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以宁夏荒漠草原柠条(Caragana)灌丛林地为研究对象,于2011年春、夏、秋季,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灌丛微生境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调查共获得节肢动物9目31科32个类群,分属于4种功能群(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其中,优势类群为蚁科(Formicidae)和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71.97%;常见类群有7科8个类群,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19.72%;其余22个类群为稀有类群,个体数仅占总个体数的8.30%。(2)随着季节变化,灌丛内外节肢动物类群组成和个体数分布均发生改变。春季灌丛内外均包括优势类群、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夏季灌丛内外均包括优势类群,而灌丛下仅有常见类群,无稀有类群,灌丛外既没有常见类群也没有稀有类群;秋季灌丛内外均有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但灌丛内外均无稀有类群。(3)夏季灌丛内外共有类群数最少,相似性指数最低,秋季次之,而春季灌丛内外共有类群数最多,相似性指数也最高。(4)春季和秋季,灌丛内外微生境中节肢动物个体数、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夏季,节肢动物个体数灌丛内外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均表现为灌丛内显著高于灌丛外(P<0.05)。(5)春季灌丛内外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是,腐食性动物个体数和丰富度均表现为灌丛内显著高于灌丛外(P<0.05)。夏季,仅有捕食性动物丰富度呈现出灌丛内显著高于灌丛外(P<0.05),而其他指标灌丛内外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秋季,每种功能群动物的个体数和丰富度灌丛内外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沙地灌丛内外生境中节肢动物的空间分布,既与灌丛本身生理生态学特性相关,也与季节性降雨和温度等气象条件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2.
电子地图载负量是衡量电子地图在满足清晰易读条件下所能表达地物要素多少的重要量化指标。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影响电子地图载负量的图面负载度、图面压盖度和色彩对比度,提出一种基于视觉感受的电子地图载负量计算方法。该方法从矢量数据出发,在精确计算图面负载度的基础上,首次以图面压盖度和色彩对比度作为权值参与计算,得到电子地图载负量。最后,基于地理信息平台TerraGIS对该方法进行了嵌入试验,获得不同图面负载度、图面压盖度和色彩对比度的实验地图载负量计算结果并将其与传统方法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又基于眼动仪的视觉感知试验,对不同实验地图下的用户平均眼动时间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并结合热点图结果,分析了该方法计算得到的载负量结果的合理性,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3.
地缘环境分析模型图形化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日益增加的地缘环境分析模型(GEAM)组织管理需求,在对当前GEAM进行元模型剖分及分类的基础上,重点对GEAM图形化建模进行研究。将图形化建模任务划分为模型组织管理、模型编辑及模型验证与运行3个模块,界定各模块的主要功能,构建GEAM图形化建模框架。利用面向对象思想对图元语义映射与关联、模型验证与运行、模型输出与加载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剖析。开发GEAM图形化建模原型系统,并通过对地缘环境单元划分模型进行图形化组建,验证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4.
2020年3月12日河北省怀来地震台伸缩仪、水管仪、垂直摆和水平摆同步出现快速转折破年变的变化,针对这些异常,从观测和供电系统、洞室环境、气象因素等方面开展现场实地调查与异常核实工作。通过对观测环境的勘查,发现3月10日在观测山洞西侧约80 m处,原有的2排平房因拆迁被拆除。应用点载荷模型对拆迁房屋引起的形变理论值进行计算分析发现,应变、倾斜受载荷干扰的理论值与仪器记录异常幅度在量级上一致。因此,此次形变异常为非地震前兆异常,与房屋拆迁引起的荷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5.
206.
气候变暖背景下阿勒泰地区寒潮活动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orlet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阿勒泰地区寒潮频次的气候变化特征和大气环流指数特征.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寒潮次数接近于强寒潮次数的2倍,阿勒泰地区寒潮和强寒潮的月际分布均为单峰型,11月-翌年2月是寒潮集中发生期,9月和5月寒潮很少.近52 a来阿勒泰地区寒潮和强寒潮次数均表现为减少的趋势,且寒潮次数的减少速率较快;寒潮和强寒潮活动偏强年和偏弱年有较好的一致性,只是强寒潮频数偏强、偏弱的年份较少.寒潮和强寒潮距平指数序列存在多时间尺度结构,并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尺度的周期性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特征量与阿勒泰地区寒潮日数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7.
以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近60年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等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艾比湖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1)近60年,艾比湖流域三大主要干流径流总体呈现增加趋势;(2)近60年,虽然艾比湖流域干流径流量总体增加,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作用,导致艾比湖湖区面积和入湖量均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3)近60年,人类活动负影响的效果高于气候变化正影响的效果,人类活动的加剧是导致艾比湖流域湖区面积持续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8.
祁莉  泮琬楠 《大气科学》2021,45(5):1039-1056
东亚冬季气温除了季节平均外,其显著的季内起伏也对国民生活及经济活动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利用1959~2018年台站及再分析资料,使用S-EOF(Season-reliant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方法提取东亚冬季气温季内起伏的主要年际变化模态,其主要模态表现为前冬暖(冷)、后冬冷(暖),即为前、后冬反相,其方差贡献达到31.1%。这种前后冬反相的特征并非局地现象,在北半球大尺度均存在。环流场上它表现为欧亚遥相关型波列(Eurasian teleconnection, EU)从前冬12月的负位相(正位相)向后冬2月正位相(负位相)的转变,相伴随的是低层西伯利亚高压与阿留申低压的强度在前、后冬转折,高层副热带急流的变化也与之匹配。分析发现,欧亚遥相关型的季内转向可能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在前冬12月与后冬2月的转向有关,后者通过北大西洋热通量作用进而影响下游EU波列的转向。此外,宽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事件也有一定贡献,当厄尔尼诺(El Ni?o)发生时,经向上更宽(窄)的海温异常利于前冬气温偏高(低)向后冬气温偏低(高)的转向;而当拉尼娜(La Ni?a)事件发生时,情况与厄尔尼诺年相反。  相似文献   
209.
基于黑龙江地质矿产工作对黑龙江各时代矿产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需求,以近30年来黑龙江基础地质研究进展为基础,依据黑龙江最新地质构造划分方案,将黑龙江Ⅰ级成矿单元(成矿域)重新划分为古亚洲洋成矿域(Pt3-P1)、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叠加成矿域(D1-P3)、蒙古-鄂霍次克洋成矿域(P2-K1早期)、古太平洋成矿域(D1-K1)、滨太平洋成矿域(K2-Q). 对各Ⅰ级成矿单元(成矿域)影响时限、范围进行探讨,为东北地区找矿战略行动实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10.
青海省兴海县赛什塘铜矿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什塘铜矿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端的鄂拉山地区,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矽卡岩型铜矿之一。矽卡岩形成于印支期石英闪长岩与中—下三叠统地层Tb2 1-2岩性段的接触带,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外接触带矽卡岩中。Tb2 1-2岩性段由中性火山岩、大理岩及变质粉砂岩构成,其中变安山质凝灰岩及安山岩与铜矿化有着密切的空间关系。岩相学研究表明,含铜矽卡岩的形成经历了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及石英-碳酸盐阶段。矽卡岩阶段形成石榴子石、辉石及硅灰石,退化蚀变阶段则形成绿帘石、角闪石及磁铁矿,石英-硫化物阶段大量金属硫化物发生沉淀。电子探针分析表明,石榴子石与辉石矿物组分分别为Gro0.00~91.00And7.02~100.00(Pyr+Alm+Spe)0.00~4.27与Di12.80~98.08Hd2.41~79.80(Jo+Jd+Opx)0.00~13.47,表明其属于典型的钙矽卡岩类。空间上,靠近石英闪长岩与安山岩接触带处,钙铝榴石和绿帘石更富集,而向大理岩的一侧以钙铁榴石为主,并常见硅灰石及含Mn的钙铁辉石。矿物学特征及矿物成分的变化显示:从矽卡岩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性质呈幕式的变化,成矿流体至少经历了2次氧化还原性质的转变,这种变化可能与成矿流体中大气降水的不断加入有关。赛什塘铜矿属于矽卡岩型矿床,以石英闪长岩为主的岩浆活动携带了大量的热量及流体,侵入到中—下三叠统地层中,与围岩地层发生物质交换的同时,引起了大理岩、变质粉砂岩与中性火山岩之间的双交代作用,是导致矽卡岩和矿体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