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4篇
地球物理   5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波  谢俊举  温增平 《地震学报》2013,35(2):250-261
研究了具有不同自振特性的建筑结构在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及非速度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层间变形分布,揭示了近断层速度脉冲对工程结构地震响应的特殊影响. 从汶川MS8.0地震近断层强震记录中选取两组典型速度脉冲型记录和非脉冲型记录, 根据确定的目标地震动强度水平,利用时域叠加小波函数法对选择的强震记录进行调整, 使之与目标地震动水平对应的加速度反应谱保持一致, 以此作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地震动输入. 选取具有不同自振特征的3层、11层和20层典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分别计算在速度脉冲型与非速度脉冲型记录作用下这些结构层间变形分布. 研究表明,速度脉冲型记录与非速度脉冲型记录作用下结构层间变形有明显差异, 且与结构自振特征有关.就低层结构的层间变形而言, 非速度脉冲型记录的影响较速度脉冲型记录的影响大. 随着结构自振周期的增加, 高阶振型的影响更加明显. 与非速度脉冲型记录相比,速度脉冲型记录的结构层间位移反应中值及离散程度较大. 速度脉冲型记录更容易激发高层结构的高阶振型, 产生较大的层间位移反应. 非速度脉冲型记录对中低层结构层间变形影响较大.因此, 在开展近断层结构地震影响评价时, 应考虑近断层速度脉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某典型的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地震动参数的RC框架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首先采用静力pushover分析判定结构薄弱层,并确定结构性能(capacity)参数;然后应用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估计结构地震反应,研究以峰值加速度和基本周期加速度反应谱作为地震动参数结构反应的不确定性,并进一步分析结构地震需求(demand)参数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该结构基于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的易损性曲线,通过考虑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研究场地条件对结构易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场地条件下的结构易损性曲线有一定差异。应用本文方法,根据新一代地震区划图或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的地震动参数,可以直接估计结构在未来地震中出现不同破坏的概率,这在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和地震损失预测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震害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作为获取空间数据的有效手段,该技术以其快速、精确、无接触测量等优势在众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基本原理及工作流程,并以芦山7.0级地震为例回顾了该仪器在震害调查中的应用情况和现场工作特点,对破坏后实景建筑物点云数据的收集、拼接、分析处理及三维虚拟重现进行了实践和研究,最后分析并探讨了该仪器在地震应急及科学考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地震记录的不断积累,人们对地震动工程特性的认识逐渐加深.早在上世纪50年代,G.W.Housner将反应谱概念引入抗震设计.反应谱已成为描述地震动频谱特性及分析结构地震反应的重要手段.然而,1989年Loma Prieta地震,1992年Landers地震,1994年.  相似文献   
15.
近断层地震动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晓芬  温增平  陈波 《地震学报》2018,40(5):673-688
为了研究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与垂直或平行断层方向分量之间的特性差异,本文采用多分量速度脉冲识别方法从NGA-West2强震动数据库的236组近断层地震动速度脉冲记录中提取出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对其脉冲参数随震级MW和断层距R变化的统计关系式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比了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与垂直或平行断层方向分量之间的特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当R<30 km时,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的脉冲幅值预测值较垂直或平行断层方向分量的预测值大,而当R>30 km时,两种分量的脉冲幅值预测值相差不大,可以忽略;当MW≤7.5时,最强速度脉冲方向分量的脉冲周期预测值比垂直或平行断层方向分量的预测值大,而当MW>7.5时,两种分量的脉冲周期预测值差异不大,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芦山7.0级地震中断层距小于100 km自由场台站的强震动记录观测数据,研究此次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特性,并探讨方向性特性与震源破裂机制、断层距离和空间方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与距断层较远记录不同,近断层地震动在不同的观测方向上表现出显著的强度差异,存在明显的极大和极小作用方向.在不同的方向上,最大加速度反应可达最小值的4倍以上;(2)这种方向性差异在T=1.0 s以上的长周期段更为明显,在T=0.1 s以下的短周期段,地震动随方向变化的差异较小.地震动强度随方向变化的差异随周期增大而增大,不同方向上的加速度反应谱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从周期T=0.01 s时的约1.7增大到周期T=10 s时的约2.4;(3)在距离断层约35 km以内,地震动具有明显方向性,地震动卓越方向具有垂直断层走向的特征,随断层距的增大,这种方向性不明显.从不同方向上地震动强度的差异来看,随断层距增大,地震动强度在不同方向上的差异在减小,表现为各个周期的最大值/中值和最大值/最小值比值均随断层距离增大缓慢减小;(4)近断层地震动的方向性特性主要受断层上、下盘的相对运动所控制,其在长周期的卓越方向与水平同震位移方向一致,且该卓越方向上的地震动强度绝对大小与地震破裂造成的静态位移明显相关,表现为地震动强度随水平同震位移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俯冲带潜在震源区离散化方法及考虑俯冲带高震级地震震源破裂面和震源深度的场点地震动计算方法,推导了俯冲带潜在震源区地震危险性计算公式,并使用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危险性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试算.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考虑俯冲带潜在震源区的地震危险性算法能够实现场点地震危险性计算时对俯冲带高震级地震震源破裂面和震源深度的...  相似文献   
18.
<正>1研究背景小震群现象一直受到地震学家的关注。目前较为公认的小震群成因是,由于介质内部的非均质性,在区域应力场发生变化时,微裂隙处应力集中,伴随介质内微流体的膨胀和扩散,发生连续的微破裂,形成震群,称为膨胀性流体扩散模型(Dilatancy-Fluid Diffusion Model)(Mogi,1963;Scholz,1968;Sykes,1970)。Nur和Amos(1974)、Toda等(2002)、Yoshida等(2017)和Ruhl等(2017)分别研究了日本松代、日本伊豆群岛、日本福岛、美国内华达地区的震群活动与当地应力释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非平稳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强震动台网获得的汶川地震近断层强震动数据,研究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强度和频率的非平稳特征,并对其非平稳特征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近断层地震动强度和频率表现出很强的非平稳特性,这种非平稳特征主要受震源破裂机制、台站方位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破裂传播正向和反方向上地震动强度和频率的时间过程有显著的不同.在破...  相似文献   
20.
调频液体阻尼器(TLD)作为一种被动耗能减震装置,由于涉及到两种形态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真实准确地掌握调谐液体阻尼器的减震特性显得尤为困难,因此建立更加精确的流固耦合模型,进而探讨带调谐液体阻尼器结构的抗震性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利用ADINA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建立了结构动力学模型和流体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其流一固耦合分析模块,对此耦合模型进行瞬态分析,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简化模型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了调谐液体阻尼器流场的变化特性,并结合流场特性考查了频率比、地震动、质量比这三个因素对带调频液体阻尼器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频率比对TLD的减振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最后给出了TLD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