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109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286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62.
岩爆是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硬质岩体存储的弹性应变能突然、迅速释放的动态过程。我国西南山区正在建设或拟建大量深埋长大隧道,勘察阶段岩爆的准确预测对有效设计和控制投资十分重要。从隧道工程勘察阶段线路比选与设计需求出发,针对隧道勘查期岩爆灾害预测指标获取难、预测精度低的问题,以该阶段岩爆预测指标的易获取性为前提,利用贝叶斯网络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有效性来反映岩爆烈度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基于473组岩爆灾害案例,采用4个预测指标(地应力、地质构造、围岩级别和岩石强度)来构建岩爆烈度朴素贝叶斯概率分级预测模型,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确定模型预测精度达84.47%。将该模型应用于雅安—叶城高速公路跑马山1号隧道岩爆段落,预测结果显示:28次岩爆预测中有24次正确、4次错误,准确率高达85.71%;其中2组错误预测中,现场判别为轻微-中等岩爆,而本文模型预测为轻微岩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西南山区深埋长大硬岩隧道勘察设计期岩爆灾害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3.
目前已有研究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限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对西藏林周县中部出露的托龙岩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以期进一步约束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托龙岩体内出露的石英二长斑岩呈岩株状侵入到帕那组中,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石英二长斑岩形成于始新世(50.5±0.6 Ma),锆石εHf (t)值为-0.6~-0.5。石英二长斑岩具有较低的A/CNK值、较高的K2O含量和K2O/Na2O值,属于准铝质和钾玄岩系列。岩石普遍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和Pb,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 /Yb)N =15.3~16.3,Eu负异常较弱,δEu=0.56~0.69。托龙岩体较低的A/CNK值、P2O5与SiO2的负相关性以及Y含量与Rb含量之间的正相关性,表明托龙石英二长斑岩为I型花岗岩。综合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托龙石英二长斑岩可能是相对古老的变质中基性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俯冲板片断离环境,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应发生于50 Ma之前。  相似文献   
164.
全球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1%,养育了世界上超过38%的人口,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贫困人口的聚集地,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对其气候、水文和生态环境变化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近几十年来相关研究不少,但结论比较零散,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归纳梳理了气候变化下干旱区的气候、水文、面积和类型的变化及其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梳理的主要结果如下:干旱区CO2排量约为湿润区的30%,但升温速率却比湿润区高20%~40%。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干旱区面积增加了约2.61×106km2,预计21世纪末,全球干旱区面积将继续扩大约5.8×106km2,占陆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区中以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基础的水资源系统将会更为脆弱,冰、雪等水文要素及水资源构成发生改变,水文波动加大,水资源不确定性加剧。伴随干旱区面积扩大和干旱程度增加,干旱区水资源短缺、水体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荒漠化程度也随之加剧,未来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将面临更严峻的...  相似文献   
165.
在电法勘探项目中,目标层埋深图是主要提交成果之一。这里结合反演电阻率推断解释断面图中常见的地质情况,分析总结了不同地质情况下的目标层埋深数据提取方式,并提出了圈定埋深数据边界的算法。利用Python语言及其第三方库的强大计算和绘图功能,实现了埋深数据的提取及其边界的圈定,为下一步数据成图提供借鉴。实践结果表明,该程序能有效地结合不同地质情况,借助图形进行交互操作,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目标层埋深数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6.
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混合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用于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开展了对2013年超强台风天兔(1319)的模拟,通过与台风最佳路径、强度及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资料对比,分析CAMS云微物理方案在模拟台风中的适用性及云微物理过程对模拟台风天兔的影响机制。设计了3组敏感性试验:修改雪粒子质量和落速系数(EXP1),采用海洋性云滴参数(EXP2),同时修改雪粒子质量和落速系数并采用海洋性云滴参数(EXP3)。结果表明:EXP1和EXP3由于霰碰并雪速率的增加及减小的雪下落通量,导致雪含量显著降低,同时也减少了整体冰相物的含量;EXP2和EXP3模拟的台风眼区对流有效位能快速减小,再现了前期台风的快速增强过程,路径偏差也最小;各试验模拟的小时降水率总体偏强,EXP3的降水空间分布与实况更接近,明显降低雪粒子含量,并一定程度上改善模拟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降水分布等。该结果不但可为改进适用于台风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提供思路,也可加深云微物理过程对台风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7.
168.
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灾害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和防治。该文阐述了利用遥感技术对灵石县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进行调查的原理和方法。文中对灵石县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了评价,针对主要地质灾害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具体意见,并对日后可能发生严重灾害的潜在因素及区域地质环境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该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9.
热带气旋经过台湾岛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董林  端义宏 《气象》2008,34(7):10-14
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2006年共58年的<台风年鉴>或<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将资料线性插值到1小时,挑选出经过台湾岛的热带气旋(TC),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揭示TC经过台湾岛时的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C从东侧登陆台湾岛损失的强度为西侧登陆损失强度的2倍以上;TC登陆时的路径方向与台湾中央山脉长轴的交角越接近垂直,其过岛损失的强度越小,在岛逗留的时间越短;TC登陆台湾岛东侧时强度损耗与TC登陆前其自身的强度呈正相关,而登陆台湾岛西侧则没有明显的统计规律;TC从台湾西侧登陆时不但出现强度不变或者增强的几率更大,而且强度增强也更多.  相似文献   
170.
地形对超强台风罗莎降水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奕武  端义宏  余晖 《气象》2009,35(9):3-10
为了进一步加深地形对台风降水影响的细节了解,用变分法合成的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和地形资料,结合日本再分析资料,对0716号台风罗莎登陆期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过程降水量与地形相关分析表明,沿海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较大.强降水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山体的迎风坡上.分析1小时降水量在不同强度区间的频次分布,发现在山体地形的影响下,山脉区域降水加强.浙江东南沿岸的山体引起的降水增益相对东北沿岸区域的山体偏大.利用日本再分析资料和地形资料计算了气流过沿海山体时的无量纲数Fr值.由于气流Fr较小,气流过浙江沿海地形时更容易翻越山体.抬升位置发生在迎风坡上,因而强降水区也落在迎风坡上.东南沿岸区域的地形对迎风气流的强迫垂直运动在垂直方向上的渗透比东北沿岸区域更深厚,这是导致东南沿岸区域地形对降水增益比东北沿岸区域偏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