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374篇
海洋学   86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7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3 毫秒
981.
林超然  谈哲敏 《气象科学》2022,42(4):427-439
台风次眼墙位于主眼墙外侧,由次对流环和低层切向风次极大值两个基本结构组成。本文通过一系列理想数值试验讨论了不同初始涡旋外围风场结构对次眼墙形成的影响作用以及关键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次眼墙形成的时间和位置与初始涡旋外围尺度显著相关:随着外围尺度递减,台风从形成完整双眼墙、伪双眼墙到没有双眼墙逐步过渡,次眼墙形成时间推迟且位置更加靠近台风中心。动力学分析发现,初始外围尺度可控制外雨带分布,雨带的非绝热加热主导了主眼墙外围边界层径向入流和绝对涡度径向输送的分布和大小。绝对涡度径向输送和摩擦耗散的相对大小及位置决定了次眼墙低层切向风次极大值出现的可能性和位置。动量强迫对低层切向风次极大值的大小仍有贡献。  相似文献   
982.
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师获得了一系列职前和在职的专业发展机会。本文深入访谈来自全国各地的14位高中地理教师,利用主题分析法,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梳理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和内容,并从内容、评价、反馈、环境、沟通五方面归纳教师遇到的专业发展挑战,进而整合、讨论三个需要核心关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专业发展建议:加强实践导向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为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和评价提供养分;提高各群体对核心素养教育改革意义的理解,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和反馈;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助推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83.
基于2019年6月在蓬莱近岸海域实地观测获取的样品和数据,研究了海流、温度、盐度和悬浮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小波分析、单宽通量机制分解和Richardson数等方法,探讨了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和控制因素。研究区悬浮泥沙在平面上呈以登州浅滩为中心向周围海域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垂向上呈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升高的趋势。悬浮泥沙浓度变化与潮流变化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时间上滞后1~2 h。研究区单宽净输沙率为7.84~43.12 g/(s·m)。平流输运在研究区悬浮泥沙输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垂向净环流输运次之。潮流是研究区悬浮泥沙输运的主要动力,悬浮泥沙净输运方向与余流方向一致,登州水道南部悬浮泥沙由西向东输运,水道中部悬浮泥沙由东向西输运,南长山岛两侧悬浮泥沙呈向水道输运的趋势。研究区海域部分水体层化现象明显,水体混合受到抑制,悬浮泥沙的分布和输运受到潮流、水体混合和地形地貌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984.
沉积物可侵蚀性是沉积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动力地貌学、海洋工程安全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从沉积物可侵蚀性测定方法、经验模型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对过去近60年来的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前人对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黏性沉积物受自身物理化学性质、沉积环境和生物过程等综合影响,导致可侵蚀性研究复杂、困难,不同研究结果间无法形成有效对比,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经验模型适用性受到极大限制。在总结研究现状与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认为,下一步黏性沉积物可侵蚀性研究应开展更为全面且系统的实验室与实地研究以及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提高可侵蚀性判定与影响因素识别的准确性与客观性;同时,借助理论、技术创新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深入探讨黏结力形成机理与理论量化,进一步修正与完善黏性沉积物的可侵蚀性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985.
发展我国海底取样技术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述了进行海底取样的意义和目的,介绍了国外研制的各种海底取样器工作原理及应用特点,提出了发展我国海底取样技术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986.
生态福利绩效是提升人类福祉的生态效率,分析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与驱动效应有助于揭示中国人类福祉提升的生态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原因。论文基于主客观综合福祉视角,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深入揭示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的驱动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1) 2006—2018年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主要依赖经济增长效应驱动,但由于环境福祉效应与社会福祉效应的掣肘,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上从3.052降至2.641。在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中,技术进步发挥着最主要的促进作用。(2)中国南方省份与北方省份生态福利绩效的平均值差距由2006年的0.762扩大至2018年的1.005,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值远高于北方地区,是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南北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整体显现为经济增长驱动模式,仅北京、天津、上海为“经济增长+环境福祉改善”驱动模式。南北区域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推进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