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41.
地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现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地球流体力学的长波理论,研究了强震地热涡的长波运动特性;分析了西太平洋M8≥7.8级强震与我国月降水场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强震相伴的地热涡尺度超过850km时,它会向西退行,从而影响我国月季降水场的相应演变.利用上述结果,对2007年我国汛期降水分布进行了预报,实况证明此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2.
地震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现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地球流体力学的长波理论,研究了强震地热涡的长波运动特性;分析了西太平洋Ms≥7.8级强震与我国月降水场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强震相伴的地热涡尺度超过850 km时,它会向西退行,从而影响我国月季降水场的相应演变.利用上述结果,对2007年我国汛期降水分布进行了预报,实况证明此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3.
近2000年古里雅冰芯净积累量与南疆盆地南沿的干湿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1951-1991年古里雅冰芯净积累量、1951-2000年南疆盆地南沿的降水资料和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的大气环流资料,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疆盆地南沿近2000年高分辨率的干湿变化序列。  相似文献   
44.
长江、黄河大洪水前期地球系统演变的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4,他引:7  
通过分析江、淮、黄、海四大洪共14个大洪水年的前期地震场特征,发现大洪水前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亚欧中纬地带和台湾以东洋面三处的有强地震发生,若强震出现在中印缅热点则对应着江淮大小;强震出现在川青甘地区则对应着黄海河大水。引发大水的直接原因是本地区地热涡的强烈发展,它因刚好位于数组”同向等距地热涡族”的相交点上,交相干共振的结果,文中详细分析了1954和1982年两个个例。最后分析了“中印缅热点”的  相似文献   
45.
青藏高原腹地1985年雪灾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分析了1985年10月青藏高原腹地一次特大雪灾的地面气象要素场及卫星辐射场特征,并对生成重雪灾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雪灾的范围与过程,降水量≥8mm与积雪深度≥5cm的范围基本一致,雪盖的后延冷却效应较强,持续时间近5个月;卫星辐射资料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地气系统净辐射收支中行星以照率起入导作用。11月积雪中心区域各因子均达极值-行星反照率距平高达16%,OLR距平值减小-14.6W  相似文献   
46.
我国东南象限冬、春季雨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我国东南象限冬、春季雨带的相关分析,发现当冬、春季之间地气形势稳定时,约有68%的春雨带位于冬雨带南方50~300 km的范围内,此统计结果可作为预报春雨的指标;当冬季地气形势出现“双跳型”时,冬、春季之间的雨带可相距500 km以上,此时冬、春季的地震时空变化有可能作为春雨位置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47.
我国西部冬季扰动源涡与东部夏季雨带分布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柳艳香  汤懋苍 《高原气象》2001,20(1):109-112
我国西部 (85°10 5°E)冬季“扰动源涡”的位置对夏季东部雨带的配置具有支配作用。当西部“源涡”位于 35°N以北时 ,东部雨带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 (Ⅰ类雨型 ) ;源涡位于 32°35°N之间时 ,夏季雨带多出现在淮河流域 (Ⅱ类雨型 ) ;当源涡位于 32°N以南时 ,雨带多出现在长江流域或江南 (Ⅲ类雨型 )。藏东南热点区冬季的中强地热脉冲对我国夏季江淮和川黔的大水具有很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8.
49.
50.
作者总结了用地气图方法进行1995~2004年汛期降水预报的经验教训。10年来各单位的平均得分均为60多分,表明气候预测尚未过关。地气图方法虽然取得了在8大单位中平均排名第一的成绩,但比第二名只多0.4分。表明地气图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它所走的大方向:要考虑岩石圈热力异常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似乎值得肯定。因为岩石圈与大气圈的耦合作用是气候系统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而且岩石圈释放的热量有时可达100~101W.m-2的量级,这足以影响到短期气候变化。10年中1995年和2002年本方法预报得分排名为倒数第一,因而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值得吸取教训的是2002年和2003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