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3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华北地区1970年~2009年的ML3.0级以上地震资料,使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同及邻区的中小地震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在该区中强地震前的异常情况。研究工作首先是确定空间范围、时间窗和时间滑动步长,然后将地震的空间分布进行网格化再转化为序列;对一个时段和它的稍长时段的地震空间分布进行序列化,计算两个序列的相关系数;并分析相关系数在中强地震前是否明显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当空间取以1989年大同-阳高5.9级地震震中为中心,经向长度和纬向长度均为1.6度的矩形区域,时段长度取3600天,稍长时段取3700天,滑动步长取100天的情况下,1980年~2009年的相关系数时间序列数值整体上稳定,在0.94~1之间波动,但在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5.9级地震、1991年山西大同5.8级地震与1999年山西浑源5.6级地震前2年均出现过相关系数小于0.94的异常现象,表明地震的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变化。并讨论了相关系数异常对于中强地震的前兆意义,可以得到以下3点认识:(1)大同及周边地区的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空间分布模式发生显著变化,可作为2年尺度的震兆异常,为该区中期地震预测提供时间上的参考;(2)考虑到研究区的限定范围为震中周边0.8度以内,地震时空分布的相关分析结果对于地震地点的预测也具有指示意义;(3)相关分析可以为识别此类地震空间分布模式的异常变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使用时空扫描方法,研究了2007年宁洱6.4级地震震前川滇地区地震频度的空间演化过程,发现自2007年2月到震前,川滇地区整体上地震活动呈现持续增强的变化;而思茅地区的地震活动自2007年2~4月增强,5月份减弱,同期文山地区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从应力场演化的角度探讨此次地震的孕震过程,认为2007年4~5月间,思茅与文山地区地震活动演化的差异与宁洱地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0-2016年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目录中面波震级和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项目的矩震级数据,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给出中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统计关系,分析该统计关系与实际数据之间的残差分布,并将其与已有统计关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得统计关系式具有较好的无偏性,更能体现中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选用云南通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烈度资料,研究了该区地震震源深度对烈度衰减的影响;通过在烈度衰减模型中加入震源深度参数,计算了通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同时,研究了1970年通海7.8级地震的等震线图,给出等震线长、短轴数据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ismicity and seismic risk distribution in the Bohai Sea. Based on the seismic design parameters of 46 platforms in the Bohai Sea, a statistic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ratios of the peak accelerations for different probability level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wo-stage design method, a scheme of two design seismic levels is proposed, and two fortification goals a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for strength level earthquakes and ductility level earthquakes. Through analogy and comparison to the Chinese seismic code for building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robability level for the strength and ductility level earthquakes takes return periods of 200a and 1000~2500a respectively, and we further expounded on its rationality. Finally, the fortification parameters in the sub-regions of Bohai Sea area are given in the light of seismic risk zonation and ground motion division. This article is a summary of experiences from many years of offshore platform seismic fortification work, and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standards of offshore platforms in China, which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andard.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渤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我国海域石油的主要开发场所,同时沿海地区分布有许多重要城市(烟台、威海、天津、唐山、秦皇岛、大连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渤海海域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率在华北地震区内是最高的。渤海内的海洋石油平台、跨海大桥、人工岛等海洋工程的抗震问题已受到工程建设部门的重视。目前对渤海海域内地震构造和历史强震的研究结果还存在许多争议,如在地震活动带划分中,渤海海域是属于北东向的郯庐地震带,还是为北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尚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基于渤海海域的地震环境及地震危险性特征,根据46个海洋平台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分析了不同设防水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与其他工程类比的方法,确定了海洋平台抗震设防的两级目标;通过与国内其他规范的类比,确定了海洋平台强度设计地震的概率水准取重现期200年,变形设计地震的概率水准取重现期1000—2500年,并深入分析论证了其合理性;最后,根据渤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区和地震动参数区划给出了相应的设防参数。本文是对渤海地区多年来海洋平台抗震设防经验的总结,是对我国海洋平台抗震设防标准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陆板内地震活动通常表现为偶发性、丛集和迁移。地震观测数据显示了沿地震带的空间聚集和散布于板内的大部分区域、长期平静后的地震活动时间丛集,以及地震带间的迁移。这里,我们使用三维粘-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对板内地震活动时空图像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模型模拟了动力加载、地震的地壳失稳以及同震和震后的应力演化。对于地壳强度预设随机扰动的横向均匀岩石层,模型预测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地震活动不同的时空图像:经过数百年后,空间聚集于窄带和散布于大区域,在数千年后,连成地震带,以及数万年后遍布于模型区域。地震带的方位与动力加载引起的最优失稳方向一致。应力转换和迁移造成地震的时空丛集。当考虑弱化带的影响时,模型预测地震初期在带内活动,之后扩展至远处。如果大震后断层带发生弱化,则在没有强动力加载的条件下,同一断层带也可能再次发生大震。通过简单模型揭示的板内地震活动时空复杂性表明,依赖于有限地震记录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可能存在偏差,以致于在近代发生过大震的地区高估地震危险性,而在近代少震的地区低估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西南地区多年来积累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成果,借助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强大的空间信息表达能力,使在MapInfo平台上构建西南地区区域地震构造图数据库成为可能。文中使用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分开设计的方法,采用多个层次、多种基本类型、多表关联的数据库格式,在MapInfo平台上构建了西南地区区域地震构造图数据库  相似文献   
20.
分形理论主要是研究为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无序(无规则)而具有自相似性的现象.它借助于自相似性原理洞察隐藏于混乱现象中的精细结构,使人们可以从局部认识整体,从有限认识无限.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有用的经验公式,提供了对自相似现象进行外推和解释的理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