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对广东龙川东江老隆大桥桥址进行勘查,得到测区基岩面的起伏形态、速度分布以及断层位置。结果表明,测区为一条近南北向的断裂沉降带,桥址的中心线正好通过其中。从经济与安全的角度出发,建议老隆大桥最好能另选桥址。  相似文献   
62.
西岭金矿床是胶东金矿集区内近来新发现的超大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475吨@4.56 g/t),位于著名的三山岛金矿床的东侧。本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西岭金矿床的基础地质特征,并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电子探针分析,系统研究了西岭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西岭金矿床大量金矿物(银金矿和自然金)主要赋存在Ⅱ阶段石英-黄铁矿和Ⅲ阶段灰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中。西岭金矿床金矿物主要有晶隙金、裂隙金和包体金三种赋存状态,以晶隙金为主。金的主要载体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石英、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金矿物粒度大小包括粗粒金、中粒金、细粒金和微粒金,以细粒-微粒为主。金矿物形态有粒状、叶片状、线状、钩状、枝杈状和哑铃状等,以粒状为主。金矿物成分以Au和Ag为主,含微量的Cu、Cr、Fe、Ni、Te、S等元素。金成色为685~831,以银金矿为主,含少量自然金。综合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西岭金矿床为蚀变岩型金矿床,是由早白垩世中温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形成。  相似文献   
63.
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断裂系统错综复杂,相互叠加,改造着褶皱构造的形态,控制着油气成藏过程。目前对盆山过渡带断裂体系的展布特征、发育规模和复杂程度缺少系统研究。本文综合运用野外踏勘、地震资料解释,结合断层像素长度、分形维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断裂系统发育特征和差异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1)盆山过渡带断裂整体呈NWW向展布;以挤压构造样式为主,其次为走滑构造样式,反映研究区整体受控于压扭应力背景;北天山内部断裂构造样式、发育数量及规模多于山前带,反映了北天山内部地质构造和应力场的复杂性。2)盆山过渡带断裂发育具有很好的分形分维特征,山前带断裂分形维数值为1.207,北天山内部断裂分形维数值为1.485,表明北天山内部断裂构造发育和复杂程度明显高于山前带。3)盆山过渡带断裂的发育程度和复杂变形程度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南北方向的差异与地层能干性及构造应力在传递过程中不断损耗,逐渐减弱有关;东西方向的差异与区域走滑断裂的调节和逆冲推覆过程中主应力面并非保持水平而是向东发生倾斜有关。研究成果对了解研究区应力场分布和指导山前带...  相似文献   
64.
松嫩平原氟中毒区地下水氟分布规律和成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中新生代以来,在松嫩平原巨大的断陷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沉积物,形成了由潜水和承压水组成的大型蓄水构造。该区潜水和第四系承压水氟含量较高,在194个样品中,氟的均值为3.45mg/L,范围值为0.25~14mg/L。饮用高氟地下水导致氟中毒大规范流行。研究表明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山前补给区-蒸发排泄区的过渡带和盆地中部地下水强烈蒸发带,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Na·Mg和HCO3-Cl·Na型,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为689.84~2005.6mg/L。高氟水的形成与气候、水文、地质构造、岩石与土壤、水文地质和水化学条件等自然因素有关,同时受不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开展氟病区地下水环境特征和高氟水成因研究对于有效实施安全供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根据现场大风浪条件下的实测资料,粉质土海岸水体中的含沙量沿垂向具有上部均匀、近底突增的分布特点,即呈L型分布特征。利用黄河三角洲粉质土作为试验底床开展波浪水槽试验研究,揭示了底床粉质土在波浪作用下产生液化情况的水体含沙量沿垂向存在L型分布特征。根据试验现象以及悬沙粒度变化,分析认为底部高含沙层的形成主要受粉质土液化后细颗粒析出的影响,上部水体中悬沙由湍流脉动维持。对粉质土海岸大风天气期间水体含沙量剧烈增加采用波致粉质土液化的观点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66.
雅致柏型枝和拟节柏是我国早白垩世地层中常见的属种。在四川宣汉县七里峡剖面,原被最于“上株罗统蓬莱针组第二岩性段”也含有上述属种。据此,笔者将产上述化石的地层时代改归早白垩世,并和邻区的苍溪组、粤东的高基坪群、鄂东的灵乡群、湖南衡阳的神宝山组、淅西的寿昌组、闵西的坂头组、山东的莱阳组进行对比。雅致柏型枝和拟节柏也是四川盆地中部、东部侏罗系与白垩系分界的重要生物标志。还探讨了Frenelopsic-C  相似文献   
67.
柔洁  沈军 《内陆地震》2004,18(3):276-280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遥感图像的宏观性解译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该项目主要利用遥感及GIS地理信息软件合成数字遥感图像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三维地貌影像图,与城市房屋等数字图层叠加,建立与地理图层相连的属性数据库,实现断层与地面建筑关系的实时查询,并对用于构造背景的三维立体模型的显示、可视化飞行技术进行初步研究,以期在城市活断层研究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8.
阜康—吉木萨尔断层是博格达山体与山前冲洪积平原的分界断层,全新世以来仍在活动,山前的冲洪积平原和河流低级阶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拱曲变形,断层剖面揭示了该断层晚更新世末期有3次古地震事件。断层近地表后倾角变缓,地表的陡坎地形主要是由地层的拱曲变形形成的,反映了断层近地表位错的消减和分配规律。  相似文献   
69.
博斯腾湖面积定量遥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NOAA/AVHRR资料, 利用水体与地物光谱特性的差异, 结合通道2方案和通道2/通道1方案, 对4月博斯腾湖水体进行判识, 而利用通道2、通道2/通道1并结合通道4的方案判识了10月博斯腾湖水体, 在此基础上利用线性混合模式对混合像元做了处理, 定量估算了1990—1998年4月和10月博斯腾湖的面积, 调研了9年来博斯腾湖面积变化情况, 表明9年间博斯腾湖面积呈增加趋势。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博斯腾湖面积增大原因做了初步的气候分析, 表明1988年以来博斯腾湖地区气温升高、蒸发量减少、降水有所增加, 而人类活动用水和出流稳定并有减少是博斯腾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而博斯腾湖及上游地区季节性积雪的特征, 使冬季积雪水资源注入博斯腾湖, 导致春季博斯腾湖面积较秋季大。  相似文献   
70.
柔洁  宋和平 《内陆地震》1998,12(1):44-49
主要分析了新疆天山地区断裂构造运动引起地震活动的某些信息。认为在大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不同构造单元和构造部位所反映的地震活动的深度及特性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