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51.
青藏高原隆升的深层原因及其环境后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青藏高原隆升的数值模型,利用最新地磁极性资料重新计算了高原隆升随时间的变化.在高原的隆升史中,先后有3次达到了H≥Hc(凝结高度),这亦是3个典型的季风气候期.地磁极性强正向期对应着高原的强隆升期,同时也对应着低海平面期;长反向期则伴随着高原的夷平期和高海平面期,但海平面变化比地磁场极性转变平均要晚0.8~1.0MaB.P..  相似文献   
52.
高原季风的年代际振荡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汤懋苍 《气象科学》1995,15(4):64-68
一、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史高原季风是高原对大气的冷热源作用冬夏相反,从而引起的对流层中、低层冬季为反气旋环流,夏季为气旋性环流的总称。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中,到渐新世初(约37Ma.B.P.)其水平尺度开始大于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高原季风开始出现“’,全球气候经历了一次大转型,从以纬向分布为特征的准天文气候开始转向季风气候。值得提出的是,在早第三纪(如始新世),陆海分布已基本上是现代格局,海陆季风体系(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应该已经形成,然而东亚、南亚地区非常干燥,为什么当时没有季风雨相伴呢…  相似文献   
53.
施雅风和李吉均(1994)在总结80年代以来中国冰川学研究的新进展中,提出了3个有待深化和争论的问题:1)不同地区最大冰期出现先后差别的原因尚不清楚;对是否存在一种与季风区相反的模式,即冰期与雨期同步;3)在冰期变化中"气候因素与构造因素何者为主".这3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本世纪冰川学研究留给下世纪的3个问题.它的解决只有冰川学、气候学和地球动力学等的结合才有可能文章拟对此3个问题提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4.
地气耦合研究进展简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简要介绍了近十多年来地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并从整体地球系统的角度探索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和地震灾害)的成因.在总结和评述过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幔对流节律性假说,并利用这一假说解释了板缘地震、地球自转和厄尼诺之间的关系;利用地幔中存在中小尺度对流这一设想并结合绝对涡度守恒原理讨论了板内地震、地热流和旱涝分布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了对今后地气耦合研究工作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5.
高原季风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3,12(1):95-101
  相似文献   
56.
季平均3.2m地温距平场在汛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汤懋苍  张建 《高原气象》1994,13(2):178-187
10^0所以内的各种气候变化,除正常年变化外,其余各种变化或因周期太短(如正常日变化、天气周期变化),或因气温振幅太小(如年际变化、月、季变化等),对3.2m地温化幅度的贡献均在0.05-0.15℃之间,故消除了正常年变化(取距平后的)3.2m地温场(T32)在相当程度上是3.2m以下地热活动的反映,特别是│T′3.2│≥0.5℃的高(低)温中心,基本上是地下热活动的反映。分析了1980年以来逐季  相似文献   
57.
介绍了G.P.Gregori提出的关于日地关系的新因果链:太阳→太阳风(及月球引潮力)→地幔内地磁感应々→“发电机”感应电流→焦耳热→火山(及地热流)→水或其它微量元素进入大气圈→控制长期气候变化。对这种因果链提出的背景知识、资料证明及应用前景作了详细说明。介绍了国内一些学者关于日地关系的看法,并将二者加以比较。提出了对日地关系研究的看法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8.
纪忠萍  汤懋苍 《冰川冻土》1994,16(2):128-137
本利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量实测资料、天山大西沟温度大降水、乌鲁木齐地温资源,讨论了该冰川物质平衡与某些气候要素的关系;7月气温、夏季5-7月降水及3-4月地温是控制当年物质平衡量的主要气象要素;通过寻找最佳因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该冰川年物质平衡的预报公式,同时讨论了资料插补问题。  相似文献   
59.
下垫面能量储放与天气变化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本文首先分析了几个前期地温距平与后期降水分布的相关实例。指出,地温距平是影响后期天气的重要因子之一,並且深度愈深,影响的时间尺度也愈长。其次,简单地讨论了根据本文观点拟出的汛期旱涝预报方法,所作出的五年(1975—1979)实际预报的结果,作者认为,该方法作为大范围定性预报,其效果尚可。最后,在某些假定之下,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τ)的地表面温度振幅(T_(mo)和相应的能通量振幅(E_m)之间的简单关系:。并得到,对各种长期天气来说,满足,这与土壤热储量在τ时段内的变化是同一量级。这说明下垫面能量储放可以对长期天气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0.
本预报模式,对影响降水的三类因素做了不同的处理,其中对下垫面热状况各项是用数学物理方法求解的;对水平方向的相互影响,主要考虑海温与高原温度,用其表征海陆季风和高原季风状况;对下垫面反照率与下垫面湿度项,是根据这两个要素与前冬、前秋的下垫面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用统计方法得到这些前期因子与降水的回归方程。 该模式中,方程的系数是采用物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处理的。用此模式做的1980年汛期降水预报,准确率为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