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为验证新WGK-1型测氦仪在怀4井观测的可行性,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将新旧测氦仪串联并行观测,经动态稳定性、内在质量及观测曲线对比发现,新测氦仪能够捕捉到更多更完整的地下流体信息,观测数据日变化规则,动态特征明显,且2台测氦仪产出数据具有同步性变化特征。为进一步验证新旧测氦仪的相关性,与同台气温测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台测氦仪氦气测值与气温同时存在短期负相关变化。综合分析认为,新旧测氦仪产出观测数据真实可靠,均能反映怀4井地下流体中氦气的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62.
本研究通过对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断裂进行野外考察,通过GPS观测数据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取得一些初步的认识:(1)东构造结北侧和东侧地块总体上围绕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右旋走滑的东南边界断裂不是嘉黎断裂,可能是阿帕龙...  相似文献   
63.
强地震前水汽中长期异常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为例,研究了在强震孕育中长期阶段水汽含量的时空动态特征。通过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1976年松潘强震群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的分析,发现在川西及其邻近地区的强地震孕育过程中,水汽含量异常频度会出现先下降,然后快速上升的现象。下降开始时间较早,出现在震前10a以上,持续9a以上,属中长期异常信息;而快速上升则发生在震前4a内,属中短期异常表现。地震前水汽含量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岩层中裂隙、孔隙的开合、地下流体的运动和地热能的变化,影响地面温度和潜热交换的分布所致。  相似文献   
64.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预测研究中,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进步和对地球动力学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可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值模拟一个区域内部的构造变形,在正常时期与观测结果应该是比较接近的,而当局部地方处于孕震临界失稳状态时,其实测结果就有可能与模拟结果不协调,据此有可能为地震的中期至短期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应用数值模拟方...  相似文献   
65.
文中综述了近30年来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从华北地区地震地质数值模拟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数值模拟所采用的实测资料以及模拟结果3方面进行了讨论,综合分析了华北地区有限元数值模拟从弹性到弹塑性、黏弹性和蠕变性,从二维线性到三维非线性,从连续变形到非连续变形,从个别资料的应用到GPS网络观测资料拟合的发展过程。简单阐述了华北地区有限元数值模拟工作的意义、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6.
“十五”数字化网络项目完成后,我国地震前兆观测井水位观测网已颇具规模。为了摸清其监测现状,为未来台网优化改造、仪器更新提供依据,开展了观测网的清理和监测效能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总体上,观测网中有61.8%的水位观测站监测效能良好。 73.5%的观测站观测环境符合地震井水位观测要求,75%的观测仪器运行率在95%以上。观测网的运维状态总体趋好,大部分的井水位监测地壳应力变化、地震活动的能力较强。但仍然有些观测站,因观测井先天不足、环境干扰、仪器老化、运维水平低等问题,亟待通过观测环境改造、仪器更新、运维管理培训等措施来提高监测效能水平。大约有6.5%的观测站因观测环境不合格需要停测。  相似文献   
67.
特大地震是指Ms≥8.5地震.最近2012年4月11日在印尼苏门答腊地区又发生8.6,8.2级地震.这样一来,从2004年12月到2012年4月底为止,在印尼苏门答腊地区已发生6次8级以上地震,包括3次特大地震,其地震活动剧烈程度是罕见的.这进一步说明:亚洲特大地震活动中心已迁移到这一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尾部,它将规范(影响或控制)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亚洲大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8.
The Xiannvshan fault zone, lying along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Huangling anticlin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ult zon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fault experienced strong activity during the Cenozoic Era.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fault zone goes through the Yangtze River has been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faced in previous studies as i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upon the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arthquake stability in the reservoir area. Based on tectonic and geomorphic observations along the fault zone between the Baixianchi village in Changyang county and Huangkou village in Zigui town, together with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geology in Guizhou and Quyuan town in the north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Xiannvshan fault zon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north end of this fault zone is located around Huangkou village and does not go through the Yangtze rivers northward. The evidence is as follows: ① On the basis of field data collec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Xiannvshan Fault zone, which stretches 80km, underwent thrust movement in the Cenozoic period, resulting in ravines and fault scarps, topographically. Whereas, on the northern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faults are rarely found, and most of the faults are developed in the Jurassic strata,without topographical effects. Therefore, the Xiannvshan Fault zone has not stretched to the north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② The fault gouge and tectonite zone were found developed on the Xiannvshan Fault zone at Baixianchi village, but only a tectonite zone was found at Zhouping village. There are also some branch faults close to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fault zone. So, the activity of the fault zone weakened from south to north in Cenozoic. The fault zone extends northward and dies out at Huangkou. It doesn’t stretch forward any longer as indicated by continuous strata, sparse joints, and small folds, etc.  相似文献   
69.
贵州三穗地区隆里组的沉积物源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贵州三穗地区隆里组砂岩的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沉积构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隆里组砂岩的物源方向、母岩类型及源区的构造背景: 主要为长英质火成、镁质火成物源区,其次为火山弧物源区(基本为深成)和过渡区,物源是上地壳剥蚀而来,且隆起基底多为稳定克拉通,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沉积构造与地球化学研究进一步证明,该地区隆里组为淡水环境沉积,是裂谷盆地由拉张裂陷演化为逐渐萎缩阶段沉积而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70.
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与龙门山地区水汽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龙门山地区水汽动态的分析研究表明,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大气相对湿度异常频次都出现了先逐年下降,然后快速回升的过程;下降时间较长,10a以上,上升时间较短,1~2a;震中位于异常频次相对下降和上升幅度都是最大的中心或邻近区域。在地震孕育中期阶段发生水汽异常趋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岩层裂隙的张合、地下流体的运动和地热能的变化,影响地面温度和潜热交换的速度所致。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10a~几a),地壳岩石受压缩变形,孔隙、裂隙不断闭合或减少,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减少,潜热交换速度也随之降低,相对湿度异常频次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地震孕育的中短期阶段,地壳岩石变形进一步加大,可能导致微破裂不断扩展,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由减少转为增加,潜热交换速度由降低转为迅速增加,相对湿度异常频度也表现出由逐年下降转为突发的快速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