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69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446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西藏康金拉铬铁矿床刚玉中的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康金拉铬铁矿石的矿物学研究中,发现大量的微粒金刚石和碳硅石等超高压异常地幔矿物,表明它们产在一个强还原的高压环境.本研究在铬铁矿石中还发现了刚玉及其中大量的矿物包裹体.电子探针等方法研究表明,包裹体的种类包括简单氧化物,如金红石;自然钛;Ti-N、Ti-Si、Ti-C、Ti-Si-P、Ti-B等合金类;含稀土元素的硅酸盐矿物,以及一些未知矿物.结合对铬铁矿石中其他矿物的研究成果,认为康金拉铬铁矿石中的刚玉及其中的强还原环境形成的矿物组合形成于深部地幔.因此,康金拉铬铁矿石中的刚玉可以认为是一种新的带有高压环境信息的标志性矿物.  相似文献   
142.
豆荚状铬铁矿多阶段形成过程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豆荚状铬铁矿是铬的主要来源,是中国的紧缺矿种,因此,寻找一批大型铬铁矿矿床已成为解决我国对铬铁矿长期依赖进口的途经.然而对于豆荚状铬铁矿的成因,一直以来都有较大分歧.豆荚状铬铁矿及其围岩地幔橄榄岩中大量异常地幔矿物的发现,引起了各国地质学家对豆荚状铬铁矿成因的新一轮思考.本文着重讨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豆荚状铬铁矿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进展,包括豆荚状铬铁矿的形态特征、产出规律、矿物化学、铂族元素(PGE)的分布模式,铬铁矿矿石中出现的超高压矿物,以及围岩地幔橄榄岩的演化过程等等.豆荚状铬铁矿中的铬来源于两种辉石的不一致熔融与副矿物铬尖晶石,其形成环境可能在下地幔或者是过渡带的位置.豆荚状中含铂族元素矿物呈包裹体状和裂隙状分布,铂族元素含量与铬铁矿形成过程中的S饱和程度有关,具有多期性的特征.进而初步地拟定了豆荚状铬铁矿形成过程存在四个阶段,分别为铬的来源阶段、铬尖晶石及超高压矿物的结晶阶段、铬铁矿的成矿阶段、铬铁矿的就位阶段,而每一阶段的特征还需进一步细化与翔实,并且需要对不同岩体不同产出的豆荚状铬铁矿矿床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3.
雪峰造山带南段靖州盆地成因性质及形成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柏道远  钟响  贾朋远  熊雄  黄文义 《中国地质》2013,40(4):1079-1091
靖州盆地是位于雪峰构造带南段的一个NE向晚三叠世一中侏罗世小型陆相盆地,前人研究提出其为NNE向溆浦-靖州大断裂左行走滑形成的拉分伸展盆地.本文对靖州盆地构造特征、T3-J2沉积和原型盆地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盆地实为挤压类前陆盆地,主要依据有:①沉积物高成熟度以及残留盆地边界与盆地周缘先期地质界线总体协调一致,说明盆地沉积时为挤压挠曲作用下形成的低缓洼地;②沉积物高成熟度和远源特征,指示盆地形成于相对稳定构造环境;③盆地北端T3-J1沉积空间由岩层弯曲下凹提供;沉积物产状变化指示J2盆地受到NW向挤压并产生持续褶皱变形;沉积物特征指示沉积环境西浅东深,进一步暗示J2盆地发展受控于NW向挤压与东缘逆冲块体的重力载荷;④盆缘伸展断裂少见,因挤压形成的小型走滑断裂、逆断裂、共轭剪节理等则多见;⑤从溆浦-靖州断裂走向偏转情况来看,该断裂左行走滑时靖州盆地所处部位应为挤压区而非拉张区.据盆地沉积和构造特征及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背景,盆地的形成主要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区域SN向挤压、中侏罗世区域NWW向挤压和NNE向左行走滑有关.  相似文献   
144.
通过花江示范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说明利用TM遥感数据进行喀斯特峡谷区1∶ 10000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混合像元、阴影、同物异谱、同谱异物,以及独特的石旮旯土。根据国家环保局2000年分类标准,结合花江喀斯特峡谷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了RS、GI S和传统勾绘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分类结果表明此方法是可行的,其精度可达89. 65% 。   相似文献   
145.
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与开发研究——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斯特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喀斯特文化,喀斯特地区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耕作、聚落、建筑、洞葬、民俗甚至家用器皿都打上了“喀斯特”的烙印。本文提出了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因地制宜”利用的科学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及人地和谐的美学价值,并以贵州为例,探讨喀斯特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及其景观特征,认为喀斯特地区的旅游开发应以“喀斯特文化”为总的文化导向,结合文化赋存的时间和空间,综合发掘“喀斯特文化”的内涵,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6.
基于DEM数据的北天山地貌形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SRTM3-DEM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面积-高度积分、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及地形剖面线方法,对北天山的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山势险峻并且呈NW-SE走向,显示天山受南北向水平挤压隆升作用。近S形的面积-高度曲线、偏高的面积高度积分值表明北天山地区处于构造活跃时期,地貌发育属壮年期的早期阶段。地形高程剖面线揭示了北天山存在3级夷平面地貌特征,地势起伏度变化幅度最大地区则是受陆内挤压构造应力影响地形抬升最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7.
喀斯特旅游地开发时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很多喀斯特旅游地面临着初次开发、二次开发或者多次开发的投资选择问题。建立评价模型的目的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产生较大边际效益的旅游地。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除考虑传统的资源、市场、区域开发条件等评价因素外,首次把发展阶段力引入了评价模型中,通过特尔菲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喀斯特旅游地开发时序评价的总模型和子模型,并建设性的探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因子评分标准。文章还以贵州喀斯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了时序评价实例研究,并给予了相应的时序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48.
小河金矿的细菌预氧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存江  熊英 《陕西地质》2000,18(2):93-97
陕西旬阳小河金矿的浮选金精矿含砷(20-27%),采用细菌预氧化时较为困难。采用不同方式对有T.f菌进行驯化,有效地提高了细菌的氧化活性,金的浸出率从0.6%提高到85.12%。  相似文献   
149.
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总被引:57,自引:8,他引:49  
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分布及其影响效应,详细探讨了石漠化治理缓慢的难点与症结,阐述了石漠化治理应坚持的六条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贵州喀斯特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与发展等三个层面提出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0.
龙滩水电站右岸导流洞开挖中爆破损伤范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确定岩石爆破中爆源近区的质点峰值震动速度衰减规律的波动方法,导出了岩石爆破中岩体损伤范围的计算式。结合岩体爆破损伤的质点峰值震动速度安全判据,就龙滩水电站右岸导流洞爆破开挖工程中岩体损伤范围进行了计算,并对理论计算结果与围岩损伤范围的声波法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