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2017和2018两年中,我们对新疆18口煤层气井的水力压裂,应用微地震向量扫描技术,实施了微震监测.这批井的特点是,除3口井煤层的倾角小于30°外,余均为高倾角,其中6口井的倾角大于70°,近乎直立.由于煤层在强度上较常规油气储层显著得低,因而压裂设计预期裂缝沿煤层延展.然而,经反复校核,尽管多数井的裂缝带满足预期(占总井数的72%),还是确认了3口井(17%)的裂缝延展面同已知煤层在倾向上有一个40°~60°的夹角;另一类特例是2口井(11%)的类似X型的破裂,即一个裂缝面满足了预期的倾向和倾角,同时也有一个倾向相反、倾角相似的破裂面.因而在机理上,若视煤层为已有断层,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煤层的压裂破裂面有三种可能性:(1)仅沿煤层延展;(2)仅沿已有断层裂隙面延展;(3)同时沿这两个层面破裂.此外,破裂面展布以相对压裂点向上为主.研究这些压裂裂缝面的产状、发育机理、与对其微震监测的解释方法特性,对具有不同倾角的煤层的压裂设计与压裂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1)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随时间的变化,提出在前兆机制研究的模拟计算中,可将前者看作是定常的,而后者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2)地震危险区的判别,认为在应变梯度较高同时应力又较集中的区域附近可能易发生中强地震。 作者通过用Max well粘弹性模型对一含壁垒的走滑断层的应力、应变积累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探讨了震源体发震前形成高应力差和高应变梯度的原因和过程。主要结论是:即使区域应力场是定常的,由于断层内外物质力学性质的不均匀分布,中强震的危险区终将出现在壁垒处及断层端部;断层内软弱带上可能仅发生小震或蠕滑。  相似文献   
13.
微动面波的介质响应和H/V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微动面波信息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对面波中的Rayleigh波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为了充分有效的利用面波信息和提高识别的准确度,本文基于微动面波H/V谱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给定模型的数值计算,得到了微动面波的介质响应曲线和H/V谱,分析了面波中Rayleigh波和Love波多模式波的介质响应和H/V谱特征.结果表明微动面波的介质响应特征与地层界面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且在H/V谱中Rayleigh波和Love波的主频具有一致性,Love波的利用对H/V谱具有增强作用,文中也指出了H/V谱法在高频应用领域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由于该方法使用的是地微动噪声中的面波信息,不需要专门的震源,因此具有经济快捷、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将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很好应用前景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影象有限公司(GeoImage, LLC)开发的“基特\|雷达” (Git\|Radar)软件,既可进行时间域的分析 ,又能直观地在深度域执行反射波振幅或能量的迭加分析.该软件包括一般的二维,三维等绘图支持,且自动化程度较高,普通技术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操作使用.文中给出两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对地震记录中显著可视事件震级的确定,已有如里氏震级、矩震级、不同定义的震级之间的关联、震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等成熟方法。然而,由于微地震事件记录常淹没在背景噪声中,无法实施包括确定震级在内的传统定位。为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微震大小、研究微震机制及诱发原因、使用其安全预警等,我们外延里氏震级到微震范畴,定义了等效里氏微震震级:根据微破裂向量扫描输出的无量纲能量或最小信噪比,估计一定时空中单位时间单位台站所接收的在时空目标一点上的等效能量和震级。文中列出了目前我们在微震监测中发现的几类微震的大小规模。  相似文献   
16.
17.
微地震是岩石的微小破裂.微地震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剪切破裂或具有很强的剪切破裂成分.通常人们感兴趣的是监测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微震活动,为环保、安全、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一般地学科研提供参数和建议.观测微震信号,以及对其实施的数理、地质、工程等的分析研究,构成整个微震监测系统.对此系统的每一步骤,从观测仪器研制、微震台网布设、微震记录的整理和去噪、微震或其释放能量分布的定位,到分析微震时空活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监测目标之间关联的解释,都必须从上述微震的两个特性出发.微震监测照搬常用勘探地震学和一般小震以上的天然地震学软硬件是不恰当的.微震监测方法的研发必须严格服从地震学基本原理并进行大量实验.本文对微震及其监测进行了一般综述,说明了由于微震的两个重要特性及其监测的艰难程度,也由于微震监测成为伴随生产生活的性价比较高的常规手段的需求,而不得不研发基于微小信噪比数据记录、实施地面监测的微破裂向量扫描技术,较详细地描述了其原理、微震仪器、台网布设原则、去噪、分析解释原则、和应用中所得到的重要分析结论,以及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