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庆外围盆地地球物理场与盆地基底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收集到的大庆外围盆地的布格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数据,对外围盆地中的8个盆地进行了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分析.对各盆地的重力异常进行了由下地壳与上地幔的密度差引起的重力效应的剥离,对磁力异常进行了由居里面起伏引起的磁力效应的剥离.在此基础上应用调和级数法和遗传算法分别反演计算了这8个盆地的重力基底和磁性顶界面,并分析了其基底特征. 各盆地重力基底在0.2~9.0 km之间变化,磁性顶界面在1.8~9.8 km之间变化,其特征反映了各盆地的基本现状.  相似文献   
42.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思路和取得的一些认识.环渤海地区前新生代油气的探测目标以古潜山油气藏为主,主要存在拉张、挤压、走滑、负反转与重力滑动等五种构造样式,不同地区的构造样式及其组合特点并不相同.利用重磁数据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圈绘出研究区前新生界残留盆地和残余厚度的宏观分布.研究区中生界(包括上古生界)残余厚度存在两条增厚带,厚度超过5 km.其他为一些特点不一的增厚中心.渤中地区为残余厚度的缺失区,向四周残余厚度逐渐加大.下古生界(包括部分元古界)残余厚度的增厚中心多数成块、带状分布,很多地区已遭受剥蚀.这些残余厚度的增厚中心往往与前新生代油气藏的位置吻合较好.本文介绍了地震三维高精度叠加技术和最佳偏移孔径技术等方法在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气研究中的发展,提高了古潜山地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保证三维叠前偏移的振幅保真.在储层预测研究方面,本文在储层多种参数提取的基础上,实现了反假频储层预测方法.它主要应用于研究区中深层低渗透油藏裂缝密集带研究,实例表明其厚度预测和预测精度都有明显改善.最后,在钻井、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石油地质特征等,给出了环渤海地区8个前新生代油气潜力有利区.  相似文献   
43.
山东栖霞百里店地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山东栖霞百里店地区进行了金矿的探查。分析探查结果,得出在百里店及其临近地区可能存在一大型金矿。  相似文献   
44.
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及其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南海西北部与红河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计算了研究区重、磁资料的一阶小波细节变换、四阶小波逼近变换。根据重力场资料以及南海北部盆地钻井取样的测试结果,同时参考在研究区进行的地震勘探结果,对研究区的地壳结构进行了反演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地壳结构较为复杂,地壳厚度在17—38km之间,总的趋势由陆向洋地壳厚度逐渐减薄,反映出该区域地壳具有陆壳、过渡壳的性质,同时存在上地幔隆起区及凹陷区。用地震层折成像结果与重力资料计算出的地壳分布趋势进行了对比验证。根据地幔对流结果探讨了研究区深部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深部地壳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5.
根据黄海及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资料,通过解析延拓、目标场提取、任意水平方向 导数计算、离散小波变换等处理,得到各种有关断裂的信息.经过与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地 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黄海中央断裂带是一组“X”型交叉断裂而不仅仅是一条NW向延 伸的断裂,并提出了有关的地球物理证据.经分析认为:黄海中央断裂带的存在是造成黄海 东西两侧在地球物理场面貌、断裂分布特点与规模上有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由于该断裂带 的存在,致使郯庐断裂带的右旋活动所产生的应力对黄海东西两侧的影响不一致,因而产生 了黄海西部重力异常等值线凌乱、密集、断裂密布但规模相对东部较小的现象.认为黄海中 央断裂带受扬子块体向中朝块体嵌入过程的影响,形成一组近SN向为锐角的“X”断裂带 ,但该断裂带具有明显多期活动的迹象,不仅与特提斯体制下块体碰撞、俯冲作用有关,也 与后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聚敛、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6.
研究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的岩石物性模型与似海底反射层的振幅随入射角变化(AVA)特征. 基于时间平均-Wood加权方程、三相介质波传播理论模型和弹性模量模型,计算并阐述含天然气水合物岩石弹性参数与水合物饱和度、含游离气岩石弹性参数与游离气饱和度的关系;给出不同模型AVA特征. 结果表明,不同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不同游离气饱和度的各种组合呈现形态相似但反射系数值不同的AVA特征.  相似文献   
47.
一、引言在重力学的发展中,微重力与重力垂直梯度的研究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所谓的微重力测量是指测量、探查的对象引起的重力效应和测量的精度都是以微加(μGal)级的数值来量度的。研究微重力与重力垂直梯度的变化一方面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地球重力场的了解,同时根据观测得到的有价值的资料来解释与评价地下密度异常体的结构、形态、分布,则更具有理论与实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中国西部盆地及周边地区区域重力场和地壳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西部盆地现有重力与地震资料以及新生代沉积层资料,给出了各盆地的深部重力异常场。应用重力数据结合地震资料反演计算了各盆地及其周边的地壳厚度分布。讨论并分析了各盆地重力场、地壳构造。指出了各盆地油气储集的远景地带和地区。  相似文献   
49.
中国海陆莫霍面及深部地壳结构特征研究是东亚地区宏观构造格架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以地震测深等数据为约束信息,以重力数据为基础,通过分区计算,反演了中国海陆莫霍面深度.依据地壳性质与莫霍面深度分布特征,划分了莫霍面深度梯级带与分区,并对各分区的莫霍面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选取阿尔泰—巴士海峡典型剖面进行了重、震反演,建立了密度结构.剖面上莫霍面深度和深部结构能够清晰地反映中国大陆"三横、两竖、两三角"构造格架中的两横和两竖,在昆仑—秦岭—大别以北的准噶尔地块和中朝地台莫霍面深度45~50 km,而其以南至贺兰山—龙门山之间的祁连、柴达木至松潘—甘孜的莫霍面呈"W"型起伏,莫霍面深度由祁连地块北部的50 km,加深至68 km,在柴达木盆地抬升至58 km,在阿尼玛卿山莫霍面降至68 km,向南逐渐抬升至四川盆地的44 km,经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这一竖的台阶式抬升至华南褶皱带的35 km,在江绍—南岭以南缓慢抬升至南海北部陆架区的20~25 km.在巴士海峡处南海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莫霍面形态较复杂.同时剖面上祁连—柴达木地块的中下地壳存在一个低速、低密度体,推测其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引起的,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内物质流动的通道.  相似文献   
50.
红河断裂带研究区深部结构特点的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河断裂带是认识板块相互运动、深部过程和地质演化的窗口,一直受到重视与关注,关于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去向问题特一直是讨论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15°N~25°N,102°E~112°E地区的重力、磁力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结合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对该断裂带入海之后的去向进行了讨论.并依据重力数据对莺歌海中的两条剖面重建了密度结构,认为该区浅部与深部构造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同时认为莺歌海地区的中地壳中有一低密度层存在,推测红河断裂带在莺歌海地区的走滑,很有可能就是沿着这一层发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