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106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299篇
地质学   804篇
海洋学   282篇
天文学   169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91.
王少怀   《地质找矿论丛》2006,21(10):5-9
紫金山矿床是我国东南沿海发现的大型金铜矿床。在分析超临界成矿流体系统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研究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超临界成矿流体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条件,提出该系统的成矿机理:与燕山晚期酸性火山一侵入岩浆有关的金铜矿床是在上地幔隆起、张性或向张性过渡背景下形成的,酸性岩浆经熔体一流体分离作用形成的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混合,经水一岩作用等复杂的输运和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动力学产物。  相似文献   
992.
电磁波CT成像技术是基于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利用各种波源透视探测目的体及地质现象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文章介绍了电磁波CT成像技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某防水工程场地电磁波CT成像勘查实例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3.
1996年9月,经过近40年期间遭遇许多次失败的协商谈判之后,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的文本最终达成了一致并在联合国开放供各国签署,随即由5个声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俄、中、英、法)进行了签署。在签字仪式上,克林顿总统称该条约为“最长久的追求、最艰苦的战斗、核武器控制的收获”。  相似文献   
994.
相似地震     
若在某个地点进行地震观测,有时会观测到其地震波形细节之处都一模一样的地震,这样的地震就称为“相似地震”(图1)。在空间上,这些地震的震源集中,往往形成所谓的“地震巢”。  相似文献   
995.
A.  Piombo  G.  Martinelli  M.  Dragoni  尚丹 《世界地震译丛》2006,(3):76-85
一般认为地震序列的发生意味着不同断层段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每次位错产生的同震应力的传递则是这种相互作用最显著的成分。然而,一个地震系列中各个后续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却表明,同震应力尚不足以单独引发其他的地震。我们研究了同震应力场可能诱发孔隙流体流,改变了所在区域的孔隙压力分布情况。鉴于地壳在很多地区都是一种流体饱和介质,故将地壳视为一种孔隙弹性固体。由于孔隙物质所表现的应力场依赖于时间,所以我们将验证这种性质能否解释余震的触发。我们考察了一些现有的半无限平面断层的解析方法。对可渗透的和不可渗透的位错面均作了考虑。我们将孔隙弹性介质的解法与孔隙介质的解法作了对比,计算了变形与流体扩散之间的耦合效应。结果发现主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在某些区域初始时可能表现为负值,但尔后随着孔隙流体的重新分布而变为正值。这种变化意义重大。如果地壳确如我们所假定的表现为一种各向同性、充满流体的孔隙弹性介质的话,那么,通过孔隙流体扩散的库仑应力触发作用则很可能是余震产生的重要机制,余震发生的范围分别为长约2.5个断层长度,宽约0.5个断层长度。这个范围小于以前模型的预测值,以前的这些模型都忽略了弹性变形和孔隙流体扩散之间的力学相互作用。对于典型的孔隙结构,流体流引起的应力变化在主震发生后约一年内会有很大程度的衰减。  相似文献   
996.
苏门答腊地震和海啸近海调查(SEA-TOS)调研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地震附近的海底区域。从早期的数据来看,此次地震仅仅发生了小的地面运动。由此引出的主要问题是,由苏门答腊地震产生的巨大能量如何能够在相对短的距离内消散,以及此次地面运动是否是以其他活跃边缘为特性。  相似文献   
997.
引言 寺田寅彦(Torahiko Terada)是20世纪初日本的一名物理学家、散文家和著名学者,也是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他提出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是“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忘时来临”。这句话虽然一点也不包含引发灾难现象的科学信息,但它在20世纪初无论对公众还是对负责公共安全的政府官员都是一个有效的警示。  相似文献   
998.
S.  Hainzl  G.  Zoer  I.  Main  吴琼 《世界地震译丛》2006,(6):74-76
由于地震对人类生活、基础设施和区域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地震危险性的计算和评估十分重要。即使在1906年灾难性的旧金山大地震发生10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对地震破裂及其时空成核过程的认识仍然极其有限。原因之一是对于地下地震过程中重要状态变量(如地表下部压力及物性)的认识不足,这与天气预报等相关领域是不同的。对地下进行直接观测,仅在少数几个进行了昂贵的地壳深井钻探的地方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999.
很久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用线性的古登堡一里克特模型描述从小震到强震整个范围的震级一频度关系很难得到圆满的结果,其原因是由于震级的变化引起的自相似性破坏。一般来说震级可分为3个不同段:小震(M〈3.0)、中震(M〈Mc,Mc为孕震层厚度引起的震级-频度关系曲线上的拐点)和大震(M≥Mc)。在本文中,我们着重研究更有意义的中震和大震。在中震到大震的范围内,当地震震源的垂直尺度达到整个孕震层厚度后,出现自相似性破坏。在本文中,研究了能平滑拟合两段线性关系的“双曲”型非线性模型: logN=a1+a2(M—a4)+a3[(M—a4)^2+a5]^1/2。其中N为震级大于等于M的地震个数,a1到a5为待求系数。古登堡-里克特线性关系实际上只是本文非线性关系的一个特例,即当非线性模型的系数a3或a5为零时的一种特殊情况。对于完整的地震数据,这种具有合理物理机制的非线性模型通常能得到误差较小的更好的拟合结果,尤其是对大震多发地带。为了说明本非线性模型优于古登堡一里克特线性关系,本文对环西太平洋和中国西部的13个区域的数据进行了检验。不出所料,结果表明采用本非线性模型的拟合误差通常比古登堡~里克特模型的拟合误差要小得多。另外,作者认为系数a4和饱和震级Mc有关系,而饱和震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孕震层的平均厚度。  相似文献   
1000.
C.  Subarya  M.  Chlieh  L.  Prawirodirdjo  J.  Avouac  Y.  Bock  K.  Sieh  A.J.  Meltzner  D.H.  Natawidjaja  R.  McCaffrey  赵京凤 《世界地震译丛》2006,(5):10-19
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是自现代空间大地测量和宽频带地震学出现以来发生的第一个巨大地震(矩震级Mw〉9.0)。它为研究这种巨大且罕见的事件的特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根据在苏门答腊西北部的近场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探测结果并结合原地和远处的珊瑚礁垂直运动的观测,对这次事件造成的地表位移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该地震是由范围长〉1500km、宽〈150km范围内的巽他俯冲巨型逆断层破裂造成的。巨型逆断层在苏门答腊北部的近海滑动超过了20m,大部分的滑动深度不超过30km。对比大地测量学和地震学推断的滑动分布,发现在500秒长破裂发生之后的1.5个月内,断层滑动增加了~30%。在我们再次布设GPS测点之前,有震的和无震的滑动都出现在了巨型逆断层的浅部,那里是亚齐大海啸的源头。滑动在断层东南缘的锡默卢岛之下沿走向突然尖灭,在该处地震成核,并且2002年的晚期在此曾发生过一次Mw=7.2级地震。此外,该边缘也与2005年3月28日Mw=8.7的尼亚斯-锡默卢地震破裂的最北端相邻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