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土构造节理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作者发现大量不同力学性质的黄土构造节理后,识别了它们的区域性、系统性特征;认定其两组扭裂面代表新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利用黄土构造节理系及由其控制的土层沟槽网络恢复了相应地区Q3-4构造应力场;提出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和赋存的场所;发现构造节理是黄土区地裂缝、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构造基础之一,证实构造节理是黄土地层的软弱面,风化和继之而来的应力侵蚀就由此开始,进而逐步塑造黄土碟、穴、井、桥、柱、墙、沟等潜蚀地貌和部分侵蚀地貌。研究黄土构造节理对恢复新构造应力场、帮助预测地裂乃至地震活动、控制水土流失和滑塌灾害、进行工程乃至区域稳定性评价、重新认识黄土潜蚀地貌发育规律、指导干旱半干旱黄土区找水,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区黄土潜蚀地貌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该区黄土潜蚀地貌的形成规律、力学作用机制及演化发展模式,并指出其对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者发现华北地区现代地裂缝、历史地裂和黄土构造节理等松散土层破裂,与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貌和卫星照片反映的现代地壳破裂网格一致,它们都是σ_1轴为NEE~SWW向的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产物,它控制了华北区断裂、地裂与地震活动,决定了松散土层破裂的系统性和区域性.华北断块西部与南部因基底构造蠕滑在表土中主要产生蠕滑地裂缝;其东部和北部因活断层速滑发生强震,同时在表土中出现有水平位移的地震断层和地裂缝.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计算瓦依萨拉频率N时,若计及压缩性,应采用其中 ρ=ρ(z)为无波动时的密度分布, C_s为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米/秒, g为重力加速度,z轴垂直向上。 式(1)中g~2/c_s~2项表示压缩性对密度变化的影响,它的量阶为10~(-4)秒~(-2)。在海洋中O(N~2)从强温跃层到深处当在10~(-4)至10~(-8)秒~(-2)之间。显然这第二项即使在温跃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宏观现象的分析,指出震时地震断层出现右旋—左旋—右旋形式的弹性回跳现象,其两侧近场的人物和建筑物倾倒方向相反。在地震断层附近的人和物均被地面运动抛起,形成大致以其为中轴的宽550—650米、长11000米的抛掷场。地震断层的弹性回跳现象和抛掷场的存在,给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增加了一个新因素,是抗震工程中应予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介绍了作者们设计并制造的小型内波实验水槽系统,它包括水槽、双缸法供水系统、造波与消波装置以及量测与显示手段。实验表明,此系统性能良好,可进行内波科研与教学实验。  相似文献   
19.
地裂缝及其灾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已查明我国 2 6个省市出现具一定规模的地裂缝 1 0 0 3处 ,60 0 0多条。其中 80 %是构造地裂缝 ,它们是地壳浅表层破裂。区域地裂缝与强震区分布一致 ,活跃期也相吻合 ,它们是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的不同构造现象 ,区域地裂缝释放地壳应变能远超过同期强震能量释放的总和。作为动力源的地裂缝活动使同期地质体发生位移产生形变场和应力场 ,并通过地基使建筑物结构等失稳失效破坏成灾 ,估算全国地裂缝造成的损失为 91 .2亿元 ,其中华北区损失占 70 %。地裂缝已构成一个新的独立的灾种。  相似文献   
20.
王景明 《地震研究》1991,14(4):359-366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当时滦县又发生7.1级强余震。本文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地裂缝反映的构造应力活动方式,探讨了两次地震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