油气超长距离运移实例。本文在结合油气勘探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出油井的详细地球化学研究,综合油气运移条件的分析,探讨了油气超长运移的地质条件与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在哈拉哈塘和英买力南部地区白垩系砂岩储层中发现的油气来源于北部库车坳陷的三叠系湖相烃源岩,成藏时间在5~3Ma;油气主要通过断裂沟通不整合面以及白垩系巴西改组的砂体进行长距离侧向运移,运移的直线距离达到110~130km。研究发现,库车坳陷三叠系优质烃源岩短期内快速熟化并高效排烃,为油气长距离运移提供了充沛的油源和驱动力条件;白垩系巴西改组油层在致密顶底板岩层的封堵约束作用下,油气沿着宽缓斜坡上大面积分布的连通砂体呈面状发生长距离运移,沿途缺少大型圈闭拦截和聚油,油气损失相对较少,所以油气在通畅的运移道路上持续向南推进,这是该区油气发生超长运移的主要动力机制。超长的运移距离,与该区低幅度宽缓的斜坡构造背景和良好的输导通道密切相关,因此,在已发现白垩系出油井点以南更远地区还将不断会有陆相油的新发现;在油气运移经过的地区,白垩系内只要存在圈闭,均可形成油藏,因此,低幅度构造圈闭与岩性地层圈闭所形成的中小型油气田群将作为今后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8.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源与混源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油气源长期争论不休.采用单体烃同位素、包裹体成分与年代指示生物标志物等途径, 对塔里木盆地塔中、轮南典型油气藏进行了油气成因与混源成藏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 塔中、轮南绝大部分原油生物标志物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相似, 仅少部分原油显现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相近的特征, 但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表明, 原油绝大部分实质仍为混源油.塔中包裹烃成分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原油的混源特性.利用同位素进行的混源定量结果表明, 塔中原油中寒武系—下奥陶统成因原油的混入量约为11%~100%(均值45%); 轮南地区约为11%~70%(均值36%), 表明寒武系—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均为塔里木盆地的主力烃源岩.油气运移地化指标与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认为, 塔中地区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塔中I号断层与斜交的走滑断层的交汇点是油气的主要注入点; 轮南地区侧向运移特征较明显.研究区存在调整型、多期充注型与原生型多种混源成藏模式.塔里木海相油气的普遍混源表明深层仍有油气勘探潜能.揭示海相混源油气成藏机制是指导塔里木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   相似文献   
69.
库车前陆盆地广泛发育超压,实测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2。超压分布与构造挤压和膏盐岩盖层分布具有密切关系。在对库车前陆盆地超压特征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泥岩和砂岩中超压与测井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库车前陆盆地膏盐岩封闭层内以及以下多套地层中均主要发育强超压,由于受构造挤压的影响,超压强度从北向南逐渐递减。在克拉和依南地区泥岩中超压与声波时差和电阻率具有明显的响应关系,在大北和迪那地区只有膏盐层中的泥岩超压与声波时差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砂岩中超压只有在克拉地区与声波时差具有一定的响应。由于侧向构造挤压作用的增强导致岩石更为致密所以超压在不同地区与声波时差的响应存在差异性。因此只有当超压达到一定强度使泥岩中颗粒之间垂直有效应力小于40 MPa,砂岩中颗粒之间垂直有效应力小于25 MPa时,超压才与声波时差具有一定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70.
轮南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位于塔北隆起轮南低凸起中部,是中国第一个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油气田发现于1988年,至2008年底控制+探明油气地质储量为18.78×108t。塔里木盆地长期构造沉积演化形成了轮南奥陶系碳酸盐岩大型古潜山及内幕背斜,潜山背斜具有古隆起控油,岩溶斜坡油气富集及准层状油气藏等特征。油气田区域性盖层为中—上奥陶统、下石炭统、上三叠统泥岩,主力烃源岩为寒武系—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及泥灰岩,主要目的层为奥陶系石灰岩顶面之下200m范围内的潜山岩溶缝洞型储集体与内幕层间岩溶缝洞型储集体。通过缝洞系统预测评价、酸压储层改造、稠油掺稀开采等技术攻关,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创新了复杂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理论与配套技术,实现了轮南奥陶系油气产量储量的快速增长。论述油气田勘探与发现的历程,剖析了取得勘探突破的实践与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