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苏尚国  J.Mungall  王健 《中国科学D辑》2004,34(11):1023-1028
通过座着液滴技术, 研究锍成分变化对锍在似诺里尔斯克玄武岩岩浆中界面张力大小变化的规律. 锍的成分有两个系列: FeS-Cu2S-Ni3S2和FeO-FeS. 由实验得出如下结果: 1) 在FeS-Cu2S-Ni3S2系列中, 随着锍中Cu和Ni含量的增加, 其界面张力逐渐变小; 2) 在FeO-FeS系列中, 随着锍中氧含量增高, 其界面张力逐渐变大. 实验结果表明, 形成大规模岩浆 Cu-Ni硫化物矿床有两个重要条件, 一是基性及超基性母岩浆中必须富含Cu和Ni, 这样在岩浆演化早期阶段, 由于硫化物熔体的界面张力相对较小, 不易形成硫化物液滴, 或形成的硫化物液滴不易聚集; 二是岩浆定位深度较小或岩浆定位环境构造较发育, 有利于大规模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形成,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系统中氧逸度较高, 硫化物熔体界面张力较大, 有利于硫化物熔体的分离和聚集.  相似文献   
402.
欧波  魏启荣  许欢  王健  张敏  徐长君  金磊 《地学前缘》2018,25(6):165-181
西藏南木林县格张地区在构造上位于中冈底斯带南部(即中拉萨地块南部)的革吉—申扎弧后盆地。以格张地区出露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元素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格张地区火山岩主要为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岩夹少量的火山熔岩,岩石组合为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和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夹少量流纹岩和玄武岩。火山岩中发育典型的岩浆锆石。对1件流纹岩和1件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样品中的锆石进行U-Pb LA-ICP-MS定年分析,分别获得的年龄为(133±1.7) Ma和(128±1.5) Ma,表明火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K1)时期。火山岩主量元素在质量分数上表现为高SiO2(69.4%~75.8%)、高K2O(2.93%~5.58%)、富Al2O3(12.7%~14.6%)、低TiO2(0.20%~0.34%)、低Na2O(0.05%~2.5%)、弱过铝质过铝质(A/NK为0.92~1.83,A/CNK为1.06~3.59)、高钾钙碱性系列的钾质火山岩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为轻稀土元素强烈富集的右陡倾斜型,其(La/Yb)N为12.3~22.0,具明显的负铕异常(Eu/Eu*=0.47~0.62)。微量元素普遍表现出Rb、Th、K等元素的正异常和Ba、Ta、Nb、Sr、P、Ti等元素的负异常。火山岩的εHf(t)值主要集中在-12.4~-7.2,两阶段地壳Hf模式年龄tDM2主要为1.5~1.7 Ga,相当于念青唐古拉群(AnZNq)的地质时代。格张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应为中部拉萨地块基底的念青唐古拉群(AnZNq)部分熔融的结果,并伴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因班怒洋板片南向俯冲所产生的陆缘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03.
原生晕方法对于研究隐伏金矿体存在的可能性,矿体的规模、埋藏深度及其剥蚀深度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系统研
究了安徽上成金矿床深部的原生晕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矿区Ⅲ号矿体的轴向分带序列为Ag-Hg-Pb-Zn-Cu-Au-Sb1-As-Bi-Co-Mo-
W-Sn-B-Sb2,呈现“反分带”特征;地球化学参数A1、A2 曲线变化趋势为由降到升;原生叠加晕结构显示在Ⅲ号矿体尾部出现前、
尾晕共存。同时,主成矿元素Au在原生晕浓度分带水平投影图上表现出向北西侧伏的特征。综合原生晕特征可以推断,在-60
m中段最西端的北西侧深部应有隐伏矿体发育。依据微量元素的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可分为如下3类:①成矿元素及与成矿密切
相关的元素Au、As、Bi、Cu、Co、Ag、Pb、Zn;②高温热液矿化元素W、Sn、Mo、B;③低温热液矿化元素Sb、Hg.   相似文献   
404.
根据2000-2008年冬季逐日08时高空500 hPa、地面天气图和官方网站发布的乌鲁木齐市逐日大气污染指数API值,分析了全市大气污染概况及季节分布、月际变化特征,研究了环流形势对全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乌鲁木齐市的环流形势分为高空7型和地面5型,分析各型环流形势与冬季严重污染日相关性;最易引发冬季严重污染的环流形势是高空脊中型、地面低压型,其次为脊前型或空档型、地面高压后型。  相似文献   
405.
曾胜  李振存  韦慧  郭昕  王健 《岩土力学》2013,34(6):1536-1540
针对红砂岩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问题,建立顺层岩质边坡力学模型,对降雨渗流条件下边坡受到的力学作用进行了计算;选取典型结构面,通过室内干湿循环试验,分析了结构面强度参数衰减规律;综合考虑降雨渗流及结构面强度弱化,对降雨渗流及干湿循环综合影响下红砂岩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边坡稳定性衰减变化规律;通过炎汝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监测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边坡受到的水力作用与后缘张拉裂隙充水高度呈正比;干湿循环作用下,结构面黏聚力呈幂指数形式衰减,内摩擦角呈二次函数衰减;边坡稳定性与后缘张拉裂隙充水高度呈线性关系,而与干湿循环呈指数关系,且干湿循环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比后缘裂隙充水高度大;在降雨渗流及干湿循环综合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系数降低了约66%,较考虑单一影响因素有了大幅度降低;边坡稳定性监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进一步证明了理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06.
矿床形成深度及成矿后的变化与保存是目前深部找矿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选取4个成矿年龄均为130 Ma左右的典型玢岩铁矿, 分别为宁芜盆地中矿体已经出露地表并经受过剥蚀的东山铁矿和矿体埋藏距地表 40 m以下的梅山铁矿, 庐枞盆地中矿体埋藏距地表400 m以下的罗河铁矿和矿体埋藏距地表600 m以下的泥河铁矿, 采用双重定年技术对这4个矿床主成矿阶段矿石矿物组合中的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研究.结果显示: (1)东山铁矿AFT合并年龄为106.3±5.4 Ma, 梅山铁矿为94.2±4.0 Ma, 罗河铁矿为81.3±4.0 Ma, 泥河铁矿为79.1±3.3 Ma, 且AFT年龄和围限径迹长度随样品埋藏深度减小而增大, 分别更接近成矿年龄和原始径迹长度, 显示4个矿床成矿后差异抬升剥蚀作用导致磷灰石样品通过部分退火带时的冷却速率存在差别; (2)热史模拟反映这4个矿床成矿后均经历了早期短暂快速冷却和后期长期缓慢冷却2个阶段, 两阶段之间的拐点温度接近, 对应深度为1.7~1.8 km, 结合其他证据证明宁芜、庐枞盆地玢岩铁矿成矿深度均为2 km左右.说明这4个矿床现今埋藏深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成矿后的抬升、剥蚀作用导致.(3)自110 Ma以来宁芜盆地的整体抬升剥蚀幅度大于庐枞盆地, 导致宁芜盆地大部分玢岩铁矿矿体接近或暴露地表.2个盆地早期抬升剥蚀作用与区域性黄桥事件同步.   相似文献   
407.
胶州湾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胶州湾微微型浮游植物4个季节的丰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球藻的丰度在2.17×102—2.329×104个/ml之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湾内西部和湾口海域;仅夏季、冬季丰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夏季在垂直分布上差异显著,在B3、C4、D5连续站昼夜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别在13:00和3:00出现峰值。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丰度分布在1.028×103—8.651×104个/ml之间,主要活跃于湾内西部海域;四季丰度在垂直分布上差异不显著;春、夏季丰度明显高于秋、冬季;夏季连续站昼夜变化趋势与聚球藻基本一致。通过主成分分析表明,聚球藻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环境因子的影响,在冬季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二者的丰度增高。在其它季节,二者丰度主要受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8.
郭莹  王健 《岩土力学》2012,33(1):24-30
将计算机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应用于土工静力三轴试验的土样变形测量,实现了土样变形的非接触测量。针对南宁饱和细砂,采用干装敲击法和控制不同初始成样含水率的湿装夯实法制备松砂和密砂试样,联合采用数字图像测量技术与常规三轴变形量测方法,在不同围压下进行了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着重探讨了成样方法、初始成样含水率、密实程度、固结围压对两种量测方法所获得的应力-应变关系与邓肯-张模型中的切线模量5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成样方法、初始成样含水率、密实程度和围压决定土样的剪切破坏形式,影响应力-应变关系;剪切破坏的形式以及剪切带位置的不同,导致图像测量和常规三轴试验获得的轴向应变和偏应力数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邓肯-张模型5参数不仅受到试样的成样方法、初始成样含水率、密实程度的影响,而且受到量测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9.
砂岩机械压实与物性演化成岩模拟实验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操应长  葸克来  王健  远光辉  杨田 《现代地质》2011,25(6):1152-1158
为了模拟沉积地层埋藏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下储层物性参数的连续变化特征,采用自行设计的成岩作用模拟实验系统,利用不同的现代沉积物样品,开展了砂岩机械压实作用模拟实验。实验表明:砂岩机械压实作用过程中孔隙度和渗透率随深度的变化具有分段性,即早期速变阶段和晚期缓变阶段。利用缓变阶段的数据分析发现,深度与孔隙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指数关系,深度与渗透率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乘幂关系,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指数关系。只经历机械压实作用的情况下,相同物源、相同分选的砂岩,颗粒粒度越粗,压实作用过程中,压实减孔率越小,最终保存的孔隙越多,砂岩渗透性越好;不同分选、相近粒度的砂岩,分选越差,压实作用过程中,压实减孔率越大,最终保存的孔隙越少,砂岩渗透性越差。不同岩相类型的砂岩,在压实缓变阶段,分选好中砂岩相平均百米减孔量最小,其次为分选好细砂岩相和分选好粉砂岩相,再次为分选中等粗砂岩相,分选差含砂砾岩相平均百米减孔量最大。  相似文献   
410.
王健  周风华 《岩土力学》2011,32(1):179-185
将土体中的混凝土桩基简化为黏滞介质中的一维黏弹性杆,桩顶部受锤头冲击产生内部应力波。根据杆内微元应力平衡条件建立杆中一维黏弹性应力波传播的控制方程,结合桩顶锤头冲击条件和桩底弹-黏性约束条件给出桩基两端的耦合边界条件。对控制方程和定解条件作Laplace变换并求解变换后的常微分方程,得到变换域的应力像函数解析解。采用数值反变换技术将像函数转变为时间域的应力波形。应用此方法可以较方便地分析桩基中应力波的产生、传播、反射及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