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435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论述了遥感影像中图像正射校正、图像融合和支持向量机等遥感技术在国产高分二号影像中的应用,并展示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特高压工程水土保持远程监测效果。在实施中,对特高压工程施工期和试运行期分别进行监测,首先利用图像正射校正、影像融合以及支持向量机分类等遥感技术获取特高压工程水土保持远程监测各个要素面积,即施工期扰动土地总面积,试运行期扰动土地的整治面积、可恢复林草植被面积和林草类植被面积,进而计算水土保持效果评价的3个评价指标,即扰动土地整治率、林草植被恢复率和林草覆盖率。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锡盟-山东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施工过程中,实验结果表明,高分二号遥感影像技术能够有效应用于特高压工程水土保持远程监测,为特高压工程水保监督提供了优质低价、可长期持续的一种远程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2.
贵州洞穴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水文地质图和地形图为基础,利用ArcGIS对境内近5000个洞穴洞口海拔、经纬度提取及所在地层、岩性、水系、构造划分,并运用最邻近指数、空间分析与耦合分析处理,研究了贵州全省4960个洞穴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洞穴空间格局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贵州洞穴进行点格局分析,得出最近邻指数为0.53,泰森多边形检验其变异系数达72.469%,符合凝聚分布模式;并采用点密度函数将全省洞穴划分为4个集聚区和1个弱影响区,即遵义—铜仁强影响区、毕节强影响区、黔西南—六盘水强影响区、贵阳—安顺—黔南强影响区和黔东南弱影响区。其中贵阳—安顺—黔南强影响区是洞穴最主要的分布区,占全省洞穴总量的36.63%,该影响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4.67%。贵州洞穴分布呈西密东疏的分布特征,形成明显的“片状”格局。在其研究背景下,地层、岩性、构造、气候、水文、海拔等因素主要制约洞穴的分布、数量、空间格局及其发育。  相似文献   
103.
熊康宁 《中国岩溶》1994,13(1):77-86
英国约克郡地区的冰川喀斯特以台地-谷地两大单元、地表─地下两大结构为特征。景观价值的多样性和地产权的多属性决定了土地的多功能、开发的多目的和利用的多层次。现代各种自然保护用地、养羊养牛业为主的畜牧用地和开采石灰石为主的采矿用地等在约克郡国家公园内虽有机地融为一体,但对喀斯特科研专用区(KSSSI)构成威胁。最大的潜在威胁是采矿,其次是农业和各种教育、探险和旅游活动。因此,在确定喀斯特科研保护价值的基础上,应根据国家公园管理政策的特殊性,通过土地购买、设施配置、区界调整、接近控制和管理分区等措施对KSSSI进行有效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4.
“组合法“DEM生成软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利用“组合法”生成DEM,并将其生成结果与其它算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5.
根据湖北省各县(市)气象台站1998年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这一时段该地降水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降水的主要周期和变化规律,并通过相关函数的分析,讨论了降水的空间自由相关性,结果表明,1998年6~8月湖北少南部的雨量是自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的年份之一,且暴雨日数是历史多年平均的2~3倍,鄂西南的降水存在明显的准双周振荡,而鄂东南的降水以30~60天的  相似文献   
106.
分析1998年汛期湖北省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选取地面、850hPa、700hPa、500hPa各层温度露点差(T-Td)资料,统计露点锋(干线)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干线与大暴雨过程关系密切,在500hPa上的反映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7.
地球化学探矿方法在莺子山地区地质找矿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江苏莺子山区开展地球化学探帮法寻找硫铁矿的研究,认为S、P、Mo可以作为地球球化找矿的指示元素,确定了三个指示元素的背景值及异常下限,采用“异常下限法”圈定出龙王山、和尚岘,龙庵凹,竹园山等4个地区为寻找硫铁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08.
109.
四川盆地深部地壳结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部,被褶皱构造带所围绕,受周缘构造带的侧向挤压作用,盆地卷入了多期次和多边界的构造变形,为开展盆山耦合作用及多边界、多期次构造叠加与复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想野外实验室.为揭示四川盆地地壳结构,本文通过对3条不同时间采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进行拼接联线处理,获得跨越四川盆地的330 km深地震反射偏移成果剖面,揭示了四川盆地地壳上地幔细结构:沉积层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龙门山前沉积层厚度超过15 km,在华蓥山下沉积层减薄到~8 km,且褶皱变形形成华蓥山薄皮褶皱冲断带;莫霍面出现在13~15 s(双程走时),埋深约40~45 km;并发现从下地壳延伸至地幔的东南向的倾斜反射,从13 s向下延伸至18 s,结合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其他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花岗岩同位素年龄等资料,我们认为这些倾斜反射层是扬子克拉通地台西北缘发生的新元古代俯冲的遗迹.  相似文献   
110.
泥石流是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其暴发不仅与降雨有关,还与众多地质环境因子相关。本文以流域面积、松散物质比率、沟床平均坡度为地质因子,以最大小时雨强(T)和总降雨量(R)的乘积作为降雨指数,在获取的泥石流地质因子和降雨指数因子综合样本库的基础上,采用遗传规划法建立了泥石流临界降雨指数智能预测模型,克服了以往以雨量为单一指标的预警模型的弊端,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泥石流预测精度高、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