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1.
副热带高空急流各中心强度时间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谭杰丽  江静  袁俊鹏 《气象科学》2009,29(4):482-48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纬度地区的副热带高空急流各中心200 hPa上的强度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结果表明,高空急流各中心位置的季节变化形态不一致,表征强度的各特征参数的季节特征虽都呈现冬强夏弱的主要特征,各中心的变化特点在于:东亚中心的急流面积和风速都有较大的变化;非洲中心面积变化小,但风速变化较大;而北美中心急流面积变化较大,风速变化较小.也有各自不同的变化形态和季节转换特征,四季的各急流中心的变化均不一致.急流各不同中心的各季节的强度特征参数发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时期虽不尽相同,但大致都存在6~8 a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22.
江静华 《地理教学》2012,(11):37+48-37,48
活用“导学稿”是“学案导学”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灵活运用“导学稿”,把集体智慧、个人风格和各班学晴相结合。在“导学稿”的基础上,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提高“导学稿”的效果。  相似文献   
23.
由热带气旋进入海洋近惯性运动能量的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最佳路径资料,采用Bogus方案构造了西北太平洋2000—2006年包含热带气旋的风场,作为海洋模式POM的风应力驱动,研究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进入海洋近惯性运动的能量分布、传播等特征。结果表明,考虑热带气旋后西北太平洋近惯性能量增加了三倍多,约为5.14×10-3TW,其中大部分能量在低纬产生,且近半数存在于50 m以上,85%发生在海表面至水下500 m,还有15%能达到更深层次。热带气旋产生的近惯性能量在下传时,其传播方向和速度随深度呈明显差异:在上混合层,能量基本均匀,平均能在此滞留约2 d然后下传;在200 m以上,能量以垂直下传为主,下传速度非常快;在200~800m左右,能量下传路径发生右偏,下传速度较慢;在800 m以下,下传速度重新加快,并向TC路径靠近。  相似文献   
24.
ENSO事件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影响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4  
黄兴春  江静 《气象科学》2008,28(1):15-20
本文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就ENSO事件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影响进行诊断分析.主要结论为:El Nino年冬季200 hPa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主要在急流出口区纬向风有正距平,急流增强东扩.而La Nina年冬季急流在急流出口区纬向风有负距平,急流减弱西移.El Nino年夏季急流增强,主要在急流区内的偏南部纬向风有正距平.La Nina年夏季急流减弱,主要在急流区内的偏南部纬向风有负距平;相关分析表明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冬、夏季纬向风与热带中东太平洋冬、夏季海表温度有显著的相关.研究表明,ENSO年冬、夏季对流层中上层有较大的气温异常,并由此产生大的经向温度梯度的异常,这可能是ENSO事件影响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5.
热带环流演变与南海季风爆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8-1997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研究发现阿拉伯海经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和南半球纬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在5月份同时到达南海,经向环流管低层的偏西风和纬向环管低层的偏南风共同组成西南风,于是5月份西南季风在南海地区首先爆发。此外,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及各经度海陆分布的影响,造成太阳辐射加热不均,是热带夏季风爆发的直接原因,也是南海季风早于印度风爆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
使用1960—2015年6—10月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借助相关性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耦合场分离方法等统计学方法研究了热带气旋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热带气旋活动增强使得对流层高层温度增加,低层温度降低;对位势高度场的影响主要是使得位势高度降低,最大的影响区在500 hPa;分析东亚大气环流与热带气旋之间的耦合相互作用发现,大气环流和热带气旋相互反馈作用较强的区域往往也是热带气旋对大气环流独立影响较强的区域。两者相互耦合影响部分的解释方差(4%~7%)明显小于单方面由热带气旋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部分的解释方差(12%~18%)。  相似文献   
27.
热带大气季内振荡对中国冬季持续低温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江静 《气象科学》2015,35(4):422-429
利用1959—2011年中国522个站点冬季日平均温度资料,选出期间中国发生的持续低温事件,统计了MJO位于各位相时中国各区域发生持续低温事件的概率,并试图从垂直速度以及经向环流异常入手,研究MJO影响中国冬季持续低温事件的机制。统计研究表明,MJO位于2、3位相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持续低温事件的概率相对更高。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在MJO位于5、6位相时,也有相对较高的概率触发持续低温事件。而MJO位于7位相时中国南方地区发生持续低温事件的概率较高。从影响机制看,MJO能够激发出西北向传播的Rossby波,引起局地Hadley环流异常,在副热带亚洲地区激发出大气异常显著的垂直运动,影响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形势,进而改变冷空气活动的路径或区域,导致中国冬季的持续低温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  相似文献   
28.
南海地区降水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江静  钱永甫 《气象学报》2000,58(1):60-69
文中利用美国 NCEP重分析资料中的 1 979~ 1 995年 1 7a逐旬的全球降水资料 ,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南海地区降水的多时间层次和多空间层次结构 ,研究了南海季风的爆发及时间演变 ,探讨了南海季风爆发的机制。结果表明 :( 1 )南海季风爆发于 5月中旬 ,季风爆发过程实际上是小范围 ( 32个经度 )降水向大范围 ( 64个经度 )降水调整的过程 ,一旦出现较强的大范围降水 ,并到达南海地区 ,就爆发了南海季风 ,调整完毕则是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相继爆发。( 2 )在 1 0°N以北的地区 ,季风最早发生在南海 ,然后逐渐西移到印度 ,达到印度季风最盛期后 ,迅速东撤。( 3)南海地区可分为 3个区域 :北部 ( 2 0~ 2 2°N)、中部 ( 1 0~ 2 0°N)和南部 ( 1 0°N以南 )。南海雨季主要发生在 1 0°N以北的北部和中部 ,北部雨季是平稳增强的单峰型 ,而中部雨季是突发性的 ,雨季内降水起伏较大。( 4 )南海季风区有很强的年变化 ,30~ 60 d和 2 0~30 d的变化也比较显著 ,还有 3个月左右的周期变化。除年振荡以外 ,各种周期振荡随时间变化较大 ,在雨季表现得最强烈。( 5)南海季风的爆发与 2 0~ 30 d和 30~ 60 d两种低频振荡有关。  相似文献   
29.
江静华 《地理教学》2022,(19):24-27+33
课程思政和学科思维有机融合的课堂简称为“两思课堂”,它促使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文章以“海—气相互作用”为例,探析了高中地理“两思”教学模式:从探寻学科内容和探求学科思想两个方面激活思政要素;从知识传授结构化、结构建立问题化、问题来源情境化、情境体验生活化四个角度培养学科思维能力;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角度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相似文献   
30.
利用Monte Carlo模拟技术考虑了震源和震级的贡献及抗液化阻力的概率分布,将液化安全系数的倒数作为工程需求参数,对土层的液化危险性作概率估计,可以满足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对于不同设防水平工程场地液化安全判定的要求。在文中应用该方法对北京地区若干场址多种设定土层情况分别进行了液化危险性分析,并在所得的大量模拟样本的基础上,引入液化需求锤击数基准值概念和土层埋深水位影响系数,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本地区简化的液化危险性估计方法。验算表明,该简化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便于一般设防工程使用。作者认为其它地区也可以依此途径建立适合于该地区的液化危险性的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