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31.
甘肃省玛曲大水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位于西秦岭川、陕、甘地区的大水金矿床是具有卡林特型的金矿床。矿床赋存于下三叠统马热松多组(T1m)灰岩和印支期花岗闪长岩脉中,矿化受到NWW向和近SN向断裂严格控制,矿石矿物以赤铁矿、自然金和黄铁矿为主,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和褐(赤)铁矿化为特征。成矿作用可以分为原生成矿期和表生氧化一次生富集期。矿床成矿温度为100~400℃,盐度为2.70%~9.10%.,密度为0.875~970g/cm^3,成矿深度为1.422~3.555km。早期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晚期成矿流体为改造的大气降水。硫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该矿床成矿物质与矿区内花岗闪长岩有关,同时也有深部物质的参与。该矿床为多次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早期成矿作用发生于西秦岭碰撞造山期,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整体构造隆升使矿体金品位进一步提高,显示了该矿床多期次幕式成矿作用特征。  相似文献   
132.
北极周边陆架海域第四纪时期曾多次受到冰川活动的影响,但楚科奇海作为北极陆架海之一,其第四纪古冰川活动的存在尚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本文利用2019年中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中获取的楚科奇海北部的陆架和陆坡上700余km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数据,在剖面上识别出了冰川接地带楔状体、冰成碎屑流沉积、冰下混杂沉积和冰下水流沉积等多种类型的冰成沉积结构,可知研究区曾受到古冰川作用的影响。陆架坡折处被半远洋沉积隔开的上下两套接地带楔状体、隆起东南宽海槽中冰成混杂沉积中的层状泥质透镜体都指示研究区存在不止一期古冰川活动,且均曾扩展到楚科奇陆架边缘。  相似文献   
133.
东昆仑造山带晚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质岩石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本文以东昆仑东段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闪长岩体为例,对暗色微粒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包体的野外产出特征、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表明,他们是基性岩浆进入中酸性岩浆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和寄主花岗岩有着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的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也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反映了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显示,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年龄为(224.9±4.1)Ma,与寄主岩的同位素年龄值(225±5)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了在晚三叠世期间东昆仑地区存在着后碰撞阶段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对铜陵凤凰山铜多金属矿不同部位的磁铁矿单矿物的稀土元素配分分析,发现从矿体的底板经过中部到顶板,磁铁矿中稀土元素总量平均值不断升高,依次为11.30×10-6,29.34×10-6和86.15×10-6,δ(Eu)平均值依次为0.62,1.23和2.04.与超覆于矿体之上的花岗闪长岩体和矿体下伏的围岩(灰岩)的稀土...  相似文献   
135.
随着RTK技术在测量中应用的不断深入,为解决RTK测量数据处理过程复杂、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采用多源数据共性分析及融合处理技术设计并研发了“GNSS动态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实现了RTK测量数据处理及成果导出的高度自动化和一体化。通过与TBC的数据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平面及高程较差均在1 mm以内,证明了系统的准确性;通过与传统处理方式的对比,证明了系统处理的高效性。在当下对测量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及保证原始数据可溯源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本系统的研发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6.
利用高分辨率水深、重力、地磁和多道反射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楚科奇边缘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形地貌和地球物理场特征,划分了区域构造单元。研究表明,楚科奇边缘地不仅是楚科奇大陆架外缘独特的地形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与周边的加拿大洋盆、阿尔法-门捷列夫大火山岩省、北楚科奇陆架盆地和阿拉斯加被动陆缘等构造单元在地球物理场和区域构造上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楚科奇边缘地是一个地壳减薄的微陆块,新生代早、中期发生了大规模的E-W向构造拉伸作用,基底断块的差异性升降塑造了当前的地形地貌和沉积层的发育。边缘地可能形成于北楚科奇盆地侏罗纪-早白垩纪的张裂作用,而内部盆-脊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则可能与加拿大海盆相边缘地俯冲作用停止后的均衡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137.
介绍了海底沉积物原位声速测量方法和实验室声速测量方法的工作原理以及在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声学调查中的应用情况,详细对比分析了原位测量声速和船舶甲板实验室测量声速的差异,讨论了温度和压力等环境因素变化对声速的影响,研究成果对海底沉积物声速测量和预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8.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信忠保  许炯心  郑伟 《中国科学D辑》2007,37(11):1504-1514
利用GIMMS和SPOT VGT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黄土高原地区1981~2006年期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 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① 1981~1989年植被覆盖持续增加时期; ② 1990~1998年以小幅波动为特征的相对稳定时期; ③ 1999~2001年植被覆盖迅速下降时期; ④ 2002~2006年植被覆盖进入迅速上升时期.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内蒙古和宁夏沿黄农业灌溉区和鄂尔多斯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的植被覆盖明显提高, 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六盘山、秦岭北坡等山地森林区的植被覆盖明显退化. 从不同的植被类型来看, 沙地、草地和耕地的NDVI上升趋势显著, 而森林植被的NDVI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研究表明: 植被覆盖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变暖在加剧土壤干燥化抑制夏季植被生长的同时, 提高了春、秋季节植被生长活性, 延长了植被生长期.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降水关系密切, 降水变化是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原因.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致使农业区NDVI在不断上升, 同时, 正在黄土高原大规模进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 其生态效应也正在呈现.  相似文献   
139.
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72  
刘晓冰  保继刚 《地理研究》1996,15(4):92-100
本文在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概括了国内外在研究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工作中的成就,并指出了其有待深入之处。  相似文献   
140.
从相对稳定的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能源、物流出发,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提出完善海洋立体化多元生态养殖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